丝路悦读|乐游原
发布时间:2025-11-15 22:23 浏览量:1
今晚,『丝路悦读』
与大家分享
刘伟恒的
跟着唐代诗人游乐游原
乐游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当时这里就建有宜春宫、春临宫等宫殿。
而“乐游原”这个名字,则源于西汉中期,当时是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名字的由来,与汉宣帝刘询有关。据史料记载,汉宣帝与皇后许平君曾在此地游玩,因景色太美而乐不思归,于是在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下令修建了“乐游苑”。后来,因为“苑”和“原”的读音相近,“乐游苑”就渐渐被人们称为“乐游原”了。这里地势很高,站在上面视野开阔,是观赏风景的绝佳地点。
到了唐代,乐游原依然是京城的制高点。南可俯瞰曲江的朦胧烟雨,远眺终南山的皑皑积雪;西临大慈恩寺和大雁塔;东望浐河,碧波荡漾;北瞰长安城,尽收眼底。因此,它成了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作对的聚集地,尤其是秋日景色,更是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据《玉海》记载,每逢三月上巳节和九月重阳节,乐游原上热闹非凡。仕女们来此踏青祓禊,文人们则登高赋诗;帐篷如云,车马满路,香气袭人。他们的诗作,第二天就能传遍京城。大诗人杜甫就曾写下《乐游园歌》,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盛况:“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诗中展现了乐游原上古园的森爽气象,以及公子们在最高处设宴、对着如手掌般平坦的秦川饮酒作乐的豪迈场景。
唐代诗人钱起,与韩翃、李端等人并称“大历十才子”。他的府邸就在乐游原附近,因此常来此游玩。某年秋日,他登上乐游原,写下了《乐游原》一诗,其中“万树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等句,生动描绘了乐游原的秋景。他在《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写到:“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将登高望远时的开阔心境,与秋日的苍茫景象融为一体。
唐时某个重阳节,邢郎中虽然身患疾病,但依然兴致不减,与朋友们一同登临。大家登高望远,赏景赋诗,十分尽兴。诗人裴夷直为此写下了《和邢郎中病中重阳强游乐游原》一诗:“嘉晨令节共陶陶,风景牵情并不劳。晓日整冠兰室静,秋原骑马菊花高。晴光一一呈金刹,诗思浸浸逼水曹。何必销忧凭外物,只将清韵敌春醪。”诗中描绘了他们在重阳佳节共游的欢乐场景。虽然邢郎中因病未能饮酒,但他以诗代酒,用清美的诗句来表达心情,这份雅兴深深打动了同行的朋友们,从侧面印证了乐游原在当时是多么的吸引人。
虽然李白是否在重阳登临乐游原已不可考,但一首传为他所作的《忆秦娥》却与乐游原紧密相连:“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中的“清秋节”,指的就是重阳节。站在乐游原上,词人遥望咸阳古道,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苍凉融为一体,使得乐游原的重阳更添了几分悲壮与深沉。一百多年后,诗人杜牧登上乐游原,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盛世气象,安史之乱的创伤难以愈合,国力日渐衰微。胸怀大志、渴望报国的杜牧,却一直未获重用,心中的忧愤可想而知。当他在秋日登上乐游原,面对长空孤鸟,千古兴亡之感油然而生,于是写下名篇《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登上乐游原,诗人们常常会感慨岁月流逝、时光匆匆。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在重阳节登高,写下:“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诗中直接抒发了珍惜光阴、莫要虚度的感慨。而白居易曾在一个立秋日登上了乐游原。他望着长安远景,感受着瑟瑟秋风,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于是他写下了《立秋日登乐游原》:“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乐游原,不仅是风景名胜地,更是诗人们抒发家国情怀的高地。他们吟咏乐游原的诗词佳作,给今人留下了有关乐游原的珍贵历史资料。
朗读者:秦逍,陕西榆林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教师,热爱阅读。心有山海,静而无边,与同行者拥抱美好的一切。
以声为媒 共沐书香
西安发布《丝路悦读》栏目,面向全社会朗读爱好者长期征集“全民主播”,为您提供展现声音艺术的舞台。不唯名家,不拒草根,唯有热爱!让我们共享朗读的快乐,让朗读成为生活时尚。
报名方式:
邮件标题请注明“全民朗读”,邮件内容包括您的姓名、单位、电话,以及一段个性化的自我介绍。附件请上传一段您朗读的音频样本,我们将根据作品特色推荐主播。
策划:刘振 何砾 | 统筹:王晨 屈殿 | 视觉:阎炜 | 剪辑:王珊 | 文章来源:西安新闻网 | 监制:西安发布小布电台 | 编辑:谈密丨校对:张立丨审核:程渭丨西安报业传媒集团x西安市文联联合出品 封面图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