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郁郁而终,14首诗纵览杜牧一生

发布时间:2025-11-13 05:09  浏览量:1

唐文宗年间,长安街头一篇《阿房宫赋》横空出世,“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铿锵之语,让23岁的杜牧声名鹊起。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才华震古烁今的青年,终其一生都在“致君尧舜”的理想与“生不逢时”的现实间挣扎,只留下14首千古绝唱,藏尽他的风流、壮志与遗憾。

少年意气:一纸雄文惊天下

早年的杜牧,是带着满腔热血的世家子弟。出身名门京兆杜氏,祖父是宰相杜佑,自幼饱读诗书,既通经史,又懂兵法。眼见晚唐朝政昏聩,他借唐玄宗荒淫误国之事,写下《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字字锋利如刀: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诗中以“霓裳舞破中原”的辛辣笔触,讽刺当朝皇帝耽于享乐、疏于朝政,三连“炸点”直击时弊,却如石沉大海。不甘的杜牧再祭“童子功”,挥笔写下《阿房宫赋》,借秦始皇大兴土木终致亡国的史实,苦谏君王戒奢以俭。

虽未获帝王垂青,《阿房宫赋》却惊动了文坛前辈吴武陵。这位与韩愈、柳宗元交好的名士,盛赞其才华,四处奔走举荐。公元828年,杜牧顺利考中进士,春风得意的他挥笔写下《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彼时,韩愈、元稹等诗坛前辈相继离世,属于杜牧的时代,似乎正要拉开帷幕。

扬州风流:十年梦醉温柔乡

中进士后,杜牧先赴南昌任职,邂逅歌女张好好,留下一段朦胧情愫。后被牛僧儒纳入麾下,调任扬州节度推官——这座“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富庶之地,成了他人生中最惬意的篇章。

工作时,他是兢兢业业的幕僚,针砭时弊、草拟文书从不懈怠;下班后,他便化身“风流居士”,流连于秦楼楚馆,与佳人对饮,提笔赋诗。《唐才子传》记载他“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牛僧儒爱惜其才,竟派人暗中保护,日积月累的平安帖子堆满了一书筐。

快乐的时光终有尽头,调离扬州的夜晚,杜牧望着眼前的红颜知己,写下《赠别二首》,成为千古送别绝唱: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年后,好友韩绰赴扬州任职,杜牧还特意寄诗“传授经验”,字里行间尽是怀念: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可谁能知,这“风流”不过是表象。彼时三镇作乱,家国不安,杜牧写下《罪言》《战论》等多篇军事论文,字字珠玑却无人问津,只能将满腔抱负暂寄于温柔乡。

宦海沉浮:诗中藏尽家国愁

离开扬州后,杜牧短暂回京,却恰逢“甘露之变”——宦官集团发动政变,四个宰相、千余名官员惨遭灭族,长安血流成河。侥幸外调洛阳的杜牧,目睹朝政黑暗,心灰意冷,后转投崔郸门下,赴宣州任职。

坐船南下途中,夜泊秦淮,江面上传来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这首被称为“亡国之音”的乐曲,让心怀家国的杜牧悲愤交加,挥笔写下《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看似指责商女,实则痛斥晚唐统治者沉溺享乐、不顾国运的昏聩,字字泣血,满含忧思。

唐武宗即位后,重用李德裕,平定藩镇、击退回纥,大唐一度重现生机。可因早年依附牛党,杜牧被划为“异类”,惨遭贬谪黄州。满腔憋屈无处宣泄,他只好寄情山水,在诗文中抒发胸臆,竟迎来创作的“井喷期”:

路过江南,见烟雨古寺,写下《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途经乌江亭,感怀项羽,写下《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登临赤壁古战场,吊古伤今,写下《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清明时节,见行人断魂,写下《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日登山,赏霜叶如火,写下《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忆扬州岁月,自嘲风流往事,写下《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贬谪黄州的三年里,杜牧并未消沉。他扩建孔庙、兴办学堂、教化百姓,将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可宦海漂泊不止,从黄州到池州,再到睦州,一次次的调动,渐渐磨灭了他胸中的壮志。那些年,刘禹锡、白居易等老友相继离世,诗坛虽有李商隐、温庭筠崛起,却再也难寻志同道合的知己。

暮年归乡:壮志未酬空遗恨

唐武宗驾崩后,朝堂再陷动荡。唐宣宗即位,贬谪李德裕,牛李党争落下帷幕。杜牧得以重返长安,任职史馆。可此时的大唐早已暮气沉沉,宦官专权、民生凋敝,他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

不久后,杜牧以“俸禄微薄”为由,屡次请求外放,最终被调任湖州。临行前,他登上长安最高的乐游原,望着远处的昭陵(唐太宗陵墓),写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中看似闲适,实则藏着对贞观之治的向往,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怅惘。

几年后,杜牧厌倦官场,辞官归乡,潜心整理诗集。某个深夜,他辗转难眠,回顾一生起落,写下最后一首诗《不寝》: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数日后,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溘然长逝,年仅50岁。

杜牧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既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风流,也有“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国;既有“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豪情,也有“乐游原上望昭陵”的怅惘。他无意成为诗坛巨匠,却以14首千古绝唱,让后人记住了这位“小李杜”之一的才子。

如今再读他的诗,不仅能看见江南的烟雨、扬州的明月、赤壁的残戟,更能看见一位生不逢时的志士,在晚唐的暮色中,用笔墨写下的满腔赤诚与无尽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