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唐宣歙观察使薛邕

发布时间:2025-11-15 07:32  浏览量:1

薛邕(?—780 ?), 字公和, 号冲味, 一作仲味。河中宝鼎(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自幼聪颖,学识渊博,进士出身。累迁左拾遗。至德二载(757),授右补阙、检校礼部员外郎。大历二年升任礼部侍郎,封上柱国、汾阳县子。转吏部侍郎。后因党争兴起,遭李栖筠弹劾, 出贬为歙州刺史,累官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在任三年,颇有惠政,州为立去思碑。建中元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因在宣州任上贪墨事被发,出贬连山县尉,卒于任。

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的政治明星,这样一位历官中外(指朝廷和地方)、政绩卓越的官员, 为什么最后被贬谪,落得个客死岭南的下场,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显 赫 家 世

薛邕出身著名的士族河东薛氏,是蜀汉蜀郡太守薛永的后裔。薛永之子薛齐因蜀亡率宗族五千户降魏,迁居河东汾阴。长子薛懿生有三子,号为三祖,其中幼子薛兴为“西祖”。薛兴四世孙薛谨,仕北魏为内都坐大官(北魏前期置,省称内都大官,并与中都坐大官、外都坐大官合称为三都大官。掌刑狱,并主司品官。属下有内都下大夫、内都坐令等)。

薛谨有五子,分为五房。第三子薛瑚的子孙为西祖第三房。薛瑚之孙薛孝通,官至北魏中书侍郎。薛孝通的次子即薛邕之天祖薛道衡,字玄卿, 隋朝益州总管、临河公。高祖薛收,字伯褒, 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封汾阴公。曾祖薛振, 字元超,唐高宗朝担任过宰相。祖父薛毅,字仲雄,太子舍人。大伯薛儒童,醴泉令;二伯薛海童,新乡县丞,父亲薛江童为陈留太守。堂兄薛舒,官黔州刺史。

主 持 贡 举

薛邕是进士出身,天资聪慧。清人徐松的《登科记考》认为他于开元四年(716)进士及第。依据是《文苑英华》卷八六收录了他的《丹甑赋》,而《丹甑赋》正是这一年科考的试题。这一科取进士十六人,第一名范崇凯,四川内江人。

但这一说法,显然有问题。如果按这个说法,若是中进士时为二十岁的话, 到建中元年(780)被贬岭南时已接近九十岁。再者,根据韦建的《黔州刺史薛舒神道碑》记载,他的堂兄薛舒于“大历十年四月二十五日, 薨于溪州之公馆,春秋六十有八”,可以判断薛舒生年为 707 年,而称“季弟前吏部侍郎、今宣州刺史宣歙等州观察使邕,朝之俊茂”。则薛邕年纪应比薛舒要小。年纪七八岁就考中进士,定会在史籍上大书特书,然而并没有这类记载。所以我认为薛邕中进士似乎在开元末期至天宝年间,而《丹甑赋》可能是他的练笔, 并不是应试的答题。

薛邕中进士后,一直沉沦下僚,担任左拾遗的官职。这个官为从八品上,唐垂拱元年(685)始置,属门下省,掌供奉讽谏。杜甫也曾担任这一职务。

安史之乱后,薛邕依附于宰相元载,渐渐飞黄腾达起来。元载对其极为信任。《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元载自作相, 尝选擢朝士有文学才望者一人,厚遇之,将以代己。初引礼部郎中刘单,单卒,引吏部侍郎薛邕。”《新唐书·杨炎传》记载:“载当国, 明择才可代己者,引以自近。初得礼部侍郎刘单,会卒,复取吏部侍郎薛邕,邕坐事贬, 得炎。亲重无比。”可见,薛邕能够获得元载的信任,自身的能力出众是重要原因。

肃宗至德二载(757),薛邕以礼部员外郎的身份于凤翔主贡举,录进士二十二人。此后他累官由中书舍人晋升礼部侍郎,其间多次参与贡举, 尤其是大历二年至大历五年(767-770)连知四春贡举,得名士多人。如正史有传的尚书右仆射吴郡人顾少连,尤为礼部侍郎薛邕所器, 擢上第,以拔萃补登封主簿。

薛邕在知贡举、选拔人才方面是有名声的。《乾馔子》记载了这样的故事。至德二年正月初一,薛邕到连襟家拜年。问:“姨娘有什么吩咐没有?咱们的亲朋故友中有人参加今年春天的科考吗?”姨娘指着裴枢说,我儿子裴枢参加啊。这时,薛邕手捧笏板,面容严肃地说:“三十六郎,自然是国家积贮待选拔的人才,不用特意吩咐我了。我是深恐还有其他子弟,因此问一下。”裴枢当即应声说: “姨夫自食其言。”遂举起一杯酒洒在地上,当场立誓说:“果然是薛姨夫主持科举考试, 裴枢我自当断绝跟外人交往,藏身家中,绝对不去参加举试。”姨娘立即举杖责打裴枢,让他向薛邕赔礼道歉,而裴枢始终没有这样做。永泰二年(766),侍郎贾至主持科举考试, 裴枢才去应试,第一次就考中被选。这个故事虽表扬的是裴枢的刚直,也侧面反映了薛邕在选拔人才上的不徇私情。

后来他转任吏部侍郎,却在官员选拔问题上犯了事。吏部侍郎徐浩小妾的弟弟侯莫陈怤(侯莫陈是姓)担任美原县尉,徐浩嘱托京兆尹杜济凭空奏称侯莫陈怤掌管邮驿成绩突出, 因为避嫌,又嘱托同为吏部侍郎的薛邕推荐他担任京师所在的长安县尉。侯莫陈怤去御史台参拜,御史大夫李栖筠询问他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怤支支吾吾,不能应对,竟然把徐浩、杜济、薛邕等为其弄虚作假的事给招供出来。于是李栖筠直接弹劾他们的罪状,代宗命礼部侍郎于邵等人去审查此事。于邵奏称,薛邕的罪行犯在大赦以前,应该维持原来的任命,代宗很是气愤。大历八年(773)五月十一日,将徐浩贬为明州别驾,薛邕贬为歙州刺史,十二日将杜济贬为杭州刺史,于邵贬为桂州长史。徐浩、薛邕都是元载、王缙的党羽,代宗此举, 实有敲山震虎之意。

出 守 宣 歙

虽然离开了京城,薛邕和家人的心情却相当愉悦。唐朝前期“重内官而轻外职,凡所出守,多因贬累”,自外官入为内官视若“登仙”,仕进者“望三台如登青天”。而在安史之乱后, 朝廷衰微,仕宦风向幡然一变。“京兆俸薄, 多不自赡”,而“是时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禄寡薄,自方镇入为八座, 至谓罢权”。唐后期地方官多有兼职,既是文官,又兼武职,许多大州刺史同时又是本道观察使或团练使、节度使,可以拿两份俸禄。

当京官不如当地方官来的实惠。《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四记载:“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 家人恨降之晚。”

薛邕在歙州任上颇有政绩,《徽州府志》将其入名宦传。《新安志》记载他迁建汪王祠庙于州城内的乌聊山东峰,使家族的祠祀升格为官府的祠祀。此举也赢得了歙州大族汪氏的好感。《黄山志》还记载他开发了黄山温泉, “歙州刺史薛邕,患有时疫,浴之痊瘳,于是立庐舍,设盆杆,以病入浴者多愈”。

宣歙道地图

大历十一年(776),薛邕升任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宣州富庶,物产丰富,户口殷繁。天宝元年(742),宣州有户十二万一千二百四,口八十八万四千九百八十五。人口总数居全国州郡第六位,是东南人口最多的州郡。大历以后,宣州刺史同时兼任宣歙池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采石军使,位高权重。薛邕在宣州任上三年,最卓越的功绩就是修建薛公堰。农业是经济的根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时的宣州地方官无不重视农业生产。前任观察使陈少游就在城东南六十里修建了德政陂,灌溉数百亩。而薛邕任职宣州后,也修建了薛公堰, 以资灌溉。该堰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历代志书均有记载。

薛邕在宣,还判了一个案子,其文书《对谶书判》留存于《全唐文》中。事情的起因是: 乙家有《论语谶》,邻告其畜禁书,科徒一载,郡断无罪,未知合否?乙家有一本《论语谶》,邻居告发他私藏禁书,应当被判一年徒刑,郡署决议认为乙无罪,上呈宣歙道勘核。薛邕给出的判决是:

幽家元苞,秘书赤制。贾逵是擿,且未能言;郑兴不为,孰云有学?倘在法而斯禁, 宁当刑而可舍?丕惟斯乙,嗜学可嘉。仰惠施之藏书,得蔡邕之旧业。通德惟异,未闻北海之旌;里仁是依,遽致西邻之责。有《论语》之谶,则称私畜禁书;览《天官》之文,岂曰潜窥元象?将循名以责实,何加少而为多? 役以牵傍,是非举直。闻言是信,虽吾子之有猜;执德不回,终匹夫之为谅。请从郡断, 以黜邻告。

他将这一案件的判决写成了一篇华丽的骈文,可见其文学才华。根据《贞观律》卷三《职制律》第二十条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其《纬侯》及《论语谶》不在禁限。”乙的邻居只知道谶书是禁书,却未知《论语谶》不在禁书之列, 就稀里糊涂地将乙告发。而薛邕在判决中不但明确了乙的无罪,还表扬了他爱好藏书和学习的品质。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唐代宗病逝。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德宗。他疏远摈斥宦官, 亲近任用朝官。他早就知道薛邕温文尔雅,老成持重,于是让他回京,担任尚书左丞。

离任后,著名文学家崔融之孙崔巨为其作《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碑中详细记载了薛邕在宣城的政绩,诸如拔贤任能、整师训兵、劝农殖谷、通商鬻货、崇文重教、赈恤孤穷, 以及新廨署、复津桥、建林亭等公用设施建设。全文如下:

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

金陵之南惟宣州,其地吴楚,其星分牛宿, 缭以群山,带以洪流。薛公光华使臣,藩屏诸侯,扬君之美,分帝之忧,日往月来,于兹九秋。大历十有四年,今上纂先圣,敷新命,任贤为政,得人尤盛。帝曰:“汝邕,秉心不回, 予嘉厥才,擢汝委汝,纠正于仙台。”秋七月,拜命乃发。于是官僚缁黄之伦,介胄市井之人, 如雾斯集,如山斯立。或捧觞而进,或瞻途而泣,岂非惠加于物、物感于惠者乎?

公字冲味,殷相仲虺之洪族,唐相元超之曾孙,陈留太守兼采访使江童之仲子。地列钟鼎,门传冠盖。文藻□煜于一时,名声震动乎千载。穆考之位,公能嗣焉;列祖之职,公当陟焉。传所谓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者,此也。且岑君为魏郡,舆人歌之。则薛公为定宣城, 吏人颂之,不亦宜乎?其词云:

星之煌煌,山之崇崇。兹惟宣城,实赖薛公。拔贤任能,如鹓如鸿。整师训兵,如罴如熊。劝农殖谷,百谷年丰。通商鬻货,万货云丛。阐道都会,敦儒泮宫。遏绝寇贼,赈恤孤穷。乃新廨署,肃然清风。乃复津桥,赫然长虹。乃立水门,川路其通。乃建林亭,宾筵其充。日缉庶务,岁成众功。况我薛公,清襟湜湜, 雅操翼翼。支郡承式,邻邦取则。明明天子, 降鉴群方。诏谓薛公,茂学雕章,孝悌忠良。累践柱史,累登台郎。司言中书,掌礼太常。四典岁举,撷其众芳;三执邦宪,振其宏纲。铨综九流,九流既臧。镇抚三州,三州既康。迁尔管辖,于此文昌。公拜稽首,归于咸阳。邦人有言,大川茫茫,福浸我疆。我愿薛公, 台阶翱翔。我思薛公,永世滂洋。爰来作歌, 以配《甘棠》。

贪 墨 事 发

薛邕到长安后不久,就因为官场险恶卷入了一场案件中殿中侍御史员宇告发他在宣州盗隐官物的案件,三司史于邵与御史中丞袁高、给事中蒋镇会审薛邕的案件。于邵以为薛邕犯的案子在德宗即位大赦天下之前,应当予以赦免,谁知德宗此时正想着要抓住一个贪腐的典型,杀一儆百,而于邵因为错误领会了圣心,被贬为桂州长史。建中元年(780)冬十月己亥,薛邕赢来了最终判决,被贬谪为连山县尉。

从天子脚下的长安城贬谪到南方瘴疠地区,薛邕的落差是很大的,况且这个时候他年纪也很大了,能不能回来都很难说了。此后史书上便没有了薛邕的任何记载,推测大概率是死于路途或任上了。

为什么德宗对薛邕贪腐的案子处理地如此严厉和雷厉风行,原因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残破,许多节度使各自为政,不尊朝廷号令。当时朝廷的赋税主要仰仗于江淮地区。所以必须要牢牢控制住江淮地区,才能树立朝廷的权威。所以贪腐问题是必须要根除的,因为地方官多贪一点,朝廷得到的赋税就少一点。此前十多年,永泰二年(766)九月丙子,宣州刺史李佚就因为坐赃二十四万贯, 被当众杖毙,籍没其家。而此次拿薛邕开刀, 也是朝廷树立威信的手段。《德宗本纪》记载: “于是州县始畏朝典,不敢放纵。”

不过这一案件也让宦官武将得到借口,他们到处宣称: “南衙文臣贪赃动不动就达到巨万,反而说我辈把国家搞混乱了,这难道不是欺人之谈吗?”由此,德宗开始心怀疑虑,不知道依靠什么人是好。而唐王朝也在朝臣、宦官、武将的内斗中一天天衰落下去。

功 过 评 说

薛邕的人品官德,确实有问题。他依附权臣元载,对权力有着急切的渴望,但却次次不能如愿以偿。先后两次被贬。第一次是在担任吏部侍郎之后,因为在官员选拔任用问题上受到了比较严厉的降级处理,贬为歙州刺史。后来,因系“文雅旧臣”得到皇帝青睐,东山再起, 出任副宰相级的高官(尚书左丞)。但时间不长,就因为在宣歙任职期间,隐匿贪没巨额公款财物的行为被揭发,遭到了第二次贬谪,这一次是断崖式降级处理,由副宰相级一下子降到了副县级(连山县尉),最终郁郁而终。

唐韦询《嘉话录》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薛邕侍郎,有宰相望。时有张山人善相。崔造方为兵部郎中,与前进士姜公辅同在薛侍郎坐中。薛问张山人:“且坐中有宰相否?” 心在己身多矣。张答云:“有。”薛曰:“几人?”曰:“有两人。”薛意其一人即己也, 曰:“何人?”曰:“崔、姜二公必宰相也, 同时耳。”薛讶忿之,默然不悦。既而崔郎中徐问张曰:“何以同时?”意谓姜公今披褐, 我已正郎,势不相近也。张曰:“命合如此, 事须同时,仍郎中在姜后。”后姜为京兆功曹, 充翰林学士。时众知泾将姚令言入城取朱泚, 泚曾帅泾,得军人心。姜乃上疏请察之。疏入十日,德宗幸奉天,悔不纳姜言,遂于行在擢姜为给事中平章事。崔后姜半年,以夕郎拜相。果同时而在姜之后。薛竟终于列曹。始知前辈不可忽后辈。

薛邕对于自己日后能够拜相自信满满, 以为势在必得,可结果却被命运开了个玩笑, 反而被自己的下属超越,成为后人的笑谈。

薛邕进士出身,善于制举,因此惺惺相惜, 特别欣赏有文才的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在大历元年至三年两次应试都不利。于是愤然作诗《下第上薛侍郎》:“蓬荜春风起,开帘却自悲。如何飘梗处,又到采兰时。明镜方重照,微诚寄一辞。家贫求禄早,身贱报恩迟。幸得皮存矣,须劳翼长之。铭肌非厚答,肉骨是前期。纵觉新人好,宁忘旧主疑。终惭太丘道,不为小生私。”大历五年 (770) ,李端终于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而从大历二年至五年的礼部侍郎、典岁举的人一直是薛邕。

后来到了宣歙,薛邕仍然对年轻学子颇有提携。从流传下来的唐诗可管窥一二。刘长卿有《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漂泊来千里, 讴谣满百城。汉家尊太守,鲁国重诸生。俗变人难理,江传水至清。船经危石住,路入乱山行。老得沧州趣,春伤白首情。尝闻马南郡, 门下有康成。”权德舆有《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儒衣两少年,春棹毂溪船。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嘉靖府志名宦录中对薛邕的记载

在他出守过的歙州和宣州,地方志都曾将他列入名宦。目前能够看到的宣城最早的嘉靖《宁国府志》就将其列入“名宦传”中,但不久后的万历府志的编纂者们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唐书中不光彩的记录,又将其删除。但崔巨为其所作的《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却一直流传下来,这通碑刻是否发自宣州民众的本心, 抑或是薛邕本人之作秀,意图虚妄刻碑而博得美名,现在已很难考证了。不过最终能得以青史留名,也算是值得欣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