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甄嬛……到底怎么读,来看看这些易读错的古人名字

发布时间:2025-11-13 23:52  浏览量:1

这个名字的读音争议最大!因《甄嬛传》的广泛影响,大众通常读“zhēn huán”,剧中配音也采用此读音,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读法;但部分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认为应读“zhēn xuān”——依据是“嬛”在《说文解字》中注为“赤玉也”,读xuān,且古文中“嬛”作人名时,多与“xuān”音相关。两种读音无绝对对错,日常聊剧说“huán”没问题。

清宫剧里天天见的雍正帝,十个人里有五个读错!别读“yǐn zhēn”,“胤”是第四声yìn,这是康熙给儿子们定的“胤”字辈,声调错了就完全不对。连《雍正王朝》里的旁白都咬准yìn,你再“想当然”读第三声,可就显得没认真看剧了。

后唐开国皇帝,骁勇善战灭了后梁的狠角色,别读“lǐ cún xū”!“勖”意为“勉励”,读xù,不是“虚心”的xū。名字里的“勖”藏着他“励精图治”的雄心,声调一念错,连带着开国皇帝的霸气都弱了三分。

助勾践灭吴、后来成“商圣”的传奇谋士,别读“fàn lí”!“蠡”在人名中固定读lǐ,和“蛤蜊(gé lí)”的lí完全不同。这位归隐后靠经商成“财神”的人物,名字念错,连“陶朱公”的传奇感都打折扣。

被曹植写进《洛神赋》的“洛水女神”,魏文帝曹丕的皇后,别读“zhēn mì”!“宓”在人名中读fú,不是“秘密”的mì。不过要说明的是,类似“甄嬛”的“嬛”(剧中读xuān,学术上也有huán的争议),古人名读音因史料记载或语境不同,偶有争议,但“甄宓”的“宓”在传统文史中,多以fú为常见读音。

也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纪大烟袋”,别读“jì yún”!“纪”作姓氏时必须读jǐ,不是“纪念”的jì。这位主持编撰《四库全书》的文坛领袖,连姓氏读音都错,可太不应该了。

元代“楷书四大家”之一,书法爱好者必知的人物,别读“zhào mèng tiáo”!“頫”是“俯”的异体字,读fǔ,意思是“低头”,记住和“俯”同音,下次看到他的书法作品,就不会念错名字了。

魏晋“竹林七贤”的带头大哥,爱翻白眼、善写五言诗的文人,别读“ruǎn jiè”!“籍”和“藉”字形相近,但读jí,不是“狼藉”的jí(没错,声调对但很多人记混字)。连他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都背了,名字可别念错。

建安七子之一,写《登楼赋》的大才子,别读“wáng cān”!“粲”易被认成“餐”,但读càn,意为“明亮、美好”——他的诗文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名字念错,可配不上这份才名。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秦惠文王的弟弟,别读“shù lǐ jí”!“樗”是生僻字,读chū,因他居住在“樗里”这个地方而得名。虽然“樗”字少见,但记住“地名+疾”,读音chū就好记了。

陷害岳飞的“千古奸臣”,名字堪称“历史人名读音天花板”,别读“wàn sì jiǒng”!“万俟”是鲜卑复姓,读mò qí,“卨”读xiè——记住这个读音比记住他的奸臣事迹还难,但下次聊岳飞时,可别因读错他的名字闹笑话。

商族始祖,帝喾之子,别读“qì”!“契”在人名中读xiè,这是古音遗存,和“契约”的qì完全不同。这位开创商族的上古始祖,名字里藏着汉字的古音秘密,读对才显对历史的尊重。

三国曹魏重臣、楷书鼻祖,别读“zhōng yóu”!“繇”在此处读yáo,和“瑶”同音,不是“徭役”的yáo(没错,声调对但很多人记混字)。他和王羲之并称“钟王”,书法界提起他,读错名字可就露怯了。

东汉末年交州名士,孙权都要拉拢的人物,别读“shì biàn”!“燮”属生僻字,易凭直觉错读成“biàn”,实际读xiè,有“调和、和谐”之意,记住这个读音,才算了解这位割据一方的名士。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昭君出塞的配偶,别读“hū hán xié”!名字为匈奴语音译,“邪”在此处读yé,不是“邪恶”的xié。作为汉匈和亲的关键人物,名字读错,可就辜负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

东晋名将,“闻鸡起舞”的主角之一,别读“zǔ dí”!“逖”读tì,意为“远”,不是“狄族”的dí。他率军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失地,是乱世中的英雄,名字念错,连“闻鸡起舞”的励志感都弱了。

你还遇到过哪些“眼熟却读错”的古人名?评论区分享你的“踩坑经历”,看看谁的最让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