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打卡第195天|这焚香默坐间的领悟,成了他晚岁后最珍贵的收获
发布时间:2025-11-13 10:19 浏览量:1
《焚香默坐歌》
明·唐寅
焚香默坐自省己,口里喃喃想心里。
心中有甚害人谋?口中有甚欺心语?
为人能把口应心,孝悌忠信从此始。
其余小德或出入,焉能磨涅吾行止?
头插花枝手把杯,听罢歌童看舞女。
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为之耻。
及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人没天理。
阴为不善阳掩之,则何益矣徒劳耳!
请坐且听吾语汝:“凡人有生必有死,
死见先生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
《唐伯虎集》抄书打卡第195天|这焚香默坐间的领悟,成了他晚岁后最珍贵的收获
——译文
焚香静坐在那里反省自己,嘴里喃喃自语,思索着内心的想法。
心中有什么害人的计谋?口中有什么欺骗人的话语?
为人如果能够做到言行一致,那么孝悌忠信也就从此开始了。
至于其他一些小的品德方面或许有些出入,但怎么能改变我的行为举止呢?
头上插着花枝,手中拿着酒杯,听完歌童唱歌再看舞女跳舞。
“食色性也”是古人说过的话,如今的人却认为这是可耻的。
然而到了他们自己的心中和口中,又有多少欺人天理难容的事情呢?
暗中做坏事,表面上却想要掩盖,这又有什么益处呢?只不过是徒劳罢了!
请坐下听我对你说:“凡是人有生就必有死,死后见到先师而不感到惭愧,才是堂堂正正的好男子!”
——品读故事:《这焚香默坐间的领悟,成了他晚岁后最珍贵的收获》
经历科场舞弊案的株连,又遭家道中落、亲友离散的连番重击,唐寅早已不是当年那名意气风发的江南才子。他褪去了少年时的轻狂,默居苏州桃花庵,在一个清冷的秋夜,点燃一炉沉香,伴着袅袅青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默坐自省。
每日晨光微熹,唐寅便净手焚香,端坐于蒲团之上。香烟缠绕间,他口中喃喃自语,思绪却沉潜于心,一遍遍叩问自己:心中有甚害人谋?口中有甚欺心语?科场案的冤屈曾让他愤懑难平,生活的艰辛也曾让他心生怨怼,但在这日复一日的自省中,那些躁动与戾气渐渐消散。他深知,人心如镜,唯有常拭才能清明,若任由杂念滋生,便会背离本心。他在案头抄录儒家典籍,将 孝弟忠信四字奉为圭臬,却也不苛求自己事事完美 —— 些许小德上的出入或许难免,但坚守内心的准则,便不会让外界的纷扰磨损自己的行止。
焚香默坐之外,唐寅的生活已然不见枯槁。兴致来时,他会头上插着花枝,手中捧着酒杯,邀三五好友小聚,听罢歌童婉转的唱腔,再看舞女轻盈的舞姿,席间笑语盈盈,好不自在。有人非议他这般行径有失文人风骨,斥责食色之事当避之唯恐不及,唐寅却只是淡然一笑。他想起孟子“食色性也”的古训,只觉今人太过虚伪,表面上将这些人性本真视作羞耻,暗地里却行着多少欺人没天理的勾当,这般阴为不善、阳为掩饰的行径,不过是徒劳罢了。
晚年的唐寅,常与高僧对谈,研读数卷佛经,却并未摒弃儒家的伦理根基。他将佛家的修心与儒家的修身相融,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不在于刻意标榜清高,而在于率性本真、心口如一。为人处世,若能做到口应于心,不欺人、不欺己,便是践行孝悌忠信的开端;顺应人性本色,不矫饰、不伪善,便是对生命最妥帖的安放。
暮色渐浓时,唐寅常会凭栏远眺,目光悠远。他深知凡人有生必有死,世间的功名利禄、是非纷争,终将随生命消散。唯有坚守本心,活得坦荡磊落,待到百年之后见先贤于九泉之下,方能问心无愧,才算得上是堂堂正正的好男子。这焚香默坐间的领悟,成了他晚岁最珍贵的收获,也化作《焚香默坐歌》中的字字箴言,历经古今岁月依旧让人心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