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期间,他们喊我参加战友聚会,被我果断拒绝了,原因是:
发布时间:2025-08-04 22:35 浏览量:3
作为一名转业干部,八一前夕是和战友们加强联络的好机会。周五晚上,手机“叮铃”一声,拿起一看,一条来自广州的战友微信映入眼帘:“兄弟,明天上午有空不?xx饭店xx包间聚会。”
这事放在10年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复“收到”,然后,第二天准时赴约,乘兴而去,醉醺而归。如果中午没喝尽兴,大家关系比较好,还会继续留在饭店包间,打打扑克,吹吹牛皮,晚上再接着一场觥筹交错的大战。但这次,对不起,我失约了。
我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河南农村,中原人热情好客,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无酒不欢。宁可食无肉,不可桌无酒。小的时候,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个个关于“酒蒙子”的荒唐事。轻则误事,重则伤身,我的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因为白天喝了喜酒,夜里梦中离去。
年少不知酒滋味。我真正接触到酒,是军校毕业到海军工作期间。人说:海军海量。2000年我调到南海舰队当新闻干事,春节机关干部的福利,就是人人两箱山东青岛“琅琊台”酒。
我当年的一个处长,大才子,有“南海一支笔”之称。他不仅文笔过人,酒量也大的惊人。每次有熟悉的记者来舰队采访,他都要亲自作陪。中餐喝过白酒,晚餐接着喝红酒,夜宵再喝点啤酒。那年,我虽然自认为年轻力壮身体好,酒量不够胆量凑,但在处长面前,真的是“小巫见大巫”,甘拜下风,自愧不如。多年后,正师职转业的他,因患肝癌英年早逝,令我们不胜唏嘘。是不是与过度饮酒有关,至今不得而知。
2008年初,我从舰队机关下到某作战支援舰支队任宣传科长,欢迎我的,正是酒桌上的“一场恶战”。菜刚上起,我和其他3位科长,人人桌前摆放着一瓶高度“海之蓝”,自己喝完之后,才能再站起来敬领导。为了表达对领导的敬意,我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自己的“门前雪”扫光,再倒上一大杯来到领导面前……
清醒着来,迷糊着回。走着进饭店,躺着回宿舍。不知道多少次酒桌,我都像经历过一次“生死大战”,上吐下泻,痛不欲生,仿佛大病一场。年终体检,我患上了酒精肝。
喝酒不仅伤身,还易误事,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特别对于我这样一个喜爱读书写作的人来说,损失更大了。我白天忙于本职工作,夜晚才能挑灯夜战,静下心写作。对我来说,一篇千字文也就两小时左右,而一场酒局下来,少则三、五个小时,多则半天、一宿。如果喝醉了或饮了假酒,头昏脑涨、无精打采、四肢无力,几天都浑身不舒服。为了一场毫无意义的世俗交际,不知道浪费我多少的宝贵光阴!
2012年底,我脱下穿了23年的军装,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此时,伴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八项规定”如清风过山岗,扫荡社会不良风气。谢天谢地,我终于和那个困绕我多年,并让我苦不堪言的餐桌酒文化说“拜拜”了。
说是滴酒不沾,也做不到。中华上下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违规违纪的酒不能喝,但亲朋好友之间交流情感、表达情谊的酒,有时候却在所难免。
有次周末,几位战友相聚,热闹之余相互留下联系电话。几天后,一位当时喝过酒的战友突然来到办公室找我盖章,说走程序太复杂麻烦,私下盖了就行了。当时我在办公室,替他盖下章不是件很难的事,但该走的流程必须要走,不然,一但出事,后果十分严重。于是,尽管那次酒桌大家都客客气气地说:“能够做到的,一定尽力办到。”但我还是拒绝了他的要求,让他回单位发函走流程。
事后,我认真反思,除了近亲之间必要的饮酒外,一些不相干的酒局真的没必要参加。“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喝了人家的酒,欠下他人的情,说不定哪天别人有事找到自己的头上,指不定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来。于是,5年前,我毅然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从此与酒告别!
无酒一身轻。如今,我已经五、六年没喝醉过了。远离酒桌的我,头脑清清爽爽,身体轻轻松松,业余时间锻炼养生,读书写作,发现无酒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