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超有名气的战友们

发布时间:2025-05-15 23:34  浏览量:5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培养了各式各样的人才。我的战友里,就有一大批在新闻、写作方面成绩斐然,声名大震的人物。很多,这里先叙10位。

雷雨,原兰州军区《育才报》创办人之一,《育才报》八十年代中后期火遍军内外。我认识他时,他已是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的骨干编辑,掌事文艺副刊阵地等。我调入《人民军队》报第三年,他调往《解放军报》总编室。后晋升为解放军报社副社长、政治部主任,少将。他著书多部,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劝人向学,不在乎校园内外,学则增智,智广益成。他升任《解放军报》后,我由《人民军队》报通采处调整到政工处当编辑,正好安排在他曾坐过的位置,用他用过的桌椅。他最令我佩服的,到《解放军报》总编室工作,非常繁忙,常值夜班,他仍然挤出时间写成了大部头《拉宾传》等!

【2】张应银

张应银,我还是战士时,他搞新闻宣传的名气就很大,尤其推广重大先进典型很有一套,长篇通讯、纪实文学写得生动传神。我头一次一头撞进兰州军区宣传部新闻宣传处大办公室,靠门口一张桌子坐着他,他彬彬有礼地站起来,身材高大魁梧,自带气场,温馨而立岸,我紧张得话都说不清楚。此后许多年,他帅得光芒四射的形象挥之不去,成为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标杆;他的成功作品成为我学写新闻通讯的模版,跟着学也学出个子丑寅卯来。后来他一步步晋升为处长、副部长、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直到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少将,似乎在我的期待和预料之中。

文清丽,《解放军文艺》主编,从甘肃省军区通信站走出来的军旅作家。那时我、她、吕俊平多在《人民军队报•军运版》遇见,畅谈人生与理想。我印象中,女兵时的她,夏天超喜欢穿裙子,飘飘来,飘飘去。她写散文,我学写新闻和诗,吕俊平(时为军运版见习编辑,后升任《军事记者》杂志副主编)主写新闻。一个女孩子勤奋为文、锲而不舍的劲头催人奋进。她硬是凭自己的努力,敲开一扇扇文学金殿的大门!《解放军文艺》是军队顶级文学刊物,1951年6月创刊,军旅文学作品发表的主阵地。她揣着自己的才华与作品走了进去,井喷才华笔耕不辍,作品源源不断,涉猎题材广泛,从参与到把舵军队重要文学刊物主阵地,军内外影响日甚!

王久辛,他和肖思科(《超级审判》作者)当时都是兰州军区公认的英俊倜傥的大才子,一个写诗,一个写纪实文学。我学写诗,想请教王久辛,苦于找不到庙门。横下心来只管写,只管给《人民军队》报寄。1987年6月2日,当兵半年的我,在《人民军队报•军运版》第三期第四版发表了组诗《颠簸的人生》,居然还有一个叫“辛子”的人写了诗评。很快有资深人士羡慕我:“你个新兵蛋子可以呀,大诗人王久辛给你写诗评了!”这是多么肯定、鼓励、荣耀的事啊!1990年王久辛震撼文坛的长诗《狂雪》问世并获“双大奖”:人民文学诗歌大奖,中国具有最高荣誉之一的首届鲁迅文学奖!后来他担任《中国武警》主编。直到现在,他在诗歌界至高地位没有动摇过。

(南京江东门纪念馆王久辛大作《狂雪》诗墙)

(王久辛为新兵张曙晓第一组诗写的诗评)

师永刚,超级文学天才,诗歌、散文、小说、传记,样样都很拔尖。但他不想局限自己,在部队晋升到营级,突然转身,单枪匹马闯入《凤凰周刊》,从一名普通打工者,短时间干到策划部主任,又从部门领导干到《凤凰周刊》执行主编。一度,他把《凤凰周刊》操办得发行量惊人,到处都可看到。他是“写作快枪手”,畅销书作家,到底出了多少本书?上百本吧,反正很多很多。他出的第一本书是诗集《仰望灵魂》,赞美刘胡兰的血是她灵魂舞出的红绸子,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上跳舞;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西北望》,说出来没人信,25岁的他,三四十万字只写了3个月!但的确如此,此书作为军队书库推荐书目,发行到全军连级单位图书室,一举成名。

辛茹,甘肃天水人,比我兵龄长5年,当时兰州军区“四大才女”之一,因毕业于军区军医学校,我在军医学校工作时,同事们津津乐道的,就是“这个大才女出自咱们的学员队”。她在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当技士和在《人民军队报•卫生版》当编辑时,我多次去拜访她这位名望很高的“诗姐”,清瘦,典雅,穿军装很风景,休闲时喜欢怀里抱个暖宝,样子有点诗意化且现代版的李清照。她的名气养得太大了,就上“二炮”当了专业作家。1995年(30岁)出版诗集《寻觅光荣》,荣获中国文学最高荣誉之一的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2月公布),她是这届唯一获此大奖的年仅33岁的女诗人!

【7】蔡晖

蔡晖,给我的印象是,机俐的圆眼巧小的嘴,白皙的皮肤中等的身,混搭的思维麻利的腿。他脑子快,说话快,走路快,成稿快。他在《人民军队报•军运版》当主编时,对我这个新兵多有提携,我的诗虽写得含苞待放,他却一直在版面安排上给予鼓励。他擅长写新闻,角度独,标题起的绝,如《‘吃喝’团长王正国》《两千个鸡蛋会唱歌》《谁是共产党员?》。他陆续出版著作10余部,升任新华社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新华社兰州军区支社社长、第二炮兵支社社长,新华社国防军事动态总编辑、中国新华电视军事部主任、新华社军事新闻信息中心主任等职。工作中,再大的阻力和困难,对他都不是事儿,协调能力超强。

马三成,天生的新闻之才,对新闻的痴情执着、敏锐洞察、角度思路、格式把控,确实是高端专家级别。尤其消息稿,写得炉火纯青、精致小巧,惜字如金、分量千斤,常常被《解放军报》安排在突出位置。我和他相处时,一次他写成一消息稿传真给《解放军报》,然后拾起一张旧报,在一版右下方给我比划说:“应该明天登报,登就登在这个位置。”

我想,你太能吹牛了,《解放军报》是你家办的,你说登哪个位置就登哪个位置?第二天《解放军报》一到,我抢着拿起看,见报的情形果真如他所言,骇得我心跳都快停止了!从此我认定,谁在写消息稿方面小看马三成,他一定是脑子缺两成,不懂新闻。他写新闻的见报率就像下流星雨,多得数不过来。虚心向他学习写消息稿是必须的。后来他升调《解放军报》驻兰州军区记者站当记者、当站长(后升格为分社社长),我接替他联勤部新闻宣传中心的位子。

(马三成、张曙晓的消息稿,发《解放军报》三版头条,加了“编者感言”。)

马萧萧,他的兵龄和我差不多,但年龄比我小好多。他有轰动当年的“首届中国十大校园诗人”桂冠,是特招入伍的。他长一张诗意盎然的娃娃脸,兰州军区撤并前,他是兰州军区文学刊物《西北军事文学》的主编(我叫他最后一任“总舵主”)。一度,我们经常上班下班打照面,我也去他办公室讨学问取诗经。他很清纯,不爱去热闹处交际,但内心热烈、对文雅之事物兴趣广泛。喜欢鉴藏奇石,据说奇石太多,半夜压垮了书柜;自创一种水墨画,似蝌蚪群迁,想象的空间超大;还研究周易。就那么大一颗心,又装诗,又装画,又装石,又装经,居然还没有装满!

【10】吴天鹏

吴天鹏,比我晚两年到部队。那时我在分部当保密员,他在油料仓库当报道员。因兰州军区授予常年在马衔山上放牧的志愿兵李存虎“高原模范军牧战士”荣誉称号,分部召集一些“笔杆子”大力宣传。我与天鹏就在这当口见首面。他很志摩云天,一脸英气,发浪涛涛,桀骜执锐,一口气写下长诗《一个士兵与一座大山》。我从此密切关注极富激情的他,似有喷发不完的诗的浪潮,一路长驱,从战士写到干部,从军队写到海关,从处长写到副局长。他写诗的速度比我读诗还快,一推出就是一组。已出书8部,连获八届武警文艺奖。出色的表现,10个三等功+1个二等功排队见证。

我,人生前半程交给部队,后半程交给公安,是个极其付出热爱的人。高天厚土何其美好,工作、生活、人生进程何其美好,感念部队的培养与锻炼。是部队,把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山里娃洗礼成一个有味道、有激情、有担当的男人;是部队,让其修德养性脱胎换骨,心境落满朝晖,举止舒展规范,精神昂扬潇洒;是部队,让其吸收五湖四海人杰精华,眼界开阔,胸襟宽广,当春惬为百花喜,导流乐见碧波急。身上有鲜明军人的烙印,夕阳下,依然在奋进的歌声中挺拔。

(旧事重提:当年,兰州军区在雪域高原实施“菜篮子工程”,以解决青藏高原部分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维生素补充不足的问题。青藏高原某部队率先引进内地塑料大棚种植技术,经过多方探索不懈努力,试种瓜果蔬菜取得成功,起到示范引领效应。从此,塑料大棚在雪域高原的军营扎根落户,张曙晓深入大棚了解情况,成为推广其经验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