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里的诗心,品【李嘉祐】三首的唐风古诗

发布时间:2025-05-16 05:49  浏览量:6

文/诗词

千年后的月光依旧温柔地洒在书卷上,当我们翻开大历诗卷,李嘉祐的名字便如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位来自赵州的才子,字从一,虽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生卒年难考,却以诗为舟,在唐诗的星空中划出独特的轨迹。

天宝七年进士及第后,他的仕途恰似江南的烟雨,时而明朗时而迷蒙——从鄱阳贬谪的失意,到江阴、台州、袁州等地辗转任职,人生起落间,他与李白、刘长卿等文坛巨匠相遇相知,以诗相和,共同谱写了大唐诗歌的华美乐章。

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曾以“绮靡婉丽”四字,精准勾勒出李嘉祐诗歌的独特风骨。他的文字仿若江南织机上流转的锦缎,既有齐梁诗风的婉约灵秀,又暗藏盛唐余韵的壮阔气象。那些被后世反复吟诵的诗句,或描摹水光山色,将自然的生机凝于笔端;或抒发人生况味,让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脉动同频共振。

此刻,且让我们循着《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寄王舍人竹楼》《夜宴南陵留别》三首佳作,走进这位诗人的精神世界。

一、《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春野间的情谊长歌】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这首送别诗宛如一幅春日长卷,在李嘉祐笔下徐徐铺展。开篇“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汀洲春景:嫩绿的草色如茵,铺满江畔小洲,而即将远行的王牧,恰似楚辞中踏春的“王孙”,从容踏上征程。一个“耐”字,既道出旅人的坚韧,也暗含诗人的赞赏与牵挂。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两句,巧妙将王牧的年少有为与家族文脉相连。刚刚束发成年的少年,承袭着家族的文学传统,才华初露锋芒。而诗中最惊艳的当属“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荒郊渡口,百花竞放;春水池塘,波光潋滟。“争”与“乱”二字,赋予静物以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水流的欢唱。难怪高仲武将其誉为“文章之冠冕”,这般灵动的笔触,将江南春景写得既磅礴又细腻。

尾联“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化用典故,以“小阮”喻指王牧,希望王使君能念及叔侄情谊多加照拂,同时委婉道出家中长辈的牵挂。至此,送别之情不再局限于个人伤感,而是融入了家族温情与人性关怀,让整首诗余韵悠长。

二、《寄王舍人竹楼》

——【竹影间的隐逸情怀】

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王舍人的诗,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首句“傲吏身闲笑五侯”,以“傲吏”称呼王舍人,瞬间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的文人形象。他笑看世间权贵,不屑于功名利禄,只愿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逍遥自在。“西江取竹起高楼”更显洒脱,用竹筑楼,既见主人的高雅情趣,又暗含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后两句“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堪称神来之笔。夏日南风吹拂,无需摇扇驱暑,头戴纱帽悠然小憩,眼前是江上翩跹的水鸥。这幅画面宁静至极,却又充满诗意——没有车马喧嚣,唯有自然低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跃然纸上。李嘉祐借描绘友人的生活图景,实则抒发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憧憬,让读者也不禁心生向往。

三、《夜宴南陵留别》

——【雪夜中的离情别绪】

雪满前庭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

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此诗创作于南陵夜宴之后,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将离别的愁绪酝酿得愈发浓厚。“雪满前庭月色闲”,开篇便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氛围:大雪覆盖庭院,月光洒下清辉,“闲”字看似写月色,实则暗含诗人内心的惆怅。“主人留客未能还”直白道出因雪留宿的缘由,主人的盛情挽留,反而让即将到来的离别更添几分伤感。

“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诗人将笔触伸向未来,还未分别,便已预见明日孤身一人、穿越千山万水的孤寂。“千山与万山”的重复,不仅强调空间距离的遥远,更象征着与友人之间难以跨越的思念。这份“预愁”,让离别的痛苦加倍,也让我们看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诗至此处戛然而止,却余韵袅袅,令人动容。

结语

从春日送别时的殷切期许,到竹楼生活的悠然向往,再到雪夜离别的深沉愁绪,李嘉祐用三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诗,既有“野渡花争发”的灵动鲜活,又有“匹马千山”的深沉厚重,在绮丽婉靡的风格中,藏着对生活最真挚的感悟。当我们合上诗卷,仿佛仍能听见千年前的风声、水声、叹息声,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永不褪色的瑰宝,等待着我们一次次品味,一次次发现新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