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西藏军区五大部上书为何夭折,牵头的三位主官均被调离(3)

发布时间:2025-10-10 17:19  浏览量:1

相比较李觉,五大部上书的另外两名军区领导就没有这么幸运。副参谋长陈子植和政治部副主任洪流在1955年都被授予大校军衔,本来按照两人的职务,是有可能在1964年以前晋升少将军衔的。可惜,五大部上书事件改变了两人命运。

陈子植大校

陈子植(1912--2020),河南省修武县人,原18军52师副师长。1912年9月生,1937年2月參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就读于河南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担任过中学教员,是十八军的“文化人”。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军分区副司令員、副旅長兼参谋长等职。

入藏时,陈子植曾担任第18军进藏先遣支队司令员,西藏军区日喀则警备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5月担任西藏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五大部上书事件后,陈子植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61年,西藏地区通往尼泊尔的中尼公路开始修建,陈子植被任命为副指挥长。这趟路线全程900多公里,只有100多公里位于尼泊尔境内,路段主体都在西藏。虽然有一些路段可以直接使用,但还是需要新建500多公里的公路。

偏偏是这新建的路段最为困难,要越过6座大山和几十条激流,从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玛峰之间,横跨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飞旋直下到达中尼边境,沿线山高谷深,地形险峻,山体破碎严重,工程难度极大。

官兵们在峭壁上修建中尼公路

陈子植不分昼夜,在工地上与大家一起作业,他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大家经常风餐露宿。就这样,陈子植率领1万多名工兵、民工,经过三年多的苦战,终于修完了这条公路。为了这条公路,100多名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陈子植在西藏军区前后工作了20多年,不计个人得失,顶着巨大压力,在雪域高原舍身忘我拼命工作,以此来证明作为一个革命军人对党和国防事业的忠诚,为西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年对他的错误批判,直到1979年王震考察西藏军区后,该案重新审查,认定“上书”是客观向上级机关和领导反映情况,内容是属实的,陈子植等才得到恢复名誉。

1981年,陈子植以副兵团级的待遇退休,晚年的他依旧关心着西藏的发展,时常为西藏地区捐献财物。2020年,陈子植因病去世,享年108岁,他也成为首批进藏将官中,为数不多活过百岁的人。

洪流大校

洪流(1917-1998),江苏丹阳人,原18军53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9月在南京师范参加南京学联,1938年1月入党,也是18军的才子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八军第五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生产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1957年,因如实反映驻藏部队的困难并提出建议而受到错误处分,被“发配”到藏北海拔4500多米的无人区杜加里,在极端艰苦的生命禁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藏族民工挖硼砂,偿还新中国欠苏联的债务。

当时中央向西藏下达任务,指明开采硼砂还债既是经济,又是政治,是捍卫马列主义,要求一年内完成10万吨硼砂生产任务。西藏工委迅速组建西藏化学工业第一厂,夏仲远任厂长,洪流兼厂党委书记,硼砂开采大规模上马。

杜佳里硼砂工业城遗址

西藏大事记记载:“1957年2月5日,藏北班戈湖硼砂矿开工生产。1960年,生产原硼14万吨,出口苏联,偿还债务,为国家作出贡献。” 杜佳里海拔高,终年低温严寒,年平均气温不足零度,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年大风日数在150天左右,大风频率高达8级以上。漫长的冬季,严寒而又缺氧,最低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度,绝对是苦寒之地。

1962年因为外债还完,硼砂湖项目才大规模下马。洪流在1967年年初担任西藏军区军管小组成员,在非常时期被批斗而引发重病。1972年病愈后任成都军区后勤部第二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创建了纳金电站、林芝毛纺厂和西藏化肥厂。1979年西藏军区为他彻底平反。1983年8月以副兵团职离休。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2月28日在成都逝世。

五大部除上述的司令部、政治部两位副职领导外,其他三个部门的参与者因为职务略低、属于“从犯”而被从轻发落。后勤部政委李华安在1958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财务部部长秦卓然在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只有干部部的处长方其顺在1963年退伍返回内地,而干部部的王达选留在西藏,文革后成为西藏军区副政委。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边疆部队的驻地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众多官兵渴盼的轮换制度,依然没有出现,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军事层面的考量。

老军长张国华总结过一些没有正式对外讲过的体会,他认为,在西藏作战,总体衡量,从内地进藏的部队由于干部对地形地貌的判断上难以把握,部队还不够适应恶劣气候、饮食等原因,不如长期驻守的西藏的部队打得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1957年李觉等人没有陷入反右的漩涡,西藏部队实现三年一轮换的诉求,也不会得到高层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