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发布时间:2025-10-08 17:30  浏览量:1

后周显德七年的正月,陈桥驿的寒风吹得军旗猎猎作响。赵匡胤裹着甲胄躺在中军帐,迷迷糊糊间就被士兵们拥了起来,一件明黄的黄袍硬生生套在了身上。

可龙椅还没坐热,他就夜夜难眠。深夜批阅奏章时,他总盯着墙上的舆图发呆。

南方有李煜的南唐、刘鋹的南汉,西边是孟昶的后蜀,北边还有契丹扶持的北汉,这些割据政权像一块块补丁,把天下撕得支离破碎。

更让他揪心的是手下的将领,石守信高怀德这些兄弟,手里都握着重兵,当年自己黄袍加身的戏码,谁知道会不会在他们身上重演。

乾德元年的中秋,赵匡胤在御花园摆了桌酒,拉着宰相赵普对饮。月光洒在酒杯里,他叹着气说:“天下自唐末以来,换了八姓十二君,战乱不休,到底是为啥?”

赵普放下酒杯,直言不讳:“还不是因为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现在要长治久安,就得收他们的兵权,控制财赋,天下自然就稳了。”

这话正说到赵匡胤心坎里,他盯着杯中月影,像是下定了决心。

两年后,后蜀后主孟昶派人给赵匡胤送来了十坛“黄金”,说是蜀地特产。赵匡胤让人当场打开坛子,里面竟全是瓜子金。

他冷笑一声,把金子分给了群臣:“孟昶想用钱买平安,可他忘了,这天下不是金银能换的。”没过多久,他就派王全斌率军伐蜀。蜀军不堪一击,六十天就亡国了。

可王全斌进成都后纵兵抢掠,杀了无数百姓,赵匡胤得知后气得拍了桌子,把他贬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还下旨安抚蜀地百姓。

灭了后蜀和南汉,剩下的南唐就成了眼中钉。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才子,却不是个帝王。

他一边向大宋称臣,每年送金银绸缎,一边又偷偷扩军备战。开宝七年,赵匡胤派曹彬率领十万大军伐南唐,临行前特意嘱咐。

第一次见赵匡胤,徐铉跪在大殿上,磕着头说:“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从来没有过失,陛下为何要讨伐他?”

赵匡胤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说:“你觉得父子分两家过日子,合适吗?”徐铉一时语塞。

几个月后,金陵被围得水泄不通,徐铉又来求情,声泪俱下地说:“李煜只是生病了,没法来朝见,求陛下缓兵,保全江南百姓。”

他反复争辩,声音越来越大,赵匡胤突然拍案而起,拔出腰间的佩剑往地上一拄,怒斥,而徐铉吓得脸色惨白,再也不敢说话。

宋军攻进金陵那天,曹彬没有屠城,只是把李煜一家送到了汴京。赵匡胤没杀他,给了他一栋宅子,可李煜总写“问君能有几多愁”的词句,后来还是被宋太宗赐死了。

灭了南唐,赵匡胤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南方的天空,对身边的赵普说:“现在就剩北汉了,等平定了那里,天下才算真的一统。”

可他没等到那一天,开宝九年的冬天,他和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第二天就突然驾崩,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

其实赵匡胤心里清楚,打天下靠武力,守天下得靠民心。他登基没多久,就把赵普找来。赵普是个小吏出身,没读过多少书,只能硬着头皮找治国的书。

后来他发现《论语》里的“仁政”“礼治”正好能用上,就天天抱着《论语》琢磨。

有次赵匡胤问他治国之道,赵普张口就来《论语》里的话,赵匡胤笑着说:“你这半吊子学问,还能治好天下?”

赵普却认真地说:“臣用半部《论语》辅佐陛下打天下,将来还能用另一半辅佐陛下治天下。”

这话可不是吹牛,当年石守信等将领手握兵权,赵匡胤心里不安,赵普就出主意,设了场酒宴,酒过三巡开始叹气,石守信等人吓得连忙磕头,问他怎么办。

赵匡胤说:“不如你们交出兵权,我给你们良田美宅,咱们做个富贵闲人,互不猜忌,多好。”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没有流血杀人,就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隐患,正应了《论语》里“和为贵”的道理。

赵匡胤还特别重视文人,五代时武将随便就能杀文官,他登基后下了条规矩:“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有次一个文官犯了错,按律该杀,赵匡胤却改成了流放,说:“五代时武将跋扈,现在得让文人有尊严,天下才能安定。”

他还扩大科举考试,让寒门子弟也能当官。有个叫苏易简的书生考中状元,赵匡胤亲自召见他,问他治国之策,赵匡胤听了特别高兴,当场封他为翰林学士。

他自己也跟着学《论语》,有次处理政务到深夜,他拿起《论语》翻看,看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下旨减少皇宫的开支,还取消了地方上的苛捐杂税。

江南刚平定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把南唐的财富都运到汴京,他却下令把这些钱用来修复江南的水利工程,让百姓能尽快种地。

赵普后来当了宰相,还是天天读《论语》。有次赵匡胤问他一件旧事,赵普答不上来,就回家翻《论语》,第二天果然找到了答案。

赵匡胤笑着说:“你这《论语》,还真是个宝贝。” 赵普说:“《论语》里讲‘为政以德’,陛下用仁心待百姓,用礼义管群臣,这天下自然就治好了。”

而《论语》里的智慧,正好给了他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这或许就是赵匡胤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东西:打天下靠魄力,治天下靠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