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林黛玉叫屈:她从未支持宝玉厌恶科举,更没对赵姨娘不礼貌过

发布时间:2025-10-07 23:24  浏览量:1

今天我要替林黛玉叫屈,她一个千金大小姐要自矜身份,很多事情是不能自己下场锤人的。哪怕是她真的受了冤枉,真的有人拿她当背锅侠,她公侯小姐,探花郎女儿的社会地位摆在那里,也只能什么都不说,一笑了之……

在红楼时代,一个千金大小姐要是受了委屈:若是能明说的、能当场就解释的,自有她们身边的贴身婢女为她们当嘴替。

比如王善保家的卖乖,假装在探春身上搜东西的时候,探春怒到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嘴巴:都气成这样了,探春也不能直接和下人对嘴,这么做有失身份。

这个时候,自有探春身边的侍书替姑娘出头。

侍书听说,便出去说道:“妈妈,你知点道理儿,省一句儿罢。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你舍不得去……”

若是不能、不好明说的,她们可以回禀母亲,向母亲求助,哪怕那位母亲不是亲娘,只是嫡母也是可以的。

比如贾迎春的乳母偷迎春的首饰去赌钱,迎春的嫡母邢夫人,就曾经给迎春撑过场面。

邢夫人道:胡说!你不好了,他原该说,如今他犯了法,你就该拿出姑娘的身分来,他敢不依你,就回我去才是。

而这样的状态,是不会、也不可能发生在林黛玉身上的。

谁能给林黛玉做嘴替?

答案是:在荣国府不会有这样一个人!

在荣国府,林黛玉从苏州带来的丫鬟雪雁不过就是个外人,任何事情,都没有雪雁这小丫头插嘴的机会。

紫鹃和其他丫鬟呢,大概率紫鹃和林黛玉身边的其他丫鬟,都是荣国府的家生女儿,这导致了她们说话办事时,要为自己留后路,她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替林黛玉遮风挡雨,为林黛玉冲锋陷阵的。

就算慧紫鹃也只敢试莽玉,试探贾宝玉的心意,她从不敢替林黛玉批评贾宝玉:哪怕是贾宝玉犯了错的因,造成了林黛玉生气的果,她也只会站在宝玉的角度评论林黛玉小性子。

还是那句话,贾宝玉才是紫鹃和林黛玉身边其他丫鬟的正经主子,下人是不可能为了外人,得罪自己真正主子的!

林黛玉的委屈,根本无处倾诉。

今天我主要为林黛玉做嘴替,替她洗去她身上莫名其妙背的锅。

我并不认为林黛玉不能批评,我也从未说过这姑娘没有缺点。

读者可以批评林黛玉:爱哭、矫情、清高,因为这些特点是她身上真实存在的。

读者更可以不喜欢林黛玉,哪怕只是因为不喜欢瘦的,不喜欢多病的,只喜欢可爱、憨直如史湘云一般活力四射的姑娘都可以。

可一些读者,不能因为林黛玉没有人护着,就什么锅都往她身上甩!

比如支持宝玉厌恶科举,与宝玉有关的,还有给宝玉喂酒和铰了史湘云送给宝玉的扇套子。给宝玉喂酒和铰了扇套子这两件事,因为题目的字数不够,我并未在题目中将这件事情体现出来。

我在此一并说明:这三件事从没发生过。

还有呢,那些说林黛玉对赵姨娘不礼貌的读者也可以歇歇了,这种事也从未发生过。

空口无凭,直接上论据。

一.林黛玉从未支持宝玉厌恶科举,没给宝玉喂过酒,也没有铰过史湘云送给宝玉的扇套子

总有一些读者,认为林黛玉支持宝玉厌恶科举,我都不知道他们何出此言。

因为这种事情从未发生过!

此时咱们从头捋一捋林黛玉的生活轨迹,读者就会发现贾宝玉厌恶科举这件事情,同林黛玉没有关系。

这件事情还可以进一步解释成为,贾宝玉从未鄙视过读书进取之人,他鄙视的是贾雨村薛宝钗之流代表的国贼禄蠹。

有些读者会觉得,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如果林黛玉从小就劝贾宝玉好好读书,贾宝玉会不会有所作为?

我要反问一下有这种看法的读者,他们是不是把林黛玉当成和薛宝钗同龄了,忘记了林黛玉比薛宝钗小三岁,她是林妹妹,比贾宝玉还小一岁呢。

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7岁左右,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上小学一年级。

而那时贾宝玉8岁,上小学二年级。

让林黛玉一个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天天去劝她的小表哥好好学习,这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行为。

读者是不可能指望着一个自己还需要长辈抚养的小女孩,去督促小表哥学习的。

林如海也觉得:家中没有女性长辈能关怀林黛玉的饮食起居并时时教导黛玉规矩,才硬下心肠一定要让林黛玉进的荣国府。

往小了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悲歌,不是黛玉传,哪怕林黛玉是女主,情节也不会围绕着她转。

林黛玉进贾府之后上学了吗?

答案是,作者没有明着写,可她大概率跟着贾府的姑娘一起上学。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那天,贾母曾说过这一句话。

贾母又说:“请姑娘 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哪怕林黛玉已经读完了四书,她自己不敢、贾母也不会为她搞特殊,在她住进贾母的院子之后,她还是会跟着三春的进度一并学习的。

同时呢?

《红楼梦》也不是《宝玉传》,虽然宝玉是大男主,作者也不会为他单列一个作息时间表,将他的一切都写出来了:比如他哪天上学,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放学等等。

这些情节,读者要到小说细节里面去抠。

既然荣国府的姑娘三春都在上学,身为须眉男儿的贾宝玉自然也得去上学!

也就是说,小时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荣国府的三春都在上学,加上林黛玉又小,她不可能有劝贾宝玉学习的想法。

堂堂荣国府,可是给贾宝玉专门请过先生的,这一点,读者能在宝玉和秦钟的对话中看得出来。

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

也就是说,贾宝玉并不是像一些读者想象中的,在贾元春教他认识几千个字之后,他就整天在家里东游西逛,不学无术了。

贾宝玉跟着先生正规上过课,只在家中荒废过一小段时间之后,便约着秦钟一起进了家塾读书。

然后呢?

宝玉和金荣大吵一架闹学之后,贾氏一族家学的故事,便从小说的情节中消失了。可宝玉和秦钟从此之后便不再读书了吗?

答案是不至于。

至少在秦钟因为与小尼姑智能儿私定终身的事情把他老爸气死之前,他一直都会主动约着宝玉上学的。

至于原因很简单,秦可卿之死已经让秦家与贾家这条姻亲之线断掉了。在秦可卿死后,秦业要是还想让贾府成为自己人脉圈中的关系,就只能让儿子秦钟抓紧了贾宝玉!

秦钟要想抓住贾宝玉,唯一的方式是做好宝玉的伴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能和贾府的人经常往来保持联系。

在这个时间段,林黛玉对贾宝玉读书的态度是?

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林黛玉对贾宝玉上学的态度是:很轻松地给了美好的祝福。

在这个时间点,林黛玉10岁出头,她没有支持宝玉厌恶科举读书的态度。

一些读者,一定要把贾宝玉的锅甩在林黛玉的头上,认为男主: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都是女主林黛玉支持并挑唆的,这真是岂有此理!

贾宝玉在十三四岁之前,一直都是在读书的。等到他之后独立住进了大观园,经常被整治后,作者在行文中就没有对贾宝玉是否上学进行描写了。

其实贾宝玉这个人是深受宅斗之苦的:贾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是造成贾宝玉被他老爸打个半死的原因;

赵姨娘施魇魔法姊弟逢五鬼,又把贾宝玉整得奄奄一息……

就这两次,贾宝玉都得休养好久身体才能恢复……

在这个时间段,别说林黛玉了,就是贾宝玉的亲奶奶贾母、亲妈王夫人,都没唠叨着让贾宝玉一定要学习,要赶快考中科举给家人、给祖宗争气……

至于原因很简单,在性命面前,考试成绩不是问题,贾家的长辈也得先让宝玉健康的活着,然后再考虑其他。

在这个时间段,林黛玉要是对贾宝玉劝学,纯属于不在乎宝哥哥的生死,只把宝玉当成扶持自己上青云的工具。

顺便说一句,薛宝钗就是这样不管宝玉生死的人。

生死都看淡,前途往前站,就算是读者您也受不了这种劝学方式。

等到再长大一点,贾宝玉越来越有个性,还说了一些读者认为是林黛玉支持宝玉厌恶科举的论据的那句话……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贾宝玉口中的混账话,指的是史湘云口中的这句……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其实贾宝玉是个理想主义的人,如果读书是为了明理;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宝玉大概率是愿意为之读书并考科举的。

可红楼时代考中科举之后混得好的人,都是有这样的胸襟和品格之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个时代,混得好的是如贾雨村之流:为了向上爬可以草菅人命、不择手段之人。

红楼时代的官场,四大家族并甄家通通都混不下去,贾宝玉何德何能是那个特殊的!

同时呢,史湘云对贾宝玉劝学,还不至于让贾宝玉十分反感,毕竟云儿对贾宝玉和贾家都没有什么功利性的要求。

但云儿做的这一切,对于宝玉来说就像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小妹妹,突然有一天劝大人考编一样可笑。

成人世界的虚伪与肮脏,还不是当时憨直的史湘云能理解的。

可薛宝钗不一样,薛宝钗是个混职场的老油条。薛宝钗对贾宝玉劝学,要求贾宝玉学仕途经济那一套,妥妥的是要把贾宝玉再绑上,为薛家那一大家子人服务的!

荣国府和王家,需要做薛家在京都混商圈的资源;

荣国府和王家,需要不停地帮薛蟠这个惹祸精擦屁股。

薛蟠闯祸能闯一辈子,而贾政和王子腾不可能为他收拾烂摊子收拾一辈子,薛宝钗这个好妹妹还要哄着劝着贾宝玉,一辈子扛着为薛蟠兜底儿这份重担。

宝钗这个妹妹,从来不劝亲哥哥去读书,这是宝钗不在乎贾宝玉的重要论据,被偏爱的可以做自己,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难不成自己读书考科举的意义,是给别人作嫁衣裳?谁也不愿意在这个大前提下讨论读书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薛宝钗劝学的时候贾宝玉拂袖而去,他的生气点并不是在读书和考科举本身,他生气的点是薛宝钗满怀目的的态度。

宝玉敬重林黛玉的点,也就在这里。

其实林黛玉比薛宝钗和史湘云,都更肩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可林妹妹从来没有逼着宝哥哥去承担这份责任!

林妹妹重视的,从来都是与她的宝哥哥是否心意相通,是否是知己,她对于宝哥哥的喜欢,从不附带任何外在条件。

而林黛玉身上的这种品行,是富贵闲人贾宝玉最在乎的。宝玉可是荣国府的凤凰公子哥,出于各种目的比如贾雨村之流想要跟他套近乎的人太多了。

能让贾宝玉敬重的人身上有个共同点:这些人真诚、坦率!这些优点,在任何时代都是闪闪发光的品行。

也就是说:贾宝玉敬重的是林黛玉的品行,而不是所谓的林黛玉支持他厌恶科举,我再次强调,这件事情就没有发生过。

同时咱们可以开一个脑洞,读者觉得如果贾宝玉考科举考中了,他能承担什么工作?

他能为官做宰吗?

他能像贾雨村为虎作伥,然后自己坐着火箭般升职吗?

都不行!

其实贾政为贾宝玉定的职场规划,是让儿子未来文化兴家。

贾宝玉真有这般灵性和才华。

而林黛玉对贾宝玉未来工作的态度,和她的舅舅差不多:林妹妹对宝玉从来不会絮絮叨叨的劝学,但她会和贾宝玉一起讨论诗文,在这个过程中,贾宝玉自然会翻书查资料,贾宝玉的文化水平会越来越高的。

瞧不起男主的读者,看低了贾宝玉的水平:续书中说贾宝玉能考中举人,从清朝开始,读者反对这个续的原因,是觉得贾宝玉不会去考科举,而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以贾宝玉的能力、水平考不上。

其实,这已经是大众对贾宝玉学问的普遍认可了。

至于贾宝玉更远的未来,便没有了林黛玉的扶持。林黛玉18岁就死了,死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个高中生。

有林妹妹陪伴的贾宝玉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活着:循规蹈矩,才华横溢,在长辈面前承欢膝下,没有避世、更没有出家。

如果林黛玉长寿,恐怕读者能看到一个文坛领袖贾宝玉!

不过可惜……

哪位读者要是硬要把荣国府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宝玉一世潦倒的责任都推到林黛玉身上,这实属是甩锅甩得太重了。

这个锅,林黛玉不扛!

顺着这个情节,还可以扯到另一件事上:贾宝玉对林黛玉不对他劝学的赞美,是建立在另一件事情的基础上。这件事是史湘云向贾宝玉问责,有人把她送给贾宝玉的扇套子给铰了。

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

自己辛苦做的扇套子不被贾宝玉珍惜,让人给铰了,从事情的本身来说、史湘云有理由生气。

这件事情的问题就出在,是谁铰了史湘云的扇套子。

不卖关子,史湘云的扇套子是贾宝玉铰的。这件事情和林黛玉没有关系,读者在几个人的对话中能直接看出来的。

一些读者之所以会误会史湘云的扇套子是林黛玉铰的,这是因为贾宝玉和袭人都在带节奏,他们故意把话说得含糊其辞不带主语,故意让史湘云误会林黛玉。

可话又说回来,无论是贾宝玉和袭人又都没有撒谎,在他们的眼里,史湘云要是误会了林黛玉,那是史湘云自己蠢和他们没关系。

顶级没有脊梁骨的男人贾宝玉,和他身边的女人袭人都做惯了这种事儿:为了帮贾宝玉推卸责任,他们可以找任何人去背锅。

咱们先来看贾宝玉自己说了什么?

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

此时我把这句话的主语补上,读者马上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一句话,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我)本不知是你做的。”

贾宝玉不知道扇套子是谁做的,至于上套的是谁铰的,这个问题被贾宝玉有意模糊了。

咱们再看袭人的说法。

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紥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作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

袭人在史湘云面前帮着贾宝玉打辅,读者从袭人的口中也能得出同样的答案:扇套子是史湘云做的这件事情,贾宝玉并不知情。

咱们继续往下看……

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

那些误会林黛玉的读者,就是在看了这句话之后,把它当成指责林黛玉铰了史湘云扇套的论据。

还是那句话,这句话被袭人故意模糊了主语。我现在替袭人把这句话的主语补上,读者会看到另一句话: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他宝玉)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

史湘云送给贾宝玉的扇套子是谁铰的?

就算在袭人的口中,这东西也是贾宝玉在惹恼了林黛玉之后铰的:扇套子是贾宝玉铰的!

这句话无论怎么解释,主语都不可能是林黛玉,铰了史湘云扇套子的这个锅,林黛玉不背。

顺着贾宝玉,咱们再聊一聊林黛玉在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给贾宝玉喂酒的问题。

这件事同样没有发生过,是不该有的误会。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

请读者仔细看原文,林黛玉只是敬贾宝玉一杯酒,就这么一个动作,怎么就被有些人解释成喂贾宝玉酒呢?

《红楼梦》的作者不大用喂这个字,对于真正的喂酒,作者是这样描写。

袭人等一一的斟了酒来,说:“且等等再划拳,虽不安席,每人在手里吃我们一口罢了。”于是袭人为先,端在唇上吃了一口……

端在唇边,这就是敬酒的一个位置描写,在手里吃/端在唇上吃了一口才是喂呀。

一个唇边,一个在手里吃,这两个位置可差远了!

给贾宝玉喂酒,林黛玉不能背这个锅。

至于以此衍生的,贾母说掰谎记是批评林黛玉的,这种说法那更是无稽之谈。

真正的贵族,看不起才子佳人的故事,贵族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千百条规矩捆着,一群老婆子丫鬟围着,他们没机会做风流韵事!这跟现代人物,看不起写手写的富豪故事是一样的:一群穷酸写手,没有经过真正的富贵日子,哪里写得出富贵……

一个月2万块,已经是普通写手能想得到的学生拿生活费的极限了。可在富豪眼里,穷酸写手连做梦都做得这么寒酸。

还林黛玉喂贾宝玉酒,这也就是现代人能想出来的情节,《红楼梦》的作者要是能联想得到,几百年后的读者会把端到唇边来理解成喂,他一定会换一个用词的:比如端到眉毛下边,这就是举案齐眉了。

我替林黛玉先把她不该背的锅甩下去,再来聊一聊林黛玉和赵姨娘的关系。

二.彼此敬而远之的林黛玉与赵姨娘

还有些读者认为林黛玉瞧不起赵姨娘,咱们先把话说回来,林黛玉应该如何和赵姨娘相处?

林黛玉像对待长辈一样,时不时的到赵姨娘的房里陪赵姨娘喝茶说话吗?

这是不行的!

红楼时代就没这种规矩。

别说林黛玉了,就是赵姨娘的亲生女儿贾探春,都极少更可能是从没有去过她亲妈房里吃点心、喝茶。

至于原因很简单,赵姨娘不过是贾政的一个贱妾,她只是半主半奴的存在,而探春和林黛玉都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她们要自矜身份,不能把赵姨娘当成同一阶级的人来对待。

您可以批评红楼时代的这种规矩不符合人性,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规矩,每一位大小姐都要遵守的规矩。

赵姨娘是贾探春的亲妈,血缘使得她们母女一定在私底下有联系。可赵姨娘同林黛玉没什么关系,她们之间相处最恰当的方式,是彼此敬而远之。

赵姨娘把林黛玉当成表小姐一般对待;

林黛玉也需给舅舅的爱妾赵姨娘几分颜面,两个人在场面上礼貌对待即可。

为了生存,林黛玉是不能、也不敢跟赵姨娘亲近的。

赵姨娘恨不得贾宝玉去死,这一点,站在上帝视角的读者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一点,王夫人和贾宝玉母子也一清二楚。

这里宝玉知道赵姨娘心术不端,合自己仇人似的,又不知他说些什么……

这更使得林黛玉不能同赵姨娘亲近,林黛玉要是同赵姨娘亲近,贾母和王夫人会怎么想:果然林丫头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一旦林黛玉给贾母和王夫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她就没活路了。

因为关系不同,导致了很多人之间是不能类比的。

就比如读者,不能拿贾探春和薛宝钗关系同林黛玉做类比。

探春是赵姨娘的亲生女儿,就算高贵如王夫人,也会顾念着母女亲情,容忍探春和赵姨娘经常接触。

薛宝钗是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她和赵姨娘常有往来,王夫人是不会疑心的。王夫人只会觉得宝钗办事很周到,与人交往滴水不漏谁也不落下,这是血缘亲情决定的,是林黛玉不能比的。

这时候,咱们再来看一下林黛玉和赵姨娘的相处,自然能重新品出一番韵味来。

这是一些读者,主要诟病林黛玉瞧不起赵姨娘的一个地方!

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他两个坐。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

有读者据此指责林黛玉正眼也不瞧赵姨娘,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请读者注意,这段文字的主语是凤姐。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凤姐正眼也不瞧赵姨娘和周姨娘。

顺便多说两句,凤姐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出于利益考虑的,不存在瞧不起谁的问题。

凤姐之所以能在荣国府当家,成为荣国府赫赫扬扬的少奶奶,靠的就是贾母和王夫人在背后撑着。

周姨娘是背景板一般的人物暂时不提,赵姨娘可是贾母和王夫人都嫌弃的人物:

王夫人厌恶赵姨娘,是因为贾环会和贾宝玉争夺家族资源,这种厌恶是解不开的、会持续一辈子。

贾母更是公开骂过赵姨娘。

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意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作梦!他死了,我只合你们要命!

也就是赵姨娘有贾政护着,在荣国府,要是换成别人被贾母这么骂一顿之后,大概率早就被从上往下作贱死了。从.

凤姐是不可能敢给她两个顶头上司嫌弃的人物好脸子的!

至于林黛玉,一边是跟她说笑的凤姐,另一边是两位刚进门的姨娘,她该搭理谁?

林黛玉的应酬对象当然以凤姐为主,凤姐是豪门贵妇、是荣国府的正牌主子,难道读一些读者一定要林黛玉放弃应酬凤姐,而去招待赵姨娘和周姨娘吗?

如果这样,另一些读者又有话批评林黛玉了:林黛玉这姑娘真是从小没有人教规矩,连荣国府家里的尊卑大小王都分不清。

就因为林黛玉没有家人,便怎么做都是错吗,不尊重赵姨娘的锅,林黛玉不背。

林黛玉和赵姨娘真正的关系,要看只有她们二人相处时的状态。

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些了?’黛玉便知她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座:‘难为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

赵姨娘和林黛玉的关系就是这样,路过就做个顺水的人情,要是不顺路,两个人并没有什么交流。

如果碰巧相遇了,林黛玉对赵姨娘同样礼貌周全:亲自招待、让座、让茶无可挑剔。

其实这样也挺好的,对两个人都好。

这时候,咱们再类比一下林黛玉和薛宝钗。

赵姨娘这种人不好交流,人家要的是真东西,薛宝钗是应付不了她这种人的。

薛宝钗的哥哥做买卖回来,给宝钗带了很多礼物,宝钗将这些礼物分送给众人,并没有落掉贾环的那一份。

这时候,作者给了赵姨娘一段心理描写。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差。她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她挨门儿送,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也都想到了。若是个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有读者会问了,这是赵姨娘自己的心理活动说林黛玉正眼也不瞧她,你还有什么好狡辩的?

答案很简单,赵姨娘这个人以利为先,她是大便宜、小玩意儿、口碑都要。薛宝钗送了她和贾环一些小玩意儿她很开心,她想以夸薛宝钗的名义,在王夫人面前讨个好,可王夫人直接没给她脸。

在王夫人面前丢了脸之后,赵姨娘立刻觉得薛宝钗也不香了!

赵姨娘来时兴兴头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满心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的出来了。到了自己房中,将东西丢在一边,嘴里咕咕哝哝自言自语道:"这个又算了个什么儿呢。"

一向被读者认为八面玲珑的薛宝钗,在赵姨娘的嘴里同样讨不到一丝好!

是啊,这些东西又算什么呢,不过是薛宝钗给贾环做人情的小玩意儿而已。赵姨娘可以不在乎,薛宝钗也不怎么在乎。

在真正的大事上,薛宝钗是不可能让利的。

比如李纨、薛宝钗、探春协理大观园,在这段期间,有真正当家经验的薛大姑娘,可是把一身书生气质的贾探春的价值给榨干了。

贾探春想到了一个可以让大观园盈利的法子,钱还没赚呢,薛宝钗已经把福利待遇给底下的婆子分下去了。

然后呢,薛宝钗疼爱下人,给底下人谋福利的口碑算是赚足了,可这笔钱谁来出?万一大观园中亏损了该怎么办?这都是摆在面上的问题,薛宝钗可不管。人家宝姑娘只要权力、要口碑,责任却是不担的,人家不仅不担责任,还给贾探春扣了一个利欲熏心的大帽子:

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

这让探春该怎么解决?

三姑娘虽有一身担当和豪情壮志,可无奈她真的没有当家的经验,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没人肯帮她一把。

宝钗唯利是图,才不会管探春的死活呢;

李纨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装老好人。

这时候,赵姨娘自然会无比心疼亲生女儿的。

这时候,只有林黛玉肯为探春说一句公道话。

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到了这一刻,赵姨娘也得认下林黛玉对她们母女的好,也许在大观园,探春妹妹只有林姐姐这一个真心相交的小姐妹。

赵姨娘自是明白的,锦上添花易,做人情时宝钗送点小玩意儿容易,雪中送炭难,真遇到困难的时候,黛玉主动为别探春一句话,千金难买。

林黛玉不是背锅侠,什么阻碍宝玉学习,小心眼儿铰了史湘云的扇套子,元宵节喂宝玉喝酒,不尊重赵姨娘,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