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语,是上等智慧;止心,是上等修行
发布时间:2025-10-07 06:17 浏览量:1
原创 我也是小样 留下一寸光阴
止语,是上等智慧;止心,是上等修行。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对现代人极具启发意义的人生智慧。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望族桐达李家,5岁失父,在家族严格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他天资聪颖,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精通诗词、戏剧、音乐、美术、书法、篆刻等多个艺术领域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曾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翩翩公子,在上海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为"天涯五友",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完美的人生经历,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1905年,26岁的李叔同东渡日本,在东京美术学院学习西洋文化,主攻音乐、美术、戏剧,开中国油画、新音乐、新话剧之先河 。在日本期间,他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开始接触并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
1911年回国后,李叔同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等校任教,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一批杰出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他深感艺术教育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理念。然而,尽管在艺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李叔同内心深处却始终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空虚和不安。
1915年冬天,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破产,在大雪中与他告别。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很久,随后含泪写下了《送别》的歌词。这首歌的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修改,填上了新的歌词,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
《送别》的歌词富有诗意,通过长亭、古道、芳草、笛声、夕阳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美而寂静的画面,表达了人间的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珍惜。这首歌旋律悠扬,歌词深情,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深深的离愁别绪。曾为送别同为“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而作词一首《送别》,实际上是送别人生。
19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李叔同在日本杂志上看到有关断食方法的内容,为了治愈自己的神经衰弱症,他前往杭州虎跑寺进行了为期20天的断食。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佛教文化,对僧侣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断食归来后,他开始吃素、读经、供佛,逐渐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39岁的李叔同毅然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文化界。他将所有的钱财寄给了天津和上海的家人,收藏多年的书画、金石赠给至交好友,放下了世俗中的一切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苦心研习佛法,钻研《四分律》和南山律,花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成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
弘一法师故事中的"止语止心"实践案例
弘一法师的一生中有许多体现"止语止心"理念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修行境界,更为现代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
1.断食期间的止语止心实践
1916年,李叔同在虎跑寺进行断食期间,就开始了"止语止心"的初步实践。据他的断食日记记载,在断食期间,他"或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这种简单的记录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止语止心实践:通过减少言语交流,专注于念佛和静坐,让身心得到深度的休息和净化。
断食结束后,李叔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身心变化。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断食使他"脱胎换骨",这种变化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开始意识到,通过止语止心的修行,可以获得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内心平静。
2.出家时的决然选择
1918年6月30日晚,李叔同把丰子恺等学生叫到身边,平静地告诉他们:"我要入山出家。"学生们震惊之余,纷纷询问原因。李叔同淡淡地说:"无所为。"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他回答:"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弘一法师"止语止心"的修行境界。面对学生们的追问,他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只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这种"止语"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超越言语的智慧——他知道,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言语说清楚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同时,他的内心已经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不为外界的质疑和劝阻所动,这正是"止心"的体现。
3.与日本妻子的最后告别
弘一法师出家前,他的日本妻子闻讯赶来,哭着问他:"你出家我怎么办?为什么要我回日本?"面对妻子的痛苦,弘一法师只把手表留给她作为纪念,说:"你有医术,想必回国生存不难。"然后在茫茫白雾中乘舟而去,任凭妻子在身后失声痛哭,他却头也不回。
这个场景看似无情,实则蕴含着更深层的慈悲。弘一法师知道,再多的言语也无法减轻妻子的痛苦,反而可能让双方都陷入更深的情感纠葛。他选择了"止语",用沉默来承载内心的深情;他选择了"止心",用坚定的意志来完成自己的修行之路。这种选择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体现了他对"止语止心"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4.抗战时期的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期间,弘一法师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著名口号 。他在演讲时,座位后面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自己亲手书写的横幅:"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题记说明:"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37年底,厦门遭受日军轰炸,众人劝他避难,他却坚决不肯离开,还把自己的居室题名为"殉教堂",誓与厦门共存亡。这个故事展现了弘一法师"止语止心"的另一种境界——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入世。他通过"止语"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通过"止心"来坚定自己的信念,将个人的修行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的精神。
5.日常生活中的简朴修行
弘一法师的日常生活处处体现着"止语止心"的修行。他衣不过三,寒冬也只穿一件百衲衣;每日只吃两餐,过午不食;凡四体琐事,洗衣缝补,全部亲自动手。有一次,丰子恺寄宣纸请他写佛号,写罢后他回信询问多出的宣纸如何处理,可见他对任何物品都十分珍惜。
更令人感动的是,直到临终前,他还召弟子入室,嘱咐他们在火化遗体后,记得在骨灰坛下放一钵清水,以免过路的虫蚁被烫死。这个细节充分体现了他"止心"的修行已经达到了极致——不仅是对自己内心的关照,更是对一切生命的慈悲。
这些故事共同展现了弘一法师"止语止心"理念的丰富内涵:它既是一种个人修行方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既包含了出世的超脱,也包含了入世的担当;既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止语止心”理念内涵的现代解读
"止语"并非简单的沉默不语,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有选择地接收和表达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和言语冲突。
"止心"也不是消极的停止思考,而是通过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正如弘一法师所说:
"心若浮躁,浮生皆乱;心若菩提,举世皆安。"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让我们共同践行"止语止心"的智慧,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
在纷扰中保持清醒,
在变化中坚守本真,
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谢谢您看到这里
我们一起学习
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