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两处心安

发布时间:2025-10-05 09:17  浏览量:2

《嫦娥执桂图》 明 唐寅

魏世通

中秋的月,总是带着三分诗意与七分清冷。当玉盘高悬,人间团圆时,明月中的广寒宫却永远锁着一位孤独的仙子——嫦娥。明代才子唐寅以《嫦娥奔月图》与《嫦娥执桂图》,映照出人生的从容。千年后,画中的诗意仍在流淌。

《嫦娥奔月图》,描绘的是一瞬的动态。圆月高悬,桂树虬枝斜逸,树下嫦娥怀抱玉兔,衣带飘飞,凝视人间,似有未尽之思。嫦娥面容清丽,却带哀愁。月宫清冷,离别有情。背景大片留白。只有淡墨染出的云。天地空旷,更显身影孤单。

唐寅没有画欢庆,而是画孤寂。这或许是画家的自喻。唐寅曾中解元,风光无限,却卷入科场案,仕途断送。画中嫦娥,何尝不是他?飞升如同超脱,但超脱之后,未尝不是寂寞。

唐寅以“月中玉兔捣灵丹,却被神娥窃一丸”的题诗,点出命运的戏弄。画中嫦娥的孤寂,并非传统仕女画的柔媚,而是通过“天风桂子跨青鸾”的意象,传递出一种被迫远离人间的苍凉感。

相较于《奔月图》的苍凉,《嫦娥执桂图》这幅画,是静的。嫦娥已不在空中,她站在庭院里。金钗玉带华贵而不失清雅,眉宇间虽带落寞,却因桂枝的点缀而透出生机。手执一枝桂花,神态娴静。她不再是奔月的神女,而成了一位文人化的仕女。

这幅画作于唐寅晚年。此时的他,已看淡功名,寄情书画。画上题诗“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桂旗”,是对往昔风华的追忆,也是对当下栖居状态的自况。无论悲欢,皆成风景。

桂花是核心符号。它既代表“蟾宫折桂”的功名,也象征月亮的高洁。唐寅将两者结合,意境复杂。是向往功名?还是超然物外?或许兼而有之。

在技法上,他突破仕女画传统,采用“方圆兼施”的笔法。面部以清丽圆细的线条勾勒,敷以浅淡白粉;衣裙则以飘举方折之笔绘就,增强动态感。人物体态端庄,衣裙线条沉稳。背景只有一块湖石、一株桂树。极简的构图,一切归于沉静。是历经风波后,内心的沉淀。

两幅画,是对话,是互文。奔月,是追寻,也是放手,带着苍凉的决绝。执桂,是静态,是结果。是拥有,也是珍惜,透着诗意的安顿。两幅画作,是唐寅心路的缩影。

中秋,看这两幅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嫦娥,更是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肖像。人生如月,虽有圆缺,但始终皎洁。千年过去了,月依旧,画依旧,而那一份从孤寂中升起的温暖,依旧在时光里,静静流淌。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