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两极评:无温情的黑暗港片,是天才失控还是孤勇?

发布时间:2025-10-03 14:03  浏览量:1

传了整整十年的《风林火山》,终于在今天跟观众见面了,首日排片占比不算高,也就6.8%的样子,截到晚上七点半,票房刚过1847万,占比6.3%,全档期预估票房最多2.5亿港元,跟4亿的制作投入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评价更是彻底split开,有人看完直呼“帅到说不出话”,镜头和氛围太戳人,有人却全程皱着眉,散场了还一脸懵,“这到底讲了个啥?”说实话,我本来想冲着“十年磨一剑”的名头,期待一部“无短板港片”,但看完才发现,麦浚龙这剑,磨得有点“偏科”。

海底隧道当卧室、香港下雪?麦浚龙的“风格优先”让观众摸不着北,片子一开场就很“麦浚龙”,一声“开灯”,海底隧道的顶灯挨个亮起来。

隧道中间摆了张床,金城武演的李雾童慢慢起身,墙壁上居然藏着通市区的门,镜头一切,铜锣湾的黑夜里飘着雪,一群歹徒蒙着麻袋扫射路人。

刘青云演的警察王志达坐着冲锋车来,脸上没半点表情,下车就冲进枪战,地上躺着重伤的行人,他直接跨了过去,本来我还琢磨这些场景的逻辑,隧道咋能当卧室?香港亚热带地区咋会下雪?警察咋不管老百姓死活?但越往后越发现,麦浚龙根本没打算跟你讲“现实逻辑”。

他早用英文片名“SonsoftheNeonNight”(霓虹夜之子)定了调:先造氛围,再谈别的,这路子其实跟他之前拍《僵尸》一样。

当年《僵尸》靠一座阴森的老楼,把“港产僵尸片的怀旧感”拉满,这次他更极致,把香港的“热”全剥掉,换成刺骨的冷,连路边广告牌都调成褪色的灰。

好几年前释出的剧照就是这风格:角色站在城寨高楼间,背后的夜空浓得化不开,像永远停在黑夜。

但问题也在这,麦浚龙在采访里总说“影片无法定义”,哪怕大家从预告里看出是动作片,他也得补一句“不是动作片”。

这种“只顾风格不顾叙事”的做法,确实让片子“逼格拉满”,但观众很难代入,我旁边坐的大哥,看到一半就小声问同伴“这男的为啥砸墙啊”,大家想要的是“能看懂的故事”,不是“光好看的画面”。

毒贩砸墙、警察冷漠?全片“无光明”角色只剩麻木,其实片子的剧情说简单也简单:毒贩老爹被暗杀,二儿子李雾童想夺权洗白,要把毒品生意改成卖止痛药,成本低、利润高,还不用跟“罪犯”挂钩,全城人都得靠这药止疼。

另一边,王志达这警察也没干正事,在黑白两道捞钱,就想攒够钱带女儿移民,最后闹来闹去,所有人的算盘都落了空。

但麦浚龙没把重点放“剧情转折”上,他就想拍角色的“麻木”,你看李雾童,女朋友怀了孕,他还借心理医生的手控制卧底炸医院,害死亲爹,脸上没半点悲喜。

亲爹没了,他拿锤子砸墙,保镖是卧底被弄死,他还是砸墙,这是他唯一的发泄方式,连情绪都不会表达。

王志达更离谱,女儿有哮喘,他还在家抽烟,床头放着水杯,却让女儿自己起床接水,跟女儿说话、拥抱,全是冷冰冰的。

他眼里只有“移民钱”,警察的正义、当爹的温情,早被他丢光了,还有麦浚龙自己演的卧底麦浚贤,长期装假身份,最后分不清现实和谎言,整个人都“迷失”了,看惯了《旺角黑夜》《香港制造》这类港片,再看《风林火山》会有点不适应。

那些片子里的底层人,再难也会为一点希望挣扎,角色有好有坏,有血有肉,但这部里的人,全是“黑”的,没有半点光明。

麦浚龙说“当年的构思现在更吻合”,我猜他想讲的是“90年代的混乱寓言”,但这种“全黑”的设定,太容易让观众觉得“离自己太远”,共情不起来。

更别说跟《无间道》比了,《无间道》里陈永仁还有黄Sir送的手表、放不下的前女友,这些情感让他像“活人”。

但《风林火山》里的角色,连“同伴”都不信,古天乐演的杀手照顾完受伤同伴,转头就说“我不是你同伴”,卢冠廷演的当铺老板,见了熟人就攥着扳机。

所有人都在“防着别人”,没一点人情味,任贤齐演的卧底被出卖时,连挣扎都没有,直接认了死,我看完只觉得“惨”,却没半点“可惜”,这大概就是麦浚龙要的“绝望”,但对观众来说,少了点“勾心”的东西。

其实这片子最让人唏嘘的,是麦浚龙的“偏执”,拍了十年,预算从1.5亿涨到4亿,后期钱不够,资方全跑了,他无奈之下自己开公司接着投。

片场还跟演员闹矛盾,梁家辉跟他吵创作理念,金城武合约一到就走,连好脾气的任贤齐都跟他发过飙,最后任贤齐的戏份被剪得没多少,海报上都没他。

监制说“他太坚持,经验不够”,这话没说错,有人说他是“公子哥任性”,但我觉得不全是,现在华语片里,敢花十年、砸4亿,就为拍一部“自己想要的黑暗寓言”的导演,真没几个了。

《僵尸》让大家觉得他是“港片才子”,这次《风林火山》虽然有瑕疵,太执着风格、丢了人情味,但这份“孤注一掷”的野心,还是挺难得的。

当然,片子的问题也很明显:观众要的是“好看又好懂”的故事,不是“光有风格的艺术品”,如果麦浚龙下次能平衡好“氛围”和“叙事”,说不定能拍出更惊艳的东西。

毕竟,能在港片式微的时候,还敢这么“折腾”的人,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