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如何“走”出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30 16:24 浏览量:1
第二届宁波走书演出周首场演出现场。通讯员供图
这几天,在鄞州区东郊街道毕春芳艺术馆内,掌声与弦乐声交织,第二届宁波走书演出周在此精彩上演。
这场将持续至10月3日的惠民演出,正让更多人沉浸式领略宁波走书的独特魅力。
在9月22日的首场演出中,宁波走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岁高龄的沈健丽登台献艺。
她带来经典曲目《李三宝大闹青云楼》,让台下掌声雷动。这热闹场景的背后,藏着宁波走书跨越百年的兴衰与当代传承者们的坚守和创新。
从田头小调到非遗瑰宝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最初是浙东农民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田头小调。后增加打击乐器、管弦乐器,由“坐唱”变为“走唱”,内容贴近生活,词句通俗易懂,1956年被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
舞台上,艺人仅凭醒木、折扇、手帕三件道具,便能勾勒出金戈铁马的沙场、幽怨深闺的柔情、威严肃穆的公堂。这种“一人多角”的表演魅力,曾一度让宁波走书风靡浙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宁波走书的黄金时期。
“那时,宁波城里有十几个书场,场场爆满。有时候忙起来,我一年要说上400多场书!”沈健丽回忆起那段岁月,脸上洋溢着光彩。
作为浙江四大曲种之一,宁波走书历史悠远、曲韵饱满,是宁波地区的代表性曲种。2008年,宁波走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宁波走书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沈健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闻海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王文爱),加上十余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走书艺人,构成了传承的核心力量。
他们每年走进社区、农村演出,还不定期到学校、文化礼堂开展教学活动,甚至奔赴舟山、台州等地演出。
沈健丽深耕宁波走书领域数十年,曾连续3届登上全国非遗曲艺周的舞台。2010年她参与辅导的作品《买进卖出》,斩获第六届全国曲艺牡丹奖,实现了宁波曲艺在中国曲艺“牡丹奖”上零的突破。
她先后收了10余名徒弟,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还有孙聪美、陈亚娟、洪粹君、应飞能等。“将艺术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沈健丽说。
沈健丽(右一)参加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演出。甬派资料图
今年,沈健丽入选宁波走书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既是对她半生坚守的至高褒奖,也为宁波走书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9年,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咸六村设立宁波走书传承基地,开设浙江省首批曲艺场,更建起乡村非遗博物馆“走书角”,通过展陈、互动、教学,让走书文化有了固定的“家”。
近年来,宁波走书传承基地持续深化“以演促传”模式,以高频次演出为宁波走书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首届宁波走书演出周在宁波走书传承基地连演8天,是近几十年最贴近乡村、规模最大的走书盛会。
2024年首届宁波走书演出周现场。宁波市曲艺协会供图
薪火难续,困境重重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宁波走书等传统曲艺渐趋式微。
作为扎根宁波本土的传统曲艺,宁波走书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延续生命力。如今接班人难寻的困境,正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瓶颈。
“我一共收了4个徒弟,还包括我的儿子。”宁波走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闻海平说。
然而,由于传统曲艺市场萧条,迫于生存压力,他的儿子最终无奈转行。
这并非个例,目前,宁波走书艺人纷纷转行,由鼎盛时期的200多人锐减至数十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传承人队伍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五十岁。
观众老龄化也是一大棘手问题。首届走书演出周8天共吸引3000人,场场座无虚席,但台下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身影。
第二届走书演出周演出现场。通讯员供图
宁波走书以历史题材为主,大多讲帝王将相、清官廉吏、才子佳人的故事,与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兴趣爱好相差甚远。
此外,如今许多年轻人不谙方言,语言隔阂也成为他们接触宁波走书的门槛。
“一人多角”的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也缺乏丰富的视觉效果,难以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方言隔阂、题材陈旧、表演形式单一,让年轻人对走书兴趣寥寥,甚至很多年轻人从未听说过宁波走书,这门本土艺术正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忘。
破局之路:传承与创新
新时代浪潮下,宁波走书该如何突破传承困境、焕发新生,是每一位坚守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培养年轻传承人。”宁波走书传承基地负责人的话一针见血。基地尝试过与学校合作开展培训,但多为阶段性课程,缺乏系统化教学。
对此,宁波曲艺协会相关负责人建议要持续加强走书进校园,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走书培训班、兴趣班。
该负责人表示,自己曾在华泰小学开设走书社团,2019年,她排练的宁波走书《诚信大妈》在上海参加了长三角地区青少年优秀曲艺大赛展演,2024年,她带领孩子们参加了央视节目《童声唱》的拍摄,“传承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非常热情,学习能力也很强。”
2019年走书社团参加长三角地区青少年优秀曲艺大赛展演。宁波市曲艺协会供图
创新,是走书破局的另一把关键钥匙。
目前,咸六村与鄞州区非遗中心、曲艺家协会已建立深度合作机制,聚焦现实题材创作。近年来创作的《斗米换婆娘》《七斤半》《石榴花开》等剧目获得多个省市级奖项。
沈健丽夫妇结合最新形势积极创作宣传交通规则、垃圾分类等内容的走书段子。
然而,由于创、排、编花费时间较长,演出题材难以完全跟上最新社会热点,如何缩短创作周期、提升内容时效性,仍是未来需要突破的方向。
新媒体则为走书打开了“破圈”之门。
如今,在B站、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都能看到走书艺人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
2017年,由慈溪曲艺爱好者创办的“三北书场”公众号,成了曲艺人和戏迷的精神乐园。
第二届走书演出周更全程在“金鄞花鄞州非遗”抖音号直播,视频同步上传视频号,“虽然点赞量不算高,但播放量和粉丝数都在稳步增长。”鄞州区非遗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不断扩大宁波走书的影响力。
宁波走书《走马塘里的“白头翁”》被录制成视频在线上传播。宁波市曲艺协会供图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波走书也迎来新机遇。
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苏州评弹,也曾经历一段低迷期。为此,苏州市鼓励演员主动“跑码头”扩大市场,并在苏州平江路等热门景区设立评弹茶馆。如今,苏州平江路上琵琶语评弹馆的演出场场爆满,苏州评弹一度成为网络热点,为众人津津乐道。
借鉴苏州评弹的成功经验,宁波曲艺协会相关负责人建议可依托宁波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天一阁、老外滩等景区设立宁波走书固定演出点。
“越剧、苏州评弹都是方言艺术,照样火遍全国,甚至吸引外地人专程去聆听。”该负责人表示,方言不一定会成为宁波走书传播的障碍,关键在于让方言与地域文化、旅游体验深度结合,让走书成为宁波文旅的一张“特色名片”。
宁波走书的传承虽面临不少困难,但传承者的坚守、探索及社会支持,已为其点亮希望。未来,希望宁波走书继续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更多人聆听到古韵新声。
见习记者 冯姝涵 记者 黄银凤
编辑 徐奕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