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
发布时间:2025-09-30 14:14 浏览量:1
毛雪娇/制图
人物名片
刘军,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上海市工商联文化商会副会长,上海市奉贤区政协委员。
核心观点
◎ 阅读空间的破局关键,在于“不复制、重在地”,让每个空间既承载文化记忆,又贴近群众需求;
◎ 宁波“书藏古今”底蕴难得,阅读空间提升可从激活公共空间起步,再逐步融入本土文化,做出差异化;
◎ 甬派“阅读 +”活动像一根“书香纽带”,既发掘了基层的鲜活实践,更凝聚了行业合力,未来可多做“有趣、有料、有韵”的探索。
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才子:从扬州电视台频道总监到上海世博会活动操盘手,从动漫产业的开拓者到实体书店的深耕者,他的职业轨迹始终绕不开“文化传播”这一核心。
从2016年在上海武康大楼开出第一家大隐书局,刘军始终没有忘记“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的初心。他用九年时光将大隐书局从一间小店,做成了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空间标杆。
面对国人每年平均阅读量不足4本书的现实,大隐书局破局出圈的秘诀何在?阅读空间的未来在哪里?
日前,刘军在宁波参加活动时接受甬派专访,以媒体人的敏锐、文化策划者的巧思与书店主理人的温度,为宁波阅读空间发展支招。
刘军在演讲中。
(一)
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
记者:2016年您在上海创办大隐书局时,实体书店正面临电商与数字化阅读的双重冲击,当时为何选择逆流而上?这些年大隐能做到“千店千面”,背后最核心的逻辑是什么?
刘军:2016年决定开书店时,身边不少朋友觉得“不划算”——网上买书便宜,大家又爱刷手机,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好像越来越小。但我总觉得,人需要能坐下来的地方,需要纸质书的温度,需要和同频的人交流。
所以第一家店选在武康大楼,就是想在繁华都市里留个知冷暖、有情怀的角落。“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的初心,其实就是“把文化做暖”的起点——不是摆上书本就够了,是要让空间里有烟火气、有人情味。
这些年大家说大隐“千店千面”,其实核心就是守住“把文化做暖,把商业做软,把心灵做远”这十五个字。
就说“把文化做暖”,我们从不在不同城市复制门店,而是先挖当地的文化根脉。
比如,上海金山张堰店,我们没搞现代风,而是把有百年历史的老宅修旧如旧。这种和土地的连接,就是文化最暖的样子;
还有傅雷图书馆,我们不只是堆上他的著作,而是办家书展、请他的亲友来聊傅雷先生的日常,甚至会教孩子写毛笔家书,让读者不是“读死书”,而是懂背后的人、懂那份文化情怀。
大隐生活书店,资料图
至于“把商业做软”,不是不做商业,而是不让商业盖过文化的风头。
比如“大隐生活”里有咖啡、有露营区,但这些不是主角——
读者可以捧着书在露营椅上读一下午,点杯咖啡,也不用赶时间,我们甚至会在咖啡杯套上印上节气诗句,让商业服务悄悄帮文化“加分”;
武康大楼店的收银台旁摆着手工文创,但都是和上海老建筑相关的小物件,买不买没关系,能让读者多了解一点本地文化就好。
我们始终觉得,商业是“配角”,是帮读者更好地留在文化空间里,而不是反过来让文化为商业服务。
光有空间和商业的平衡还不够,还要“把心灵做远”——
通过活动让读者和文化产生深度共鸣。我们每年攒下2000多个文化活动项目,给孩子排绘本剧,让他们把故事演出来;
给老人办经典诵读,让他们用乡音读老课文;
为年轻人举办作家沙龙,不是单向讲座,而是让他们围坐在一起聊“书里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
这种心灵的连接,才是实体阅读空间最珍贵的价值。
(二)
让阅读空间长出“本土根脉”
记者:您第一次接触宁波的阅读生态,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结合大隐的经验,您觉得宁波的阅读空间,尤其是农家书屋,该如何挖掘特色、实现提升?
刘军:第一次来宁波,我就被这里的“书香底蕴”打动了。从天一阁的千年藏书传统,到现在城乡随处可见的阅读角,“书藏古今”不是一句口号,是真的融入了城市的血脉。
不过要让阅读空间更有辨识度,宁波可以多走“从融到专”的渐进之路。
先让阅读“融”进日常,不管是咖啡馆里的小书架,还是社区里的简易阅读角,先让大家随时能摸到书、读到书,比如宁波有些菜场里的微书房,这种烟火气里的阅读,反而最能打动人。
然后再慢慢“铺”开形态,既有综合型的大书房,也有小而精的专门空间,比如社区里的亲子阅读角、写字楼里的轻阅读区,让不同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
最后一步,就是“扎”进本土文化里。宁波有太多好东西可以用了,阳明文化、港口文化、浙东学派,这些都是别的城市没有的宝藏。
比如农家书屋,不用都摆一样的书,北仑的渔村可以多放些海洋故事、航海知识的书,余姚的乡村可以搞个“阳明读书角”,请人来讲讲心学里的生活智慧,让村民读的不只是书,更是自己家乡的历史。
之前听说北仑在做“潮・书屋”,把农家书屋和乡土文化结合,这种思路特别好,只有让阅读空间带着“宁波味”,才更能留住人。
云栖时光主题店,资料图
记者:您觉得宁波的阅读空间在运营上,还可以做哪些细节上的优化?
刘军:关键是贴紧读者的需求。比如我们在上海做社区书店时,会经常和居民聊天。老人说想要健康讲座,我们就请社区医生来;妈妈们说希望有亲子活动,我们就加绘本手作课。
宁波的阅读空间也可以多做这种“接地气”的调整,比如农家书屋可以根据季节办活动,春天搞“稻田书会”,秋天办“晒书节”,让阅读和乡村生活结合起来;
城区的空间可以多联动本地资源,比如请手工艺人来做“阅读+手作”,让读者读完相关的书,还能亲手做个小物件,这种体验感是数字阅读给不了的。
(三)
有趣、有料、有韵
记者:甬派发起的“阅读+”活动,短短时间里征集到142家阅读空间报名,还筛选30家重点走访,您如何看待这个活动的意义?对它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待?
刘军:看到这个活动的规模,我第一感觉是佩服。142家空间报名,说明宁波的阅读热情特别高;筛选出30家重点走访,帮大家找问题、给建议,这种“抱团成长”的模式,比单个空间“单打独斗”强太多了。
之前很多阅读空间运营者都是自己摸索,不知道别人怎么做,也不知道哪里能改进,“阅读+”活动正好搭了个桥,让好经验能传出去,让难题能被看见,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太重要了。
如果说期待,我希望这个活动能一直保持“有趣、有料、有韵”的劲儿。
“有趣” 就是让阅读不那么严肃,多办些大家喜欢的活动,比如给孩子搞绘本剧,给年轻人办读书沙龙,让大家觉得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有料”就是多整合资源,比如帮阅读空间对接书籍、对接文化名人,让大家不只知道要做什么,还知道能怎么做;
“有韵”就是多鼓励空间做特色,不要怕和别人不一样,宁波的阅读空间就该有宁波的样子,不管是阳明文化的雅致,还是港口文化的开阔,把这份“韵”做出来,才能让宁波的书香真正与众不同。
宁波阅读空间“四明书局”,资料图
记者:从事阅读空间行业九年,您始终保持着热情,这份坚持的动力来自哪里?
刘军:动力其实很简单,就是读者的反馈。在上海的书店里,有老人每周都来读报,说“这里比家里热闹,有人说话还能看书”;有年轻人在“大隐生活”的露营区读完一本书,特意留言说“终于找到能静下心的地方”。
这些小事让我觉得,实体阅读空间永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提供数字阅读给不了的陪伴感和归属感。
就像我常喜欢引用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做这个行业确实会遇到挑战,但只要记得“为读者服务”的初心,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就一定能走下去。
我也特别期待未来能和宁波有更多合作,把大隐的经验和宁波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一起做几个有温度、有本土味的阅读空间,让更多人在宁波的角落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书香时光。
记者 刘挺 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