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为骨,热血为魂——评川剧《热血芳华》
发布时间:2025-09-29 18:26 浏览量:1
川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记忆。而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重要象征的红色文化,则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信仰。当川剧的锣鼓声与红色革命故事相遇,一场艺术与历史的碰撞与交融在《热血芳华》中得以呈现。这部以泸州籍革命烈士刘国鋕为原型的现代川剧,不仅是一场川剧艺术的创新尝试,更是一次对革命信仰的深情回望和生动回响。
一传统艺术的“破”与“立”川剧程式为红色故事注入生命力
川剧,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其唱腔、锣鼓、帮腔等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与情感表达力。《热血芳华》将川剧艺术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以刘国鋕烈士的革命事迹为蓝本,通过川剧锣鼓、帮腔、表演等传统艺术技法的“创造性转化”,为塑造革命者的精神内核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1锣鼓的“革命化”变奏
川剧锣鼓是川剧五种不同声腔的粘合剂,更是川剧剧种的音乐标志。它以独特的节奏变化与情感起伏交相呼应,使观众在听觉与情感上可以得到双重体验,更增强了戏剧舞台的表演张力。川剧《热血芳华》中,锣鼓更被赋予了全新的叙事与抒情使命,成为了叙事节奏变化的引擎。例如,在特务围捕时,通过急促的赶锤、密集的鼓点和大钹的撞击模拟出步步紧逼的危险,以及白色恐怖下的窒息感。又如,在传递情报中,亮子曲牌配合演员警惕的眼神与细微的手势,展现了地下斗争无声的惊心动魄。
最为震撼的锣鼓运用当属刘国鋕在狱中面对威逼利诱、严刑拷打,直至就义的场景:激昂的快三板表现出他的激愤之情;沉重的单锤模拟他遭受酷刑时的坚韧意志;就义前的“大锣长击”配合其挺立的身姿,更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浩然正气推向顶点。此刻的锣鼓,既是氛围的营造者,更是情感的呐喊者与精神的雕塑者,代表的是刘国鋕的内心波澜和革命者的精神气节。它并不是简单的音响效果,而是将传统锣鼓的节奏张力和音色表现力,精准转化为了渲染革命英雄精神气概与悲壮氛围的叙事语言。
2高腔帮腔的“信仰强音”
川剧高腔的帮腔,也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创新性的运用。川剧《热血芳华》中,帮腔不仅仅是传统补充舞台叙事、烘托表演情绪的“画外音”,而是升华成为了革命者“时代心声”独具特色的表达载体。演员们通过帮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缝合了个人情感和集体意志的缝隙,将革命烈士的信仰、忠诚与牺牲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当刘国鋕内心经历彷徨时,深沉而略带忧思的男声帮腔,展现了他内心的哲思与抉择,在增强人物思想深度的同时引发观众的理解共鸣。又如,就义时,在刘国鋕慷慨陈词“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我死,有共产党,我等于没有死;我活着,牺牲了共产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时,他身后骤然爆发的帮腔,将个人的誓言升华为革命者共同的信仰宣言,形成了雷霆万钧的磅礴力量。
3程式表演的“革命者”塑造
川剧的程式表演是通过一系列固定的、具有规范性的表演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叙事,是川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川剧《热血芳华》通过精妙的表演程式,塑造了刘国鋕独具特色的革命者形象。
首先,身段气韵方面。在日常场景中,刘国鋕的表演者通过稳健的台步、清晰的念白展现他的从容不迫和知识分子的身份特点,同时面对威逼时的凛然拂袖,展现了他对敌人的不屑。
其次,行当方面。该剧对于刘国鋕的角色塑造突破了单一行当的限制,创造性地将文生的风度与武生的刚烈融合为一体,刻画出了他“文能传播革命真理,武能舍身捍卫信仰”的革命者气质,在川剧舞台上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感的革命英烈形象,将程式之美服务于角色之魂。
二革命叙事的“形”与“神”红色故事在戏曲美学中的升华
《热血芳华》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创新尝试,更是一次川剧艺术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它借助川剧独特的美学特质,对刘国鋕烈士的事迹进行了“戏曲化”的提炼与升华,赋予了红色故事超越史实叙述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深度。
1写意美学对历史真实的凝练
《热血芳华》充分发挥川剧写意的美学优势,聚焦最能展现刘国鋕精神内核的关键场景以展现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而非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流水账式的呈现。例如,舞台上的一桌二椅,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可以是阴森的牢狱铁窗,也可以是主人公心中向往的光明世界。又如,时空的自由转换,前一秒主人公还在校园传播火种,后一刻已身陷囹圄,成就戏剧核心冲突与人物情感激荡的顶点。
这样的手法,将有限的舞台空间无限延展,使该剧的革命叙事摆脱了物理空间的束缚,聚焦于主人公的精神成长、信仰抉择和人性光辉,以川剧艺术的写意美学完成了对历史真实的高度提炼。
2革命英雄的“川剧式”塑造
《热血芳华》对于主人公刘国鋕烈士的形象塑造,是川剧艺术对革命英雄人物塑造的一次成功探索,深深烙上了川剧表演美学的印记。
例如,在狱中独白唱段的设计上,充分运用了川剧高腔高亢激越、胡琴腔婉转抒情的声腔特点,抒发了主人公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巴山蜀水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展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在音乐方面更巧妙融合了传统曲牌与现代音乐,让旋律既保留了川剧韵味,又饱含革命者的澎湃激情,使得主人公的革命英雄得以在戏曲美感的声腔中得到淋漓展现。
又如,演员的身段、眼神、念白,汲取了传统行当的精髓却又跳出了固有模式,以文生和武生的融合表演传神地展现了刘国鋕“教育者”和“革命家”的双重特质,塑造出了一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戏曲美感的立体革命者形象。
三碰撞的火花与回响双向赋能的价值与时代启示
川剧《热血芳华》的创作,意义远超剧目本身,更为传统川剧的传承发展和红色题材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川剧方案”。
1赋能川剧活态传承
第一,题材疆域的革命性拓展。该剧以事实再一次证明,川剧不仅能演绎才子佳人和神话传说,更能深刻地承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讲述民族宏大叙事。这极大地拓宽了川剧创作的叙事边界,为其注入强烈的时代生命力。
第二,表现形式的创新实践。在坚守川剧声腔、锣鼓、写意美学等核心元素的前提下,《热血芳华》进一步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特别是对传统曲牌的创新编配和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展现了在深刻理解本体规律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为戏曲现代戏创作积累了宝贵的“川剧经验”。
第三,当代观众的桥梁链接。蕴含着崇高理想、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革命故事,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感染力。《热血芳华》以年轻人相对熟悉和敬仰的革命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川剧独特而有震撼的艺术手段,如锣鼓的节奏冲击、帮腔的情感渲染、高腔的穿透力和程式的表现力等,有效地在年轻观众中产生共鸣,为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态传承”找到了极具吸引力的突破路径。
2赋能红色题材舞台呈现
第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叙事视角。不同于话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川剧《热血芳华》以巴蜀地区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讲述巴蜀地区的革命故事,在表演中自然融入了川人坚韧执着、耿直幽默的地域性格,为刘国鋕烈士的革命故事赋予了鲜明的巴蜀特色和文化深度,丰富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表达。
第二,情感表达的戏曲化强化与审美升华。川剧艺术强大的抒情性和写意性,以超越生活真实的艺术感染力极大地强化了红色题材的情感冲击力。程式化的表演将刘国鋕烈士的精神气节提炼、升华为极具美感的舞台意象;高腔与帮腔的合力,将个体信仰升华为震撼人心的群体意志交响;锣鼓的节奏则如指挥棒般调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这种源于戏曲本体的情感渲染力,使得革命者的信仰力量产生了其他写实艺术难以企及的仪式化呈现和审美升华,直抵人心。
第三,“中国式”艺术表达的感染力与独特优势。川剧《热血芳华》的创作再一次表明,用本土的、地域性的、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革命故事,所产生的感染力是独特的,效果更是叠加的。它为讲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式”艺术路径。这种传统艺术与历史的结合,魅力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审美传统之中,具有鲜明的文化自信,推动了传统艺术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更为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郝雯婧,四川传媒学院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刘锦国,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