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吴道天、王天仪:锦绣彩楼映风骨——评川剧《彩楼记》
发布时间:2025-09-19 21:54 浏览量:1
《彩楼记》作为川剧传统剧目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代艺人的打磨与传承,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更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成为展现川剧艺术魅力的典范。
在悲欢离合中书写人间正道
《彩楼记》取材于南戏《破窑记》及明传奇《彩楼记》以“彩楼择婿”为起点,以“破窑相守”为转折,以“金榜题名”为圆满结局,在传统才子佳人的叙事框架中,融入了对人性、爱情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形成了一波三折、情理交织的戏剧张力。
开篇,宰相之女刘翠屏在彩楼之上抛绣球择婿,众多王孙公子、豪门子弟翘首以盼,绣球却意外落入穷书生吕蒙正怀中,由此引发宰相府的震怒。刘宰相以断绝父女关系相要挟,与刘翠屏“绣球已定,此生不改”的坚定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极具戏剧性的情节设置,打破了门当户对的世俗偏见,将刘翠屏的果敢与决绝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对爱情的坚守,更是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有力反抗,至今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中段聚焦于破窑岁月的艰难与坚守。吕蒙正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只能靠在木兰寺赶斋度日,而刘翠屏则从娇生惯养的相府千金,转变为操持家务、缝补浆洗的贫家妻子。这段剧情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以生活化的细节打动人心:寒冬腊月,破窑内四壁漏风,刘翠屏将唯一的棉被让给苦读的丈夫,自己则蜷缩在草堆中御寒;吕蒙正赶斋落空,空腹而归时,刘翠屏强忍饥饿,将仅有的半块干粮递到他手中。川剧在呈现这些场景时,巧妙运用“帮打唱”的传统形式,既烘托了凄凉的氛围,又点明了人物的内心苦楚。
剧情的高潮与结局则是衣锦还乡的圆满。吕蒙正历经寒窗苦读,终于在科举考试一举夺魁,被封为八府巡按。他身着官服回到破窑,与刘翠屏重逢,而此时刘宰相也前来赔礼道歉,想要接女儿回府。面对昔日的“仇人”与今日的岳父,吕蒙正并未睚眦必报,而是以冤仇宜解不宜结的胸怀接纳了岳父,最终一家人团聚,皆大欢喜。这一结局看似俗套,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和谐的价值观念。它不仅歌颂了爱情的坚贞,更肯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同时也传递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处世哲学。
在立体刻画中彰显人性光辉
《彩楼记》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塑造了一批鲜活立体、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角吕蒙正、刘翠屏,还是配角刘宰相、丫环春桃,都不是简单的善恶符号,而是具有复杂人性、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之人,这种人性化的塑造方式,让观众能够跨越时空,与人物产生深度的情感连接。
吕蒙正作为男主角,是寒门才子的典型代表,川剧《彩楼记》并没有将其塑造成完美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从失意书生到成熟官员的成长轨迹。在“破窑阶段”,他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也有屡试不第的沮丧;他既对刘翠屏充满感激与爱意,也偶尔会因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家而心生愧疚。而在“金榜题名” 后,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感恩。面对岳父的道歉,他没有摆官架子,而是主动上前搀扶,这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格,正是吕蒙正人物形象的核心魅力所在。
刘翠屏则是中国传统戏曲中贤妻良母的形象典范,但她又突破了传统柔弱女子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外柔内刚的性格特质。作为相府千金,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是有着自己的主见与追求。在“彩楼择婿”时,她之所以选择吕蒙正,并非仅仅因为绣球误中,而是早已听闻吕蒙正的才华与品行,这一细节的设置,让她的坚守有了合理的情感基础,而非盲目冲动。在破窑生活中,她的“刚”体现在对爱情的坚守与对困境的不屈。面对父亲的逼迫,她宁死不从;面对饥寒交迫的生活,她从未抱怨。而她的“柔”则体现在对吕蒙正的体贴与关爱。为了不打扰丈夫读书,她走路轻手轻脚;为了让丈夫安心备考,她隐瞒自己的病痛
剧中的配角同样极具特色,刘宰相虽为反面角色,但却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突出他爱女与固执的矛盾性格。他反对女儿的婚事,并非完全出于嫌贫爱富,而是担心女儿受苦受累,这种父爱与门第观念的冲突,让人物形象更加复杂立体。结局时,他主动上门道歉,既表现了他知错能改,也让剧情的圆满更加合理。而丫环春桃则是刘翠屏的忠实伙伴,她始终陪伴在刘翠屏身边,无论是在相府时为小姐出谋划策,还是在破窑时与小姐同甘共苦,都展现出忠诚与善良的品质。通过这些配角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剧情,更让整个故事的人间烟火气愈加浓厚,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景,而非虚构的戏剧故事。
结 语
回望百年传承,川剧《彩楼记》能成跨越时代的经典,不仅因剧情跌宕、人物鲜活,更因扎根传统文化,以 “彩楼择婿”“破窑相守”“衣锦还乡””传递真、善、美,其蕴含的爱情、理想与处世思考,至今仍契合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不同时代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简介
吴道天,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王天仪,四川传媒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