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千古词宗李清照
发布时间:2025-09-29 22:39 浏览量:4
济南人千古词宗李清照
许振宁
1999年8月在济南教育学院培训期间,曾登门请教尊敬的徐北文先生,先生签名题字并赠送我由先生主编的《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4次印刷)。此集收录了李清照的词、诗、文等平生精粹的作品,还加以评注,包括简介、注释、集评、赏析、传记、李清照研究论文目录等,全面展示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水平。继此书后又有2005年《李清照全集评注》后出版的增订本,列为“济南名士丛书”。作为济南人、中学教师,对李清照还是较为熟悉的,我也借机向先生请教了一些问题。多年后,较系统研读了这本作品,结合其他资料,由此谈谈这位千古才女。
李清照生平行踪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诞生于济南,一说为济南柳絮泉畔,一说为章丘明水(是否在济南出生也有另说)。据《章丘县志》载李格非所撰《隐士廉复墓碑序》于明代1550年前后出土,知后者较为可靠;但也有人认为此碑作伪,并举出例证,现仍然存疑。两地都建有李清照故居,还可以持续研究。柳絮泉的命名,以“泉沫如絮飞舞”之故,后世文人联系东晋才女谢道韫“咏絮”的典故(见《世说新语》),才有“故居”之说,也没有翔实资料证明,只当如此。
李清照16岁时,其母携她姐弟二人到汴京(宋代国都开封)与其父团聚,并在那里定居。其父李格非诸城人,宋进士,朝廷官员,“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亦擅诗文,有《礼记精义》等著作。母亲出身名门,也善文。著名的文学家晁补之曾做过她的辅导老师。
李清照18岁(也有19岁的说法)与21岁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他们夫妻鸾凤和鸣堪称神仙眷侣。
1107年,李清照23岁,与赵明诚因赵父病故归赵氏乡里青州。
1111年(政和元年),李清照27岁,与赵明诚由青州回故里诸城,去瑯琊台考证著名的秦瑯琊刻石。赵明诚《金石录》中记载:“秦瑯琊刻石,在今密州,其颂诗亡矣,独从臣姓名及二世诏书尚存。”原碑刻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1108年,李清照24岁,北宋大观二年创作著名的《词论》。
1121年,李清照37岁,赵明诚到莱州任时,团聚于莱州。
1126年,李清照42岁居淄州。赵明诚是年守淄州(今淄博淄川)。
1127年,李清照43岁,返居青州。
1128年,李清照44岁,居江宁(后改建康),赵明诚知江宁。
1129年,李清照45岁,赵明诚罢守江宁,夫妇到芜湖、池阳。
后到建康,赵明诚病逝建康。李清照撰《祭赵湖州》文,全文已佚,仅存此四六骈文对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两句用典,出句先写庞翁父女对死亡的超脱态度和禅机,对句写杞梁妇哭堕夫亡之城墙(孟姜女哭长城之原型)的哀思,比之喻之以寄夫妇深情,有极度哀伤的感情。夫君赵明诚《金石录》援碑刻以正史传,考据精慎,学界认为远在欧阳修《集古录》之上,后世多以此书为据。有人评价,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赵明诚字德甫、德父)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就此终结。
1130年,李清照46岁,南下经绍兴、温州、越州等地,到衢州。
1132年,李清照48岁,赴临安定居(南宋国都杭州),夏再嫁张汝舟,三个月后的九月离异。宋代有七本书记载此事。
1134年,李清照50岁,留居杭州作《金石录后序》,后居金华。
1135年,李清照51岁,由金华返临安。
1156年,李清照72岁,是年或以后去世。留有《漱玉词》。
李清照与文物
我几次到章丘百脉泉李清照故居参观,他们夫妻居室“燕寝凝香”,是出自李清照《感怀》诗:“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有佳思。”这表示居室的高雅。居室的高雅在何处?除了他们斗茶谈诗论画,还用不少精力搜集整理金石典籍物品,沉浸于古物考据之中,这是他们的共同雅趣。李清照是酷爱文物的。
靖康之乱还没波及,李清照随夫赵明诚任上期间,享受乱世难得的宁静时光的一大雅好就是搜集鉴赏文物。赵明诚《金石录》卷十三载:“右齐钟铭,宣和五年,青州临淄县民于齐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数十种,其间钟十枚,有款识尤奇。今世所见钟鼎铭文之多,未有逾此者。今余所藏,乃就钟上摩拓者,显得其真也。”记录搜集这么多文物很有成就感。金石中的“金”就是铜的意思,指有铭文的铜器;“石”指有文字的石刻、碑碣。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赵明诚一生酷爱金石,广泛搜求文物,李清照深受影响,收藏欣赏文物成为他们共同的爱好。赵明诚常典当衣物,收买金石书画。据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载,一次赵明诚淘得一本白居易手书《楞严经》,欣喜不已。夫妇二人烹上好茶,连夜“相对展玩咀嚼”,白居易端丽隽秀的字迹,反复欣赏,兴致不尽,两度蜡烛燃尽,仍没有睡意。白居易侄儿白邦彦曾在淄州任职,出现白居易手书真迹,二人深信不疑,搜集到文物,夫妻满是把盏庆祝了一番。
据史料记载,他们搜集到一件青铜匜,上写有“孟姜匜”,这是古代的盥洗用具,他们鉴赏一番;赵明诚淘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的石碑,极为珍惜,把它移到他的官府中保护起来,并时时能鉴赏。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也详细记录了家中节衣缩食,自己不佩戴金银首饰,只为收买文物之事,生活更是其乐融融。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赵明诚“废寝忘食而求”的重要金石研究整理,终写成《金石录》三十卷,含器物目录二千条,题跋五百零二篇。这部金石学巨著,被誉为“欧阳修后金石学研究集大成者”,在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李清照在赵明诚病逝后,于颠沛流离中守护整理,最终完成《金石录》,自己撰写《金石录后序》,详细写夫妻搜集文物、鉴赏古籍的过程和在青州的生活。此文多例写夫妇的深情。如:“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陶醉其中,自乐自得;见到徐熙牡丹图“留信宿”,终因二十万钱无所出而还上,“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看痴迷者多大的遗憾啊;对文物“魔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欢愉爱好;猜书品茗则为常事……而在日后流离逃难中,多年所积文物几近遗失,晚境凄凉,叫人何等心痛。
李清照部分诗词解读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尝记”和“怎渡”不同说法。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那么,其中的“溪亭”在哪里?我曾在教学中讲到此词是在济南写的或是追忆济南的情景(很多老师也是这样理解),学生问“溪亭”在哪里,我只能笼统地说是济南大明湖或趵突泉的某个已不存在的地点,或小溪边的某个亭子。那么,“溪亭”是在济南吗?2023年9月9日周六,山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石玲女士作客省图书馆“大众讲坛”,讲李清照《藕花鸥鹭月满西楼——李清照早期词》,我请她在小海报上签名题字,并和她讨论了有关李清照一些问题,其中有“溪亭”的地点。她的解答是,可能在济南、青州,也可能在汴京,而且当时都有这样的景色,讲授时不要确定。以不确定为准确,是一个办法,但这就会更有疑问了。想起曾当面请教徐北文先生,他说苏辙《栾城集》中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一诗,徐正权即济南名医徐循,他家庭园较大,中有溪亭,徐家与李家关系较近,李清照来此园林游玩亦有可能,这也是李清照曾留居济南的证据,但“溪亭”仍然无法确定在济南何处。济南确实有“溪亭”的地名,那别处有“溪亭”吗?还没有听说过。
李清照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居然有了重量,而且太多了,船载不动,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语言新颖别致,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誉,这体现了李清照词的特色。此词写北宋灭亡,被迫南渡,国破家亡夫丧、身处飘零的愁苦,或许她忆起往事,伉俪情深,抚今追昔,感慨不尽,词风也一改南渡前喜剧生活的,清丽明快,优雅娴静,细腻婉约的天然情趣,而变为更多的深沉淡然,写凄苦愁闷哀婉,苍凉悲怆的情怀,也怀念故国乡关,才有了这悲剧厚重的“愁”。她后一个时期,多有此类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雁过也,最伤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一气呵成,如泣如诉,多层次言愁,起头为十四叠字,新奇而隽永。我们不妨再比较一阕前期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词写少女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忽见陌生人来,急忙回避,袜刬钗溜,倚门回首嗅青梅窥视。少女活泼潇洒,纯洁多情,文笔细腻,这就是写了她自己。相比较,和后来词风的截然不同。
说李清照是“婉约之宗”,是就她诗词创作的整体风格而言,但她婉约中也有豪放,有刚和硬,特别是部分诗作。南渡逃难中路过乌江(今安徽马鞍山),想起西楚霸王在此自刎宁死不屈,触景生情,她写了豪气冲天的《夏日绝句》(别名《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出了男子的硬度和胆量,历来为人们称道。什么是“人杰”?人中杰出者。《史记· 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运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鬼雄”鬼之雄杰者。《楚辞·九歌·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对项羽褒贬者历来有之,而李清照讴歌这位失败的英雄最可贵之处是项羽崇尚的气节。她也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咏史,也是言志。李清照在金陵避难时写的七绝《题八咏楼》更为豪壮:“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此诗荡气回肠中充满豪气和悲壮,不逊须眉;山河破碎,徒成半壁,忧国之情,爱国之思,跃然纸上。
李清照的学术观点
李清照诗、词、散文都有成就,她精通音律,最擅长的还是不事雕琢的词。李清照主张词应典重、铺叙、协律,提出来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即词是另外一类文学体裁,是其与诗、文的分野,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和要求,要有情致、协音律、尚文雅。她的词擅长白描,善用口语,不艰深拗口,也不庸俗,真是词“别是一家”。
“露花倒影柳三变(柳永),桂子飘香张九成(张子韶),(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记)”这是她讥讽了柳三变和张九成,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九成对策中有“澄江泻练,夜桂飘香”作此游戏之语。从学术上指摘批评前人在宋代并不为奇。如欧阳修作为历史学家对司马迁的《史记》也有一段著名的批评语:“至有博学好奇之士,务多闻以为胜者,于是尽集诸说而论次,初无所择而惟恐遗之也,如司马迁之《史记》是也。”欧阳修认为汉代史学家将传闻和自己的想象等“奇书异说”融入历史著述中。他认为收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一经发现应当尽快纪录下来,务必做到详尽无遗。李清照在《词论》对欧阳修等人的词作同样予以批评,看来当时也属正常。
李清照早年写的七百余字的《词论》是中国女作家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文,历来受到重视。文章对词体的产生流变及其北宋词坛诸家的批评,强调了词的特殊性。她批评了从欧阳修、柳永、晏殊、苏轼、秦观到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词的“协音律”等的不够,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另外的要求。有人认为这又表现了她认识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苏轼“以诗为词”的“豪放派”,把国家大事变等广阔题材纳于词中,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创作,词的境界更加充实高远。李清照爱自然,爱生活,对战乱、社会丑恶、贪官污吏、农业等很少涉及,这与她主张词应表现自我的创作观有关。她在词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文论自是有大家之举,不作闺阁妮妮语,但思想内容上受到了一定局限。
李清照的《词论》引起争论,仁智互见,褒贬不一,自宋代胡仔以来就以为她“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可叹不自量”。也有人认为“惟其论词绝精,其讥弹前辈,能切中其病,世不以为刻论也。”她对其所论及的人物确系心中有数,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观点鲜明,大胆卓识可见,不乏精辟的见解,有其可取之处。
李清照是否改嫁
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历史上纷纷扬扬是有不同说法的。
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信中感谢宋进士、朝廷大臣綦崇礼(今山东高密人)救助得以身脱离囹圄。说她重病时,被骗嫁给多方追求她的监军审计司张汝舟,婚后虐待折磨她,贪得无厌地攫取李清照仅存的古器、书画,暴露了他卑劣真面目,李清照很后悔这段婚事,,羞于恶人为伍,全其清名,向官府告发张汝舟贪赃枉法行为。按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事属实,也要坐牢2年。綦崇礼帮忙,李清照得免(还有说仅被关押9天便被释放)。这封信被收录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另外宋代史学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也有类似记载;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也记有李清照再适事;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记李清照丧夫再适事。宋代多有此说法。近代黄盛璋、王仲闻研究,肯定了改嫁之说。
李清照自传性作品《金石录后序》,没有提及改嫁之事。明清时期,许多学者极力为李清照“辩诬”。有说她对夫君情深意切,对《金石录》十分看重,不会改嫁;有说她官宦出身,年老多病,怎能改嫁呢?还有说綦崇礼是赵明诚的亲戚,真改嫁,怎么能求他?怕她“失节”,辩疑重重。清代学者俞正燮作了考证,认为李清照写给綦崇礼的信,文笔粗劣,不像李清照笔法,是为人篡改,完全否定了此信。以俞正燮为代表,又多方表明李清照并未改嫁。我觉得,李清照改嫁与否是不会影响她在词学上“词宗”地位的,是不会损伤她的形象的,研究只能结合当时年代,从事物本身去考证,不能从道德上去论证,不能从现在的伦理规范去套用。
当代济南学者徐北文先生曾说:“李清照的惹人注意和众说纷纭,还在于她的行为与中国传统的闺范不符,甚或相违;其家世及社会关系复杂,又未留下更多的可靠资料,不免使关注人心世道的论客说三道四。”按徐先生研究之意,李清照未能脱俗,有再嫁的可能;应尊重宋代人的说法,即改嫁。“雅”与“俗”都集中于一身,但并不影响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和词界的地位。
我在读大学时,记得老师在李清照的学术讲座中,也说到了她的改嫁事,当时能搜集的资料有限,老师只是提到此事,并没有作出结论。这也引起我们的兴趣,我在宿舍也曾和同学议论过一番,不了了之,但一直萦怀于心。曾请教山师大石玲教授李清照的改嫁事。石教授重点研究李清照早期词,对此并没有过多涉及,语焉不详,并说可以多加关注。当然,李清照是否改嫁,我觉得我们不是研究者,也没有必要再去追根寻底。
李清照作为著名词人,人们有兴趣注意她的轶事趣闻或私生活,包括一些名流,作为“学术”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李清照之时,改嫁并非大逆不道,朝廷也视若平常,何况一名流离无依的弱女子呢?不过这些轶事在多年的流传中也会以夸张变形,就像许多“传说”或明星轶事一样,这就须用研究资料去补正。
对李清照的评价
济南是李清照的故乡,这里最早诞育了《诗经》中的《大东》作者谭大夫等历代著名诗人,诗词创作是有深厚根基的。李清照作为济南“二安”之一,虽然词作不过七八十首,但这些无价的文学瑰宝在中国词史上大放异彩,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钟灵毓秀的家乡风物、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与卓然超拔的创造力,成就了这位“千古才女”。她创立的“易安体”,婉约而不柔糜,清秀而独具逸思,情感真实自然,音调和谐,与“男子作闺音”截然不同。她在当世就有才女之称,身后被推为“本朝妇人文采第一”(王灼语)。清代神韵派王世禛称:“婉约以易安为宗。”清沈谦《填词杂说》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作品已译为英、法、俄、日等国文字,蜚声世界。
李清照是济南泉水的女儿,成为其故乡济南的骄傲。她词里多是“寻寻觅觅”的柔和愁,很是婉约。但她性格中柔中也有刚和硬。台湾更以《九百年来一词后》作为李清照论文的命题,给以很高的评价(马西屏)。
李清照人生跨越两宋,词作以“靖康之变”南渡为界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前后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其词作在表现内容和书写风格上都迥然不同,但前后期词作都为精品,受到后人广泛的研究和赞誉。《中国词史大纲》认为,对于李清照,“实在想不出什么话能够形容她的伟大。词家之有二李,李后主与李清照,真是词史上的‘双圣’呢。”这里录章丘李清照楹联:与青莲后主齐名,词坛载誉称三李;同绿绮梅花作伴,杏靥含愁寂半生。
李清照纪念堂(祠)有四处,分别在济南、章丘、青州和浙江金华。1987年,国际天文学协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李清照的成就灿若星辰,在浩瀚的星空中放射着光芒,为人所仰慕。
主编徐北文先生
徐北文(1924—2005),先生为济南文学研究会会长,省文史馆馆员,著作等身,有多种学术与荣誉称号。他诗词创作与学术研究并擅,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建树非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齐鲁文化、济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卓越成就与深厚学术底蕴为世人所赞誉,被誉为“当代济南首席名士”。
徐先生《济南竹枝词》有句云:“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成为泉城济南最好的代言词之一,时常为人们吟咏引用。徐先生认为李清照“不仅是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即使在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也堪称大家……因为她到底创出个‘易安体’;更何况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呢。”徐先生的评价受到学界的重视。
多次走到济南大明湖北岸水仙(藕神)祠(《老残游记》中有记载),凝望先生的撰书楹联“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荷花仙子与李清照融魂合体,为先生的独特创意。
“城北徐公美,济南名士多。”接触徐先生,感觉他待人诚恳,认真细致,他对晚辈尤其平易可亲,没有架子,讨论问题平等相待,从不敷衍,总是爱护有加。雍容儒雅是先生的“形”,谦和中正则是先生的“神”,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让人从内心敬畏的智慧长者和可以信赖的朋友。
二零二五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