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明代才子钱可久诗风赏析
发布时间:2025-09-29 17:51 浏览量:1
钱可久(1532~1577),字思畏,号畏斋,枞阳汤沟仪山人,乃明朝南京刑部尚书钱如京(1478~1544)之长孙,国子监生。受家学渊源影响,自幼天资颖悟,诗风豪宕不羁。其诗作无论意境营造,抑或画面铺陈,皆予人以丰沛的审美愉悦。兹择其佳作数首,共赏其韵。
白云红树日成村,下马从容款竹门。
别久情亲常见忆,病余愁况不堪论。
山童采栗修茶供,野鸟啼花傍酒尊。
月满前峰如有待,未须灯火报黄昏。此诗乃诗人造访舅氏竹轩(或为竹林雅舍)之作,融自然之景、骨肉之亲与胸中块垒于一炉。
开篇即绘旅途所见:夕阳熔金,白云缭绕,红树掩映,村落轮廓渐次分明,一派宁谧田园风光。“下马从容款竹门”,动作舒缓而饱含期许,重逢之喜隐然其间。继而直抒胸臆:久别情浓,常萦心间;病体初愈,愁绪满怀却难尽言,深沉的疲惫与感伤溢于笔端。
轩中景象则转向温馨:山童采栗烹茶以待客,野鸟啼鸣花间伴酒樽。此般细节,既烘托舅氏居所之闲适野趣,亦显生机盎然。尾联尤为隽永:皎月盈峰,似含情相候;黄昏已至,竟无需灯火报时。此间安宁,令诗人沉醉,时光亦仿佛凝驻于这份脉脉温情之中,臻于永恒之境。
全诗以动衬静,由旅途风物及轩内琐细,抒发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病后愁怀的纾解,以及对隐逸林泉的向往。“月满前峰”堪称点睛之笔,既象征人月两圆之希冀,又使全诗于淡泊中透出融融暖意。
碧草天涯思欲然,白云江上梦频牵。
莺啼却怪春催老,柳困应从昼学眠。
琴几对吟消阒寂,辘轳斜倚看回旋。
殷勤计到归家日,水满陂塘秧满田。
此春日感怀之作,尤为精妙。其佳处首在情景交融:碧草连天,白云舒卷,江流不息,莺啼柳倦。寻常春景,经诗人匠心撷取,皆具特定意涵——“天涯”碧草,暗喻心驰远方;流云逝水,恰似思绪绵延;风中垂柳,更唤起诗词中“挽留”与“思念”的永恒意象。
情感更如春蚕吐丝,层层织入景中,含蓄蕴藉,引人入胜:见天涯芳草而“思欲然”,其“思”为何?一疑;睹云驰水逝而“梦频牵”,所“牵”者谁?二疑;闻莺啼婉转反“怪春催老”,所“怪”何由?三疑;琴几对吟难消寂寥,斜倚辘轳空看回旋,百无聊赖之“懒”态何生?四疑。至此,一位在骀荡春光中却心事重重、寝食难安的怀人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不禁探问:究竟为谁魂牵梦萦,以致神思恍惚?末句方揭晓谜底——原是“思归病”深矣!游子心切,竟如学子掐指计算归期,行装反复打点,归乡之念刻骨铭心。
诗人笔下,故乡枞阳暮春图景令人神往:塘满波光,田畴秧绿,鹧鸪轻啼,白鹭翩跹,万物滋长,生意盎然。如此家,园,怎不令羁旅之人辗转反侧,归心似箭?
三、交游与性情钱可久身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文社林立,诗坛繁盛。其性喜交游,崇尚本真,于此环境如鱼得水。彼时江南望族卓氏名重一时,尤以卓明卿为著。明卿笃好诗道,太学期间即以《桃溪书屋》诗名动留都(南京),且广结豪俊,戚继光、汪道昆等皆为其座上宾,堪称一时名士翘楚。
钱可久尝言与西湖结“物外交”,渊源深厚,视探湖如访故友。其游历吴越时,曾欲拜谒卓明卿而未果。后明卿知登门者乃钱可久,遂携厚礼至湖上为其祝寿。可久笑言:“慕君才名耳,岂为千金?”二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于湖光山色间啸咏多日方别,此事传为杭城佳话。
其诗作,实乃彼时文人理想生活之映照。观其《二月雪病中作》即可窥一斑:
四阳犹见六花开,万里愁看一片皑。
扫积烹茶供伏枕,凌寒沽酒负登台。
郊南草浅春无迹,槛外梅迟鹊不来。
此地自甘袁卧稳,何人独櫂剡溪回?
钱可久亦擅草书,笔走龙蛇,四方之士竞相求取,片纸视若珙璧。然其性情率真,尤好杯中之物,终因豪饮伤身,盛年早逝于四十五岁,令人扼腕。明代大医薛己于《内科摘要》中载:“久僚钱可久,素善饮,面赤痰盛,大便不实。”若此“钱可久”即诗人,则“饮者留其名”之叹,更添几分悲凉意味。
- 上一篇:做一名合格的头条客
- 下一篇:一个京东打工人的生命和倒计时,大家都在给他加油鼓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