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才,死得凄凉,死得安详

发布时间:2025-09-29 11:47  浏览量:1

元至正二十一年的春天,江西吉水的解家大院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家主解纶抱着刚出生的儿子,看着他皱巴巴的小脸,突然想起昨晚做的梦——梦里有个白胡子老人说:“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将来要写一部大书。”

解缙没辜负这个梦。三岁时,他已经能认一千个字,跟着叔叔解绩背唐诗,背错一个字就自己打手心;五岁读《三字经》《百家姓》,能把“赵钱孙李”讲成故事,说“赵是皇帝的姓,钱是有钱的人,孙是爷爷的儿子,李是李白的李”;七岁那年,邻居张秀才不服气,上门挑战对对联,出了个上联“门对千竿竹”,解缙抬头看了看张家院子里的竹子,脱口而出“家藏万卷书”。张秀才脸一黑,让人把竹子砍了半截,再出上联“门对千竿竹短”,解缙笑着加了个字:“家藏万卷书长”。张秀才彻底服了,对着解家大门作了个揖:“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我不如他。”

村里的老人都说,解缙是“神童”,但他自己不觉得。他每天都要跑到村头的书铺里,站在柜台前看《论语》,老板不让看,他就说:“我帮你看店,你让我看书好不好?”老板答应了,他就站在那里看一整天,直到太阳落山。

洪武二十年,解缙十八岁,参加乡试。他写的文章《论治国之道》,把“仁政”“爱民”讲得头头是道,考官看了,拍着桌子说:“这孩子的文章比我写的还好!”结果,解缙考了第一名,成为“解元”。

第二年,解缙去南京参加会试。会试的题目是“论兴作”,也就是讨论国家工程建设。解缙写了一篇《论罢兴作》,里面说:“现在天下刚太平,百姓刚从战乱中走出来,陛下应该让他们休息,不要搞太多工程。要是逼得太紧,百姓会造反的。”考官刘三吾看了,皱着眉头说:“这孩子太狂了,怎么能这么说陛下?”于是把他列为第七名。

殿试的时候,朱元璋坐在金銮殿上,问解缙:“你为什么说我搞工程不对?”解缙跪在地上,抬头看着朱元璋,说:“陛下搞工程是为了国家,比如修长城、建皇宫,都是好事。但百姓刚经历战乱,手里没有钱,没有粮食,要是再让他们去做工,他们会饿死的。”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你是个忠臣,以后要继续说真话。”结果,解缙被列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任命为“中书庶吉士”,也就是皇帝的秘书。

解缙当上中书庶吉士后,每天都要给朱元璋上书。他说胡惟庸是“小人”,只会拍马,不能重用;说李善长是“老糊涂”,不该管那么多事;说朱元璋“用刑太繁”,杀了太多人,大臣们都怕他,不敢说话。

有一次,朱元璋让大臣们提意见,解缙写了一篇《大庖西封事》,里面说:“陛下,您杀了太多人,比如胡惟庸案,杀了三万多人,其中很多是无辜的。大臣们每天上朝,都要和家人告别,怕再也回不来。这样下去,谁还敢为您效力?”“陛下,您求治太急,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奏章,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您有没有想过,要是您累坏了,国家怎么办?”

朱元璋看了这篇文章,把解缙叫到跟前,说:“你小子胆子真大,敢骂我!”解缙跪在地上,说:“陛下,我是为了国家好,为了百姓好。要是我不说,没人敢说。”朱元璋笑了,说:“你是个忠臣,以后要继续说真话。”

但解缙的“狂”,让很多大臣讨厌他。胡惟庸听说解缙说他是“小人”,就找他麻烦,说:“你小子敢说我是小人,你有什么本事?”解缙说:“我能写文章,你能吗?”胡惟庸写了一篇文章,解缙看了,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好,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像白开水一样。”胡惟庸听了,灰溜溜地走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建文皇帝”。建文皇帝不信任朱元璋的旧臣,尤其是解缙这样的“狂士”。他把解缙贬到广西桂林,做个“参议”,也就是地方官员的助手。

解缙在广西,每天都很孤独。他住在一间小房子里,窗户破了,透风,晚上睡觉要盖两床被子。他每天都要去桂林的山水间散步,写了很多诗,比如《广西感怀》:“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他说,桂林的山水很美,但他想念京城,想念朱元璋。

后来,建文皇帝又把解缙贬到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交趾的天气很热,解缙每天都要穿薄衣服,身上长了很多痱子。他在交趾,每天都要给建文皇帝写信,说:“我愿意为陛下效力,哪怕做个小官。”但建文皇帝没理他。

解缙在交趾,每天都要读《史记》《汉书》,他说:“就算我在偏远的地方,也要读书,因为读书能让我忘记孤独。”

建文四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进南京,当了皇帝。朱棣听说解缙很有才华,就让人去交趾找他,说:“我想让你起草即位诏书。”

解缙一开始不愿意。他说:“我是建文皇帝的臣子,不能背叛他。”朱棣找到他,说:“你是才子,应该为天下苍生着想。要是我不当皇帝,天下会乱的,百姓会受苦的。”解缙想了想,答应了。

朱棣即位后,封解缙为“翰林学士”,进入内阁,成为朱棣的亲信。他每天都要陪朱棣讨论国家大事,比如立太子、编书、打仗。朱棣说:“解缙,你是我的智囊,没有你,我做不成大事。”

永乐元年,朱棣让解缙主编《永乐大典》。他说:“我想编一部大书,把天下的书都收进去,让后人能看到。”解缙答应了,他召集了两千多个学者,用了五年时间,编了一部一万四千多本书,三亿七千多万字的大书。这部书就是《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解缙每天都很忙。他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到翰林院主持编书,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去。他眼睛熬红了,就用冷水洗一洗;手冻僵了,就搓一搓。他说:“我这是在保存文化,就算死了也值得。”

永乐三年,朱棣想立太子。他心里喜欢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能打仗,而朱高炽身体不好,很胖,连走路都要有人扶。

解缙反对立朱高煦。他说:“朱高炽是长子,应该立为太子,这是祖宗的规矩。而且他仁厚,适合当皇帝。要是立朱高煦,他会杀了朱高炽,像唐太宗一样。”朱棣听了,心里不高兴,但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恨解缙。他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比如:“解缙说陛下老了,应该早点立太子。”“解缙私藏兵器,图谋不轨。”朱棣慢慢相信了,把解缙贬到广东,做个“布政司参议”。

后来,朱高煦又说解缙“在广东结交藩王,想造反”。朱棣生气了,把解缙贬到交趾。解缙在交趾,每天都想念京城,想念朱棣,他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炽,说:“我想念陛下,想念翰林院,想念《永乐大典》。”但朱高炽不敢帮他。

永乐八年,解缙从交趾回京奏事。刚好朱棣去了北方打仗,不在京城。解缙见了朱高炽,说了一些关于交趾的事,比如“交趾的百姓需要粮食,需要衣服”。

朱高煦听说了,赶紧告诉朱棣,说:“解缙私见太子,图谋不轨。”朱棣生气了,把解缙抓进“诏狱”,也就是锦衣卫的监狱。

诏狱里很黑,很潮湿,解缙住在一间小牢房里,里面只有一张破床,一张破桌子。狱卒每天都要审他,问他:“你是不是想造反?”解缙说:“我没有,我只是见了太子,说了一些公事。”狱卒打他,他就喊:“我是忠臣,你们不能打我!”

但解缙没有放弃。他每天都要读书,狱卒不让带书,他就说:“我帮你们写报告,你们让我看书好不好?”狱卒答应了,他就用破纸写报告,换一本书来看。他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把书里的句子抄在破纸上,说:“就算我在监狱里,也要读书,因为读书能让我忘记痛苦。”

狱里的犯人都很佩服他。有个犯人说:“解缙是个书生,但是很勇敢。”另一个犯人说:“他的文章写得好,要是他能出去,一定会成为大作家。”

永乐十三年冬天,北京城的雪下得很大。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拿着诏狱的名单,去见朱棣。朱棣翻着名单,突然问:“解缙还在吗?”纪纲明白朱棣的意思,说:“在,他还在监狱里。”朱棣说:“让他走吧。”

纪纲回去后,让狱卒把解缙灌醉,然后把他埋在雪地里。解缙躺在雪地里,嘴里念叨着:“《永乐大典》还没编完,我不能死。”但雪越下越大,慢慢盖住了他的身体。

第二天早上,雪地上只有一个凸起的小土堆,旁边放着解缙没读完的《资治通鉴》,书页上还留着他的批注:“君子当以天下为己任。”

解缙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