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招蜂引蝶,晚年凄寂终老,罗隆基:我爱过很多人,但没人爱我
发布时间:2025-09-27 20:30 浏览量:1
编辑|避寒
1965年12月7日凌晨,北京迺兹府12号的四合院里,一个孤独的身影永远停止了呼吸。
这个人就是罗隆基,中国近代史上最复杂的政治人物之一。
两段婚姻,多次恋情,最终却无妻无子,孤独离世。他的情感悲剧,恰恰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撕裂。
罗隆基从来不是一个普通人。
1896年出生在江西安福的他,天生就带着某种特质,9岁丧母,在父亲的私塾教育下长大。1913年,17岁的罗隆基以江西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
在清华园里,他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疯子"。为什么?这小子敢把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全文抄写张贴在学校走廊上,公然违抗校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4日那天正好是清华建校八周年纪念日,罗隆基从城里打探消息回来,站在食堂的凳子上大声喊话:"同学们,北京各学校的同学都起来救国了,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第二天,清华学校就加入了全国的学生运动,罗隆基冲在最前面,成了学生领袖。他和另外两个江西同乡被称为"江西三只虎",当时流传一句话:"江西三虎打个滚,北京政府坐不稳"。
1921年他公费留美,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后来又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拿了博士学位。
留学经历彻底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崇尚个人自由,信奉西方民主。
这套价值观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包括对待感情的态度。在他看来,爱情和婚姻都应该遵循个人意愿,不受传统束缚。但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第一次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歧的种子。
1928年,32岁的罗隆基带着新婚妻子张舜琴回到上海,张舜琴是新加坡华侨富商张永福的女儿,在伦敦留学时与罗隆基相识结婚。
两个人的性格天差地别,罗隆基外向热情,喜欢社交;张舜琴内敛安静,不爱应酬。
真正的危机来自1929年。张舜琴怀孕生女,本该是高兴事,结果却成了夫妻关系的转折点。
问题出在育儿方式上。罗隆基希望按中国传统方式,请个保姆照顾孩子。张舜琴坚决反对,她要按西方"科学育婴法"来养孩子。
什么意思?给婴儿洗冷水澡,让孩子赤身接受日光浴,即使在寒冷的初冬也坚持这样做。
结果可想而知,一个多月后,孩子夭折了。
这件事彻底击垮了两人的感情。1931年,张舜琴带着孩子回新加坡,两人正式分居。
就在这个时候,23岁的王右家出现了。
王右家是湖北人,比罗隆基小12岁,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她性格奔放,敢爱敢恨,跟传统女性完全不同,罗隆基一见就被吸引了。
1931年5月,罗隆基给胡适写信:"舜琴已于昨日离沪返新加坡,彼此同意暂分6个月,国家的个人自由没有争到,家庭的自由争来6个月,未始非易事!"
信里的轻松语气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婚姻对他来说更像一种负担。
王右家当时已经订婚,未婚夫是干妈家的儿子。
罗隆基直接鼓励她:"你这么青春美丽,如能给这古老封建的社会来颗炸弹,使得万万千千的人为你的勇敢喝彩、赞美,一定会给这死气沉沉的社会,平添生气。"
王右家信了,她毅然退婚,搬进了罗隆基和张舜琴的婚房,两人高调同居。这在1930年代引起了轩然大波。王右家的父亲愤怒地与女儿断绝关系。
1938年,张舜琴同意离婚,罗隆基和王右家正式结婚,但罗隆基的本性很快暴露了。
他对感情采取"多元论",简单说就是不专一。王右家起初并不在意,她对自己的魅力很自信,觉得罗隆基只是玩玩而已。
直到1943年,王右家才发现自己错了。
杨度的女儿杨云慧跟罗隆基闹翻了,跑来找王右家要回当初写给罗隆基的情书。王右家好奇,随手抽了一封看,结果发现罗隆基准备跟她离婚,娶杨云慧。
这对高傲的王右家来说是致命打击,她当天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1945年,两人正式离婚。
1945年底,重庆。
中国的命运正在这里决定,国共两党举行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民盟代表的罗隆基,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浦熙修。
浦熙修是《新民报》的记者,负责采访政协代表。她第一次见到罗隆基就被震撼了,这个男人才华横溢,口才极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两人的感情发展很快。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中共代表团撤离南京,浦熙修失去了很多朋友,精神苦闷。就在这时,罗隆基走进了她的生活。
浦熙修为了罗隆基,跟丈夫袁子英离了婚。袁子英是个好人,知道妻子跟罗隆基的关系,为了面子一直忍着。
但是,浦熙修和罗隆基始终没能结婚。
第一个阻力来自家庭。浦熙修的妹妹浦安修是彭德怀的夫人,坚决反对姐姐跟"资产阶级政客"结婚,希望她找个共产党员。
第二个阻力来自政治环境。1949年后,罗隆基的政治观点与主流越来越格格不入,浦熙修作为记者,政治嗅觉敏锐,开始意识到跟罗隆基结婚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1952年,42岁的浦熙修决定跟罗隆基分手,她对罗隆基说:"我们还是朋友。"
这句话伤透了罗隆基的心。从1947年到1952年,整整五年,两人相爱却不能结合,对一个57岁的男人来说,这几乎是最后的爱情机会了。
更残酷的打击还在后面。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罗隆基因为提出"成立平反委员会"的建议被打成右派。浦熙修在压力下,公开发表文章《罗隆基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彻底与他划清界限。
文章里甚至披露了两人的床笫之语,罗隆基在跟章伯钧的谈话中痛苦地说:"你们可知道,浦熙修为了自己生,不惜要我死呀!把床笫之语,也当做政治言论,拿到大会上去揭发……"
这种背叛比任何政治打击都更让罗隆基心碎。
1957年之后的罗隆基,就像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
工资从四级降到九级,没有司机,没有轿车,他唯一的职务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依然住在迺兹府12号的四合院里。这座曾经热闹的公馆,现在变得空荡荡的。
罗隆基患有糖尿病,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一个60多岁的姓王的老护士每天早上8点准时来给他打针。除了这个护士,罗隆基身边几乎没有什么人了。
只有赵君迈例外。
赵君迈是全国政协的联络委员,主动要求担任罗隆基的联络员。他跟罗隆基是威斯康辛大学的校友,在反右斗争中没有批判过罗隆基,是罗能够接受的少数老朋友之一。
赵君迈经常去看望罗隆基,陪他聊天解闷,两人还有个共同朋友刘王立明。
刘王立明原名王立明,为了纪念被日本人杀害的丈夫刘湛恩而改姓刘王。她也是留美归国的知识分子,1957年同样被错划为右派。
1965年12月6日晚上,罗隆基在家里设了最后一次宴。来的还是老朋友赵君迈、刘王立明,还有刘王立明的女儿刘炜。
这顿饭吃得很开心,69岁的罗隆基精神不错,跟朋友们聊着天南海北的话题,没人知道这是他的告别宴。
12月7日凌晨,罗隆基突发心脏病去世。
第二天早上8点,王护士像往常一样来到迺兹府12号。她推开罗隆基卧室的门,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一代才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罗隆基死后没有妻子为他料理后事,没有子女为他送终,两段婚姻,多次恋情,最终却是孤独离世。
他们接受了西方的自由理念,却无法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实现;他们追求个人的解放,却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1957年7月1日社论《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 毛泽东亲自起草,首次提及"章罗同盟"概念
中共中央统战部1986年10月24日发布消息 - 在罗隆基90周年诞辰纪念会上,时任统战部部长阎明复热忱肯定其革命贡献,认定其为"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