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诗仙李白,其诗歌确实恢弘浪漫,但其人生却是让人内心沉重的
发布时间:2025-09-26 20:22 浏览量:1
李白这个人在中国的文艺界,那是大名鼎鼎的,“诗仙”就是他,反正只要不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大家都没少背过他的诗歌。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李白是中国文化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甚至就是巅峰大咖,却很少知道李白身上其实更多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社会悲剧性。
李白出生于701年,也就是武则天当皇帝的晚期,武则天本人还有4年就要“千秋功过任人评说”了。关于他的身世,有说他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哈。因为在古代,给自己找个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很高的老祖宗,这事太常见了,就那么一回事,大家别太当真了,太较真了累到的还是自己。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白他们家的成分不高,不管是他出生在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还是在蜀郡绵州昌隆县,从他们家这种迁徙轨迹来看,应该都是憋屈了好几代了。根据种种资料显示,他们家应该是商人出身,有钱,但还真没啥社会地位。
关于隋唐时代,咱们还是要多说一句,虽然从隋朝开始就推行了科举制,但上层社会的大门依然是对社会底层人紧闭着。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唐朝初期的科举制,那是有严格“政审”的,商人家的孩子连参加公务员选调的资格都没有。
这道枷锁限制了李白一辈子!长大之后的李白才会明白,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什么唯才是举,会写诗的文人,国家和社会从来都不缺。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会读书的好孩子,据《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意思是说,这孩子从小就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子。当然这也可能有一点点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但大的意思没毛病。
等到李白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其实就以神童的身份在当地的文化圈出道了。人家可比今天的十八线演员要牛叉哈,有自己的代表作多首,还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什么叫“干谒活动”就是现在的文艺沙龙活动、联谊活动,不带送礼那些,就是增加点曝光度。
而且李白这孩子还文武不偏科,剑术也相当牛,有侠客风范。但是这倒霉孩子就是缺个好家庭背景、缺个好爹。其实这里要说一句,古代的读书人其实素质比今天要全面一些,很多书生都很猛,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闻鸡起舞的刘琨和祖逖、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其实都是书生。古代书生学啥呢?“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实都是文武双修的。不像我们今天的一些年轻人,基本上都忘记伟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谆谆教诲了。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家里不缺钱的李白便隐居在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然后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这个在古代叫做书生的游历,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大学生的社会参观实习。别等到真的步入社会了,除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其余啥都一脸懵逼。
其实我们有时候要反思一下,我们的现代教育是不是功利性太强了一点?
724年,24岁的李白正式开始离家去闯荡社会了。先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没啥好解释的,跟我们当初背上行囊离开故乡去讨生活,是一个意思。
次年,“全国自驾游”的李白终于出蜀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说起来都是诗和远方,但实际上就是那么回事。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长江下游的发达城市嘛)。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是不是很熟悉?跟我们到处找工作的情形相似不相似?理想的工作没找到,但认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算是一种安慰。
727年,大唐朝廷开始颁布扩编通知了,“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跟大厂招工是一个道理。
但是跟现在是一个意思,大厂的编制永远没那么好进,李白没有入围。但是这一年,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他在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立业没搞成,先成家吧。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运气比他好,这一年拿到了进士功名。
但给老许家当上门女婿的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人家是指望你能早日才华变现的,你要是长期搁家里当宅男,那有很多事情就不好说了。728年,李白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估计也就是老朋友见面,一顿大酒一喝,然后互相问几句“兄弟,你怎么样”,然后玩点文字游戏,大家开心一下就各奔前程了。
729年开始,40岁的李隆基便开始往“恒大歌舞团”的方向努力了。这对某些文艺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哈,谁能让领导开心谁就有机会捞到编制呗。
但是,大唐官场就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小圈子,虽然说是说科举制那一套,唯才是举,但实际上只要没有什么重量级的引荐人,像李白这种青年才俊根本就入圈不了。这么多年,李白一直在走谁的门路呢?老乡裴长史。结果李白这个倒霉蛋又碰到职场小人了,有人举报他搞裙带关系,裴长史为了撇清关系,不怎么搭理他了。
被逼得没办法了,李白只好到长安去讨生活了。这傻孩子,早该去长安了嘛!首都的权贵不多一些吗?你有钱、有才,只要遇到贵人,不容易崛起一点吗?西汉汉文帝时期的邓通不就是直接带着钱袋子去长安混未来的吗?
李白去了长安之后,一开始运气还不错,谒宰相张说(大唐名相),并结识其子张垍。但是他的好运气也到此为止了,虽然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但是到处去找门路,却没有一个权贵愿意接纳他、帮衬他。
常年找不到工作的李白,开始有点苦闷了,经常混迹于长安街头的酒吧,与各种市井之徒交朋友。有点买醉的感觉了哈!然后,又觉得这么自甘堕落下去不是个事,再次出去散散心。从陕西到河南,这一路游山玩水看似潇洒,实则苦闷,他在嵩山遇到故友元丹丘,都想搁那不走了。外面的世界太复杂,我们兄弟躲山里喝酒讲故事的生活也不错!但是元丹丘怎么可能让他陪着自己在山里坐吃等死呢?于是各种勉励他。李白便在洛阳的小旅馆住下了。
李白在洛阳待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元演、崔成甫几个好朋友,其余一事无成。后面准备南下回家,又在南阳结识崔宗之。最终,在这年年底回到了安陆的家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得亏是李白的夫人贤良淑德,要换我们今天的母老虎,你个没用的东西,在外面飘了几年,一事无成还好意思回来?
李白在家躺平了大约两年时间,估计这家伙也开始研究朝廷政策和皇帝喜好了,于734年正月为唐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不解释了哈,都是拍马屁讨领导开心的东西。但好像没啥效果,估计李隆基都没看到他的东西!
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唉!我们的李白同学,硬生生地被现实逼成这个熊样了。
这次拍马屁应该是有点效果。因为李白随即就去了长安,并结识了卫尉(禁军领导)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咱说话比较直接,大家别骂我哈,李白其实跟我们一样,也是舔狗一枚。
但是文化圈没这么好混,李白虽然结识了“诗鬼”贺知章了,但贺知章除了对他进行了学术肯定外,依然没啥其他表示。李白的“谪仙人”称号就是贺知章送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在外面讨生活,有人跟我们说,你挺有才的,这样的话大家听听就完事了哈。欣赏你的人不一定能帮你,也不一定会帮你。
又过了三四年,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才把关于李白的“证明材料”交到李隆基那里,说这小伙真不错,那文采比后世的董某某绝对不差。李隆基一看,确实不错,于是便把李白喊过去面试了一下,然后就让李白在翰林院当个协议工(翰林院供奉),职责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记住哈,才子李白是在42岁的时候才找到一份协议工的工作的哈。这份工作还是专门给领导写段子讨领导开心的没有保障的非正式工作哈!
后面的事情,大家从戏文中也基本了解了。就是李白觉得这个舞台太小了,纯纯埋汰人,所以很郁闷,经常喝酒买欢,同事关系也没搞好。最后居然狂到没边,让高力士给他拖鞋(有些临时场面活要李白去应付,李白耍性格了)还有什么“天子呼来不上船”之类的……反正就是这份工作让李白感觉味同嚼蜡,干不干无所谓了。最后不出意外,李白被开除了。
没有正式工作之后,李白也彻底放开了,干不了体制内的活,咱就安心当个文化主播呗。这个时候已经在文化圈有一定咖位的李白,带着自己的小迷弟高适、杜甫等人到处当流浪大师。留下《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等千古绝唱。
这里需要着重介绍的是李白和杜甫这对最伟大的唐代诗人之间故事。那纯纯就是失意文人之间的吐槽大会,人间不值得,咱们怎么嗨皮怎么来就行。李白带着杜甫嗨了一阵子,又拉入了高适这个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一个赛道,优渥条件不愿意去边塞部队搞文艺工作,所以很多人去了之后,如果出名了,也是一条晋升之路),差点就没带着这俩去修仙。
李白成为大唐最著名的流浪大师之后,每天全国旅游、以文会友,其实小日子也过得相当滋润,跟杜甫也有几次分分合合。总之,很多民间文人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能够理解的。
李白当流浪大师时间不短,有十几年。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这货都跑到成都养老去了,已经50多岁的李白也带着老婆在庐山隐居了。《望庐山瀑布》大概率就是李白这一期间被闲得没事干的李白给望出来的。
但是,不管大家信不信,李白这个人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潇洒浪漫,他的心中是有执念的。他这一辈子是过不了“学而优则仕”这道坎的,等到天下大乱之后,李隆基那几个儿子都对皇位有想法之后,李白再次投身永王李璘的军营,最后因为李璘兵败而锒铛入狱。
说句实在话,也得亏是李白参与的是特殊时期的夺权之争,胜利者李亨不愿意把事态扩大化,不然李白就把自己给彻底搭进去了。李白在浔阳入狱后,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救国忠臣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最终还是没有过朝廷的政审关,被永王李璘的事件连带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759年,本来在流放途中的李白因为战事激烈又遇上关中大旱,朝廷要大赦来收买人心,被顺势赦免了。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之后的两年,李白一直也就是往返于长江风光带,靠朋友接济过日子。最后是因为混不下去了,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但还是命不好,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后去世。享年62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但是不管是是哪一种死法,李白最终死于贫困潦倒,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老百姓对于这位诗才蓬勃的大文豪,其实内心还是充满同情的,所以在民间,很多人都说李白是喝高了,觉得人间不值得,要去捞江中那纯美的明月而淹死了。这是老百姓对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才子最浪漫的幻想!
我们现在很多人读李白的那些诗歌,艾玛哟,太浪漫了、太奔放了、太潇洒了……这其实没问题。但是大家可曾想到,李白的一生其实是如此的沉重和凄苦?记得我曾经说过,中国文人之中以豁达著称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苏轼,一个是李白,但苏轼是真豁达,而李白是假豁达。但也不能因此说苏轼的境界就比李白高,而是因为苏轼他该体会过的生活都体会了,他的内心是没有遗憾的。而李白因为一辈子没入仕,他是有心结的。
有时候,咱们也可以遐想一下,我们读书真的就会有保障吗?我们有才就真的会受重用吗?其实这些必然逻辑都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努力学习会让自己上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仅此而已。
再讨论一点,如果李隆基就真把李白安排成为了一方要员了,李白能干出很好的成绩来吗?个人认为也不一定。悲春伤秋和经世济民其实是两码事,比如我们现在有些文化人很会无病呻吟,但真要让他去管理一个企业、治理一个地方,说不定还真是一场灾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的时候,读读李白的诗歌,很治愈!但如果真的要把李白的人生经历来激励自己,个人觉得是有待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