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陆幸生序施立群《缨草小集》:才女缨子的百草园

发布时间:2025-09-26 15:57  浏览量:1

——施立群《缨草小集》序言

▓ 陆幸生



认识缨子是在新浪博客。年轻俊俏的军装照不失淑女娴雅风范,这是军人素养潜藏着的大家闺秀气质。气质是潜在的,不是指出身的高贵和本人身份的优越。是某种家庭良好教养的熏陶和本人后天修炼的结果,品性和品格不是刻意的拙劣模仿和矫情虚饰可以伪装出来的。借用两句诗来形容为“难得本色任天然”“是真名士自风流”。

天然也即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风流也即风行时尚的随性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才子佳人为人处世上略脱形迹的率性表达。这与东施效颦式的模仿和矫揉造作般做作有本质区别的。

自然即是美女与才女从内在美到外在美的综合体现。是天性禀赋的灵气和后天修炼的才气在一个人言行举止和为文为人上的无意识流露。如此,不刻意张扬,不盛气凌人保持含蓄的温婉并且不失关心国是民瘼的社会良知,是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女。

这些美好的品性可以在缨子的文章中品鉴出来。小处着眼,大处入笔在精彩的细节勾勒中描摹社会,是凡廉朴家风、双亲慈爱、姐弟情深、战友谊长以及父母革命历史的回顾追循、街坊邻居凡人小事的精彩描摹、言行举止的刻画,生动语言的个性化运用、精彩议论的随性点评,巧妙组合成一幅从过去到当代的历史风情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可令人欣赏到日升月沉、战火烽烟、大潮起落、兰苑花开等等社会百相、世俗风情。其中既有大江东去金戈铁马似的铁板高歌,也有诸多触景生情春花秋月般的低斟浅唱,作者优雅的人生状态、深邃的思想和爱憎分明的价值评判在细腻的写作风格和优美的文字表述中展示。所谓“兼钟夹鼓”的妙然就在这般豪放和婉约兼具的文字中流淌。

至于那张年轻女军人头像下明显标出的网名“胡萝卜缨子也”,却令人感到有些奇怪,我一直不得其解,为何起此怪怪的网名。她自己对这个网名有这样的解释:俺这个胡萝卜缨子在人工设置的夹缝里生长,命运也因他人的不待见而被改写。俺深刻领会到,一个人能否出息、出众,其中有太多太多的偶然性了。遇到个赏识你的上司和遇到一个讨厌、仇视、总和你过不去并且心里还变态的上司结果太不一样了,俺之所以能够无所畏惧地顽强倔强地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多亏了俺不随意任人摆布。

这就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荷品格,是胡萝卜缨子理想精神的追求。依石隙微土而存,抗烈日严寒而活,所谓士人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品格在小女子身上也是有所体现的。这既是家风传承,又是人格的自我塑造。人的境遇起落升沉、环境变迁,往往很难改变自己特立独行、流而不迁的品性。至于“胡萝卜缨子”的意象如何在脑海中萌发甚至扎根,那就是童年所遭遇的另一些往事了。


阅读缨子长长三十五万字的文稿《缨草小集》,犹如清冽的泉水,回味犹甘。像是在欣赏一位玲珑女性用文字精心描绘的人生画卷。纸上呈现的这条人生之路,跌宕起落,峰回路转,移步换景,一路风光一直从童年逶迤至晚年,其中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对人民军队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潺潺小溪,清澈见底,泥沙可见,游鱼可数,水草飘逸,浪花飞溅,一切都是真诚心迹的可贵坦露。白描似的人物、娓娓叙述的事件,没有多少华丽的铺陈,却不失幽默、智巧和风趣,处处灵动出真实的性情和盎然的趣味,使人忍俊不禁地读下去,一些精彩的段落,甚至发出会心的微笑。

在笔者看来,作者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依然保持着未被世俗所污染的童心,有着些许少女的天真。这些童趣在她的父母身上也反复被作者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如父亲被家中子女趣称为“老顽童”。缨子对其母亲的描写用在作者的身上也是非常合适的:“虽说人的模样在长大、变老继而老上加老,可老妈的内心似乎永远是个孩子。她不服老,八十五岁时她还说:‘等我老了以后不能唠唠叨叨’。老妈率性、求变、爱幻想,她读惊险刺激的侦探小说,讲起从古到今的历史头头是道。在我的眼里,老妈是朵永远鲜活的花。”

诚如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所言:“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唯有真实的坦率言说才是可信的。只有真诚的价值评判才是充满善念的良知,这才构成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真实的世态写真、善良的价值追求,美好的形式表达,达到“真、善、美”集中统一的文章是好文章。

为文随性随意看似信马由缰,其实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苦心经营是可以看出蛛丝马迹的。所谓儒家的人生大境界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平时知识日积月累后和人格品性的自我修炼相结合在文章中的自然流露。

纵览小溪的源头和前方均是一片丰茂美丽广袤的草原,源头当然是歌中所咏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军人父母亲的广阔情怀如同河流滋润的大草原,前方却是爬满绿色藤蔓和生长着星星点点凌霄花、牵牛花等等的小栅栏,那里就是缨子精心培育的属于自我的百草园。

百草园里珍藏的那片胡萝卜缨子却实在是别有来头。很能使得许多有相同经历同龄人怦然心动,回到那个令人留下许多美好镜头的童年时期,成年以后我们更知道除了表面的美好之外还潜藏着许多当年并不知晓的冷酷。

那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大饥荒年代,在被刻意隐瞒的历史缝隙间窥测到一些蛛丝马迹,使我们能够在一片莺歌燕舞中感同身受般品尝着苦涩和酸楚。当然作为大院走出的子女,我们没有普通老百姓尤其农村的父老乡亲们的感触来得深刻和悲凉。相比较我们无柴米之虑,无衣食之忧,无忧无虑的童年除感受着父母的关爱外,不时享受着一两颗大白兔奶油糖甜甜嘴幸福,经常借以疗饥的是胡萝卜和山芋干,乃至于我在以后的岁月中见到胡萝卜和山芋干就感到反胃,实在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毛病。

而缨子却对于这个时代留下特殊饮食赋予了更多的诗意想象。她认为胡萝卜营养丰富,尤其带有缨子的胡萝卜是她所钟爱的小白兔所喜爱的美食,因而赋予胡萝卜缨子许多美好的遐想,乃至一路铺陈下来从陈年往事中栽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芳草地。

从这方园地中我们能够品味到同龄人相近似的苦乐年华。温馨的家庭氛围,有趣的幼儿园生活,平静的小学年代,动乱年头的失学入伍等等。我们都有着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翻看她的文集,可以见到一些我们所共同熟悉的同学和朋友的身影。尤其那位从军区幼儿园起就穿着黑色皮鞋到处踢人的军界高级长官的蛮横小女儿,待到了小学曾经和我同班,也许是稍微懂事了些,人也变得文静起来。当然在那个特殊的年头其父当年叱咤风云横行军界政界,其母附骥其后,由政界轻易转入军界后开始飞黄腾达颐指气使起来,人也显出轻薄刁蛮乖戾,因此也曾有不少政治趣闻丑闻流传民间,口碑相当恶劣。

他们的倒行逆施也曾经为无数个军内外他们的倒行逆施也曾经为无数个军内外家庭带来灾难和悲剧。当然和那些不幸打入另册的家庭比,我们这些带有些许革命色彩的军人或者干部家庭要好得多,但也有着被下放到边鄙海岛或者贫困农村的经历,而不幸被戴上帽子遭受审查迫害的一段历史。家父和缨子的母亲的经历是共同的。

后来,我们共同进入部队,部队的生活曾经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脑海中的那些往事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我们笨拙的实弹投掷都忘记了拉弦,差点酿成命案,她被马秘书救下;我被当时所在的“工兵红一连”丁副连长掩护,那时的部队官兵平等,确实像是一个同甘共苦的大家庭。当然那些政治形式主义笑话曾经给少男少女的我们在青少年时代留下特别深刻的烙印。缨子所描绘所在野战医院的“针刺疗法”所谓新生事物形同儿戏,使病员痛苦万般,几乎从手术台下跳将起来,很是惊心动魄。我却在八一医院被当成试验品,推上手术台实施针刺麻醉,当时的感觉的切腹之痛,形同杀猪,好在我忍着剧痛,高唱《大路歌》以“嗨哟、嗨哟”的号子声替代了“哎哟、哎哟”哀嚎声,终于以冷汗浸透手术服的顽强意志,赢得了医护人员的赞扬。

这些都是人生里程中的一段佳话。这也是我们身体在艰苦磨练中走向成熟的时代,更是思想上的青春蒙昧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走向成熟的时期,因而弥足珍贵,特别使人留念。我们谈不上有什么学历,最初的知识来自于艰难困苦中的自学和苦读,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实践中的深刻教训所积累的阅历,而赋予我们很难人云亦云绝不崇尚权威,而遵从科学崇尚真理特立独行的禀性。就这些共同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我和缨子堪称知音,阅读她的文集,共同语言甚多。



缨子的父母均是抗战初期投身军旅的新四军老战士。父亲出生于浙江平阳县的耕读之家,当年改名换姓毅然抛弃学业和家产的继承,走上挽救民族沦亡的抗日道路。抗战胜利后,又为推翻三座大山出生入死。可以说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投身革命“壮士一去不复返”。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踏上那片烈士鲜血洒满的土地,是缨子替代自己年老体衰的父亲还乡省亲,祭扫祖宗墓地。才在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水头镇和远离城镇的龙涵村寻觅到了父亲家族的蛛丝马迹,而在优美的山水和广袤的农田捡回的却只是整个温氏家族的吉羽片光。

原来缨子不姓“施”而姓“温”,只是在家乡亲友的指点下,原来水头镇中心街区悬挂的“温同盛”牌匾,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唯有龙涵村风水绝佳之处留下了那片庞大的温氏家族墓地还展示着这个百年望族过去的辉煌。

缨子这样解释着父母亲参加革命后的改名换姓:我的祖坟静立此山中,无论岁月的河流怎样无情地流淌,它始终收藏着我祖先以及他们的故事。那些远久了的,或许是动人心弦的故事,等待我去探寻。我父母那一辈人,投身革命后差不多要更名换姓,一来是安全的需要,二来以示与旧身份彻底决裂。有的人还给自己起了好些个名字呢,分别用在不同场合。

缨子的母亲出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发轫时期的大上海,当年拥有庞大造船产业的郁家曾经是上海船王。她的外祖父担任过民国首都土地局测量部主任。用缨子语言描述:我阿爹(上海话外公)受到过很正规的高等教育(妈妈说不清楚他就读在哪所大学),之后被分配到南京国民政府土地局任测量部主任。很肥很肥的差事。妈妈说,那个辰光几乎天天都有人来贿赂他,约请、送礼。可是他绝不为之所动,还阻止部下收受。他的部下烦透了他,背地里称他是“死人的额骨头”,推都推不动,白占了噶好的位置。据说南京和“中山”有关的道路都有他组织参与规划测量的。阿爹曾经不无得意地告诉家人,南京有几条大马路方向都不是很正,其因是原来的老路上有几户穷苦人家,若因扩路而拆迁,生活便难以维系了,一位孤寡老太尤其可怜。阿爹于心不忍,就设法避开这些住家,宁愿让路偏了些。我由衷欣赏他的恻隐之心。但我晓得他的举动后来一定引发了上司的责难以及同事部下的非议的,我知道任何时候任何年代,想做个好人都十分不容易。 后来家道中落,这个庞大的家族走出了几位革命者,哥哥改姓了“于”,妹妹改姓了“黎”,而他们却是一母所生的“郁”姓亲兄妹。

中国农村的耕读之家也即是家道小康的中国农村的耕读之家也即是家道小康的殷实人家,可以视为乡绅一类的农村知识分子阶层,这一阶层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稳定农村局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历朝历代政府根据乡规民约对中国散乱农村进行管理的重要力量,在主持诉讼、开展教育,协助征税,平息贫富矛盾,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乡绅捐钱捐物成为根据地依靠的政治力量,被称为开明士绅,可以说作用大部分是正面的。到了土地改革时期这些正面的作用才统统消失于无形。至于民族资产阶级更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现代产业的崛起都是做出过积极贡献的,是践行实业救国的基础。但是如同农村乡绅消失的同时,工商业改造也完全改变了中国基础工业的私营成份,直到改革开放才以民营产业的身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浙东沿海的平阳向称人杰地灵名家辈出,且文风鼎盛素有文雅之邦之称。平阳风光秀丽山水环绕,还是大革命时期是闽浙老革命根据地,被誉为“浙江延安”。因为抗战烽火的陡起,缨子的父亲,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先是作为上海地下党从事情报工作,后是为创建新四军苏南、苏中、苏北根据地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先后作为“江抗”在阳澄湖地区,京剧《沙家浜》故事就曾经发生在她父亲战斗过的地区,后随谭震林部新四军六师北撤苏北“江高宝”地区,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追随十兵团进军福建,解放厦门。面对他参加攻打金门未果、一去不复返的战友同侪,他黯然神伤。

缨子引用晚唐诗人的一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来描述金门战役的残酷无情,并对于牺牲和被俘的军人家属给予了充满人道的同情和关爱。

缨子的父亲差一步就牺牲在那场注定有去无回的金门战役中。即使侥幸脱险归来,等待的必然是全家悲剧性的命运。就不会有后来缨子和缨子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母亲的离家出走投身抗战军旅,与缨子大舅的影响力有关。她的大舅著名学者于光远,1935年清华大学“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加者,后来去了延安,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青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管理工作,是中国著名的理论家,思想家,在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方面著作宏丰。曾经担任国家科委和中国社科院的领导,是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之一。

2013年9月26日,九十七岁老舅去世,缨子父母委托前去北京参加葬礼。这位大名鼎鼎老舅的评价左右两边毁誉参半,争论不休。做为亲外甥女,缨子对自己的老舅有客观公允的评价: 聪明和多思始终是与争议相伴相随的,为此,他一生招致重重磨难,常不被头头脑脑们待见,也常苦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他优点很多,缺点也很不少。但他毕竟是位有思想有见地、敢说敢写、不虚伪不做作的磊落人,就冲这点,我欣赏和佩服他,常效之却终不及。时光无可挽回地远走,老舅终于随风飘去了一个他陌生的地方。 老舅是位真正的思想者。只要有清醒的意识,他绝不会放弃思想.思想者较之不思想者,辛苦很多,争议很多,自然也失了不思想者生活中的那份平静,但谁又能说思想者活得不如人呢?思想者的快乐,存在于思想着之中。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的人,一定是名思想者,他们绝不会满足于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的日子,他们要不断努力向着心中的光明和美好而去,哪怕头破血流,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在即将百年的生命旅途上,自认为正确的,他始终坚持着,不卑躬屈膝,不阿谀谄媚;自己意识到的错误,毫不避讳地勇敢承认,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也不曾刻意去加以遮掩。他思过了、想过了、说过了、写过了。所有的是非功过,留予后人去评说吧,且不必在意了。 我以为,一个人能像他这般爽快地活一回,足矣。

1941年母亲投身于抗日救国大潮,参加了新四军,曾任新四军十八旅大众剧社的指导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头除了进行战时文艺宣传演出之外,作为妻子和母亲在颠沛流离转战南北中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还生育了缨子的大姐和二姐。在缨子的文集中我们可以读到其父母在战争年代的许多生动感人故事。

进入和平环境,在两位老人退休之后,缨子的笔触又轻松地荡入和谐大家庭那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的轻松氛围。爸爸对于党史军史的偏爱又使得她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回眸过去岁月在父辈讲述的故事中拣取一片前辈创业艰难的豪情;在妈妈对于当年新四军文艺宣传队战友往事的追忆中始终牢记那些为新中国创立而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理想、追求和未竟的事业。父亲对于历史的偏好记录了一代人创业的历史,她要做到就是根据父母的讲述,忠实记录下那段历史传承给后人;爸爸的另一爱好就是在离休后能够有精力,效仿前贤徐霞客,在游览祖国山水之间寻觅自然风光的绮丽和人文历史的悠久,尤其是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晚年重新做一番壮游。由于年龄的限制已经九十九岁高龄的老父亲和九十五高龄的老母亲,尽管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实际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只有自称“小老太太”的缨子,根据父母的讲述去寻觅父母亲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丈量那里的土地,捡取那些失落在乡村野外高山林莽中的战斗业绩,记录下那些用鲜血书写的恢弘篇章。她的足迹出入阳澄湖畔的芦苇荡,攀登四明山根据地深山,深入平阳的红色山水,寻觅父辈艰苦奋斗的踪迹。她曾经在苏北、苏南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留下自己的身影。

她的《缨草小集》中汇集了相当的篇幅的红色游记,题材涉及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记录的几乎都是父亲、母亲曾经战斗过地方的山山水水以及和当地父老乡亲们亲切交流互动的一些场景。

当她郑重其事地向妈妈提出想要涉足福建金门岛去寻觅当年29军遗留在小岛的战斗遗迹,以及抛尸海岛的烈士忠骨时,妈妈不无悲愤地告诫她:“那块土里到处是我们牺牲的战友,有的战友就是被直立着活埋的。不能踩在他们头上。绝不能喝金门高粱酒,酒里都是我们战友的血......”

缨子提出的沉痛诘问却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即使我们淡忘了这些,老一辈也绝不愿意忘记。 六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参加金门战役的四千余名牺牲者的骸骨仍被弃于海对岸。尽管民间时有呼声,但迄今为止并无人问津。虽道是“青山处处埋忠骨”,可无论从亲情从道义上来说,都应该刻不容缓地接他们魂归故里。有消息说,在山东,有民间自发地为二十八军二四四团的牺牲者修了衣冠冢,除此之外,再难寻祭奠金门殇魂之处了。老兵们常说,不怕牺牲,怕的是不被承认。”



缨子的才艺是多方面的,她能够以娴熟的钟体小楷抄录古人的诗文。在中国传统戏曲昆曲的演唱方面也作出多方面的探索,唱念做打从唱腔到身段均得到过江苏昆剧院名师的专业指导。

昆曲堪称我国戏曲的奇葩,从元代杂剧中脱颖而出后,得到明清传奇人文素养的熏陶,形成南派戏曲的高峰,至今已经走过六百多年的历史。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明清大变革时期打破了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更多的社会内容,那些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也曾经融入雄浑悲壮的强音。如《牡丹亭》《十五贯》《清忠谱》《桃花扇》等都蕴含着士大夫阶层内心深处对社会美好人生的渴望,对爱情的自由抒发和民生艰难的感叹。

儒家士人和新崛起的商人组成中国早期的市民社会,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突破单纯的惆怅和缠绵而融入大变革时代慷慨悲壮的强音。

缨子的文集中汇聚着众多我国历史上昆曲名篇展示的内容和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以及自己学习昆曲表演艺术的体会,无不显示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

文集中大部分的散文短小隽永,题材广文集中大部分的散文短小隽永,题材广泛,富于生活的情趣和幽默感。作者将看似平淡的生活提炼出浓郁而不失深刻的主题,寄托于社会良知之上的价值追求,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深沉思考,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赋予生动、优美、娴雅、智慧的语言表达,使得文章生活化、通俗化,这些都与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独到观察和驾驭语言的丰富表达能力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语言的艺术,缨子由于家族的影响能够在如话家常般的娓娓叙述中在普通话、南京话、扬州话和吴语方言之间自由穿越,娴熟地对接转换,无疑对于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化塑造和个性化创造给予有力的助推。使她的文章语言通俗、表达流畅,不能不说是天性的聪颖使然。

江南女子,如烟似水,水乡泽国流淌的是浓浓的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先秦哲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事物发展本源的哲理探索,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时期,其中蕴含着最早的人文理念和对世界的认识。如孔子所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实际是先哲们早期对山水精神的理性认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皈依,渗透着中国早期先秦哲学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如老子《道德经》中对水之精神的描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则是将水之秉性赋予演绎为人之处世智慧,得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结论。其中蕴涵着对人类“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美好品质的赞美和首肯。荀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则是对人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探索学习精神的形象概括。

缨子身上有诸多女性柔情似水的美好和水滴石穿的坚韧,执着于对自己认为美好的理想追求。看上去柔弱纤丽的胡萝卜缨子,以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用心中的灵泉所浇灌出的那一片葳甦茂盛的百草园是值得留存和观赏的。不揣浅陋,是以为序。

2017年3月5日于南京麒麟银河湾

本文作者陆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