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冀版图书游河北丨在这座三千年未改名的古城,遇见华夏文化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25 17:46 浏览量:1
在河北省南端,
有一座三千年来从未改名的城市
——邯郸。
从“胡服骑射”的革新,
到上千条成语典故的文化积淀,
再到娲皇宫、磁州窑、
永年城的历史遗存,
每一处都诉说着这座古城的
厚重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邯郸,
探寻它深藏千年的文化密码。
涉县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独异志》等典籍记载,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使人类和万物得以生息和繁衍,从而赢得人们对她的崇敬与怀念。
河北教育出版社《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成语典故篇》一书介绍,娲皇宫位于涉县西北凤凰山上,这里群山叠翠、流水环绕、风景秀丽。北齐文宣帝高洋选中这里修建了离宫,成为他往返邺城至晋阳途中歇息的场所。
娲皇宫设在山势险峻的山腰上,宽广的平台上建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十二座建筑。
娲皇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坐东朝西,背靠断壁,高达23米,为四层楼阁,一层为拜殿,其他分别为“清虚阁”“造化阁”与“补天阁”,歇山式琉璃瓦顶,依山就势,结构奇巧。
背靠山崖处有八根铁索,凿崖而系,将楼阁缚在绝壁峭崖之上。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使楼体前倾,故有“吊庙”之美称,构思奇巧,堪称中国建筑之一绝。登上娲皇阁,极目远眺,太行如涛,漳水如带,美景尽收眼底。
从2003年起,每年9月在女娲广场举行公祭女娲大典活动。2006年6月,“女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娲皇宫成为全国知名的华夏始祖朝拜的圣地。
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叫磁山(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的土台地上,我们的祖先烧制出了素面夹砂陶,并开始了人类文明的繁衍。
在36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磁县一带的陶工在烧造白陶和硬质陶的基础上就烧出了原始瓷器,完成了人类由陶到瓷的智慧探索。
磁州窑遗址发掘的古瓷枕
1500年前,北方青瓷(磁州窑的前身)在漳河流域诞生了。宋代以后,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特色的装饰风格开始在北中原的漳河、滏阳河两河流域的窑场形成和向外蔓延。如今邯郸市磁县和峰峰矿区彭城镇就是古代磁州窑的中心地带,从隋开皇二年(582年)置磁州到1913年废州改县,这里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的磁州窑
从河北美术出版社《图说河北——年代绘》一书中,我们能了解到,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磁州窑瓷器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用瓷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磁州窑瓷器最突出的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完美,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磁州窑的影响所及,包括长江、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四川,甚至从东北传到朝鲜和日本,古陶瓷界习惯把具有磁州窑风格的产品称为“磁州窑系”。
河北教育出版社《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篇》一书中介绍,磁州窑的传统生产原料由本地生产,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黏土、水冶长石等,窑工对瓷土的应用有一套千变万化的使用技艺,窑变产品五彩缤纷。
古代磁州窑瓷器传统制坯方法包括盘条、拉坯、印坯、雕塑等,窑工们还因地制宜创造了一套陶瓷加工技艺。磁州窑陶瓷追求洁白,但磁州当地缺乏优质高岭土,用作坯料的主要是大青土、缸土、三节土等。由于原料中含铁、钛较多,在氧化燃烧后呈灰白或灰黄色。
为了使陶瓷呈洁白颜色,远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烧制就开始出现了白色化妆技法,北朝烧制的青瓷也都采用过白色化妆技法,用这种化妆技法生产化妆白瓷,并在化妆白瓷上再施以各种纹理装饰,则是宋代磁州窑陶工的伟大发明创造。
这种化妆瓷生产遍布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随之磁州窑产生了白釉刻划花、黑釉刻划花、剔花、白釉黑花、红绿彩、珍珠地刻花等数十种装饰技法,产生出一大批艺术价值很高的精品。
2006年,磁州窑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穿越千年,磁州窑由一个民间窑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得以壮大,并从磁州(今磁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广府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20千米处,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战国时期是赵国毛遂封地,历史上曾为曲梁县、广平郡、武安郡、广年县、永年县、洺州、广平路、广平府治所。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地名文化探源》一书内介绍,明清两朝这里为直隶省广平府,故名“广平府古城”,民间简称“广府古城”。
河北美术出版社《图说河北——山河行》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这座独特的北方水城、中原古地。
步入永年广府,你会嗅到一种文化的芳香,这是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递给我们的强烈信息。它特色独具的自然环境,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厚重深沉的人文底蕴,会让你经历一次文化的洗礼和心灵的熏陶。有人说,走进广府,你就走进了一种文化,你就走进了一种境界。
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的窦建德在此建立大夏国,奖励农桑,拥兵坐镇,并对此城进行了修整,使它具备了城池的规模。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13年,将土城砌为砖城。城高12米、宽8米,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别具一格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关防深锁,固若金汤。明代为广平署衙所在,为京师八府之一;清代为直隶省广平府,拱京师南大门。
历史上的广府向来不乏名流志士,唐代诗人李白、晚唐四才子之一司空曙、元代名相王磐、清代画家郑板桥等,都曾在此流连,并留下传世名篇。城内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个小拐弯。老街纵横,商贸云集,昔日繁华可见一斑。
在广府城纵横的街道里,有一条巷子,尽头的门楣上飘着不大不小的两个字“杏林”。这就是当年享誉晋冀豫的直隶广平府太和堂药店,也是诞生杨氏、武氏太极拳的摇篮。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俱为永年广府古城人。杨露禅自幼酷爱武术,后经广府太和堂药店掌柜陈德瑚推荐,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习“绵拳”,历时18余载得其太极精髓,并且在“绵拳”的基础上进行揣摩探索,创立了一百零八式的杨氏太极拳;武禹襄自幼习武,于1852年拜河南赵堡镇的陈清平为师学习拳术,回到永年后,武禹襄在原来拳技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架势,既不同于陈氏的老架、新架,也不同于杨氏的大架、小架,学而后化,自成一家。
目前,广府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太极之乡”,一年一度的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吸引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太极拳正以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从而使广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永年广府城水相依,鱼虾丰富,孕育了因河而生的独特美食“广府酥鱼”。在这小小的酥鱼身上,蕴藏着广府人生活的智慧。
相传自魏晋时期开始,酥鱼便已在当地广为流传。古人云:“鱼之味,乃百味之味。食之鱼,百味无味。”随着滏阳河的开通,渔业也兴盛起来,古镇人把捕到的大鱼卖掉,换回生活所需。那些长不大的小鱼,广府人叫“黄瓜条”,这种鱼身体细长,成鱼不到十厘米,但浑身是刺,难以下咽。广府人不愿轻易浪费,他们把小鱼洗净焙干,用油略炸,再码放到砂锅里,用文火炖上几个小时,加工成入口即化的酥鱼。久而久之,广府酥鱼成为古镇的特色小吃。
广府酥鱼鱼形完整、骨酥刺烂、鱼肉鲜香、厚重绵密,浓郁的糖醋味更是让人食欲大振,深受人们喜爱。传统酥鱼煮制选用久负盛名的磁州窑砂锅,拙朴的砂锅具有传热均匀、散热慢的作用,能均衡、持久地将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
花山文艺出版社《味道京津冀——传承》一书中写道,做酥鱼急不得,要熬得住火候和时间,每一步都要耐得住性子。锅底放入辅料,铺上竹片,防止煳锅。鱼头一致朝外,呈放射状,层叠码放。这样做出的酥鱼美观而不易破损,且容易酥烂。放入白糖、醋等调料,去腥、提鲜、增酥;将重物压于锅上,保证酥鱼均匀受热。先大火“料窨”,后文火慢炖。使食物和汤汁一直处于微微沸腾的状态,肉和汤汁互相渗透,缓慢交融出极致鲜香的味觉享受。
酥鱼的制作简单质朴,至味的秘诀在于精心地“熬”煮。一锅上好的酥鱼,在熬煮中不能搅拌也不能翻面,只能不断加入温水,让汤汁时刻覆盖酥鱼表面。火劲大小以锅内鱼汤微滚而不沸腾为佳,细火慢炖六七个小时,需要一直盯对。熬的不单是鱼,更是人的耐心。大道至简,功到自成,美味的酥鱼靠的是自然的馈赠和耐心的守候。
娲皇宫的奇绝建筑,
磁州窑的匠心技艺,
永年城的历史积淀和特色美食,
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京津冀科幻文学基地共建签约仪式在天津举行,为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采匠心筑书魂,光影故事绘华章⑩丨在艺术与历史的经纬间穿行
统筹 | 集团综合办公室(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