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好了歌》是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意义吗?

发布时间:2025-09-25 10:04  浏览量:1

资讯来自 原创 潇潇雨声 潇潇雨声话红楼 山东

欢迎来到潇潇雨声话红楼的空间,我会用心分享每一篇。

潇潇雨声,80后中文硕士,高校教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热爱文字写作,红迷一枚,这学期开设了红楼梦的选修课,与大家一起畅谈红楼世界,品味红楼无限韵味。

01

《好了歌》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哲学问题。课堂上浅浅地讲了一部分,仍然意犹未尽,用文字再来探索一番。

课堂上我先让一个同学读了一遍《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首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首先告诉我们的是在儒家文化倡导下,世人对功名、富贵、娇妻、儿孙的追求。在儒家文化中,世人讲究积极入世,追求功名利禄,光耀明媚,追求家庭美满和谐、子孙兴旺。

还告诉我们,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世人虽然羡慕神仙的逍遥自在,但是却放不下对功名、富贵、娇妻、儿孙的追求。

从《好了歌》中我们还看到了世人的贪心与欲望的无度。

不仅仅追求生前功名,还期待着死后殊荣。

不仅仅追求财富的积累,还期待生前能够充分地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

不仅仅追求生前有美女娇妻日日恩爱,而且还期待着死后娇妻还能为自己守贞。

不仅仅追求儿孙满堂、家族兴旺,还指望儿孙都能孝顺……

只能说,世人太贪心,太痴心!

跛脚道士唱出的《好了歌》却给了世人当头一棒,告诉世人:你所追求的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都是妄念。他对世人的追求进行了一句一句的解构与批判:

古往今来的文臣武将如今都在哪里?只剩下一堆被荒草湮没的坟墓。

一天到晚抱怨聚敛的金银还不够多,等到聚敛多的时候自己却死了。有命挣,却没命花。

你活着的时候美貌的娇妻天天对你说如何恩爱,你一死她就立刻跟随了别人。

自古以来痴心的父母不计其数,可是孝顺的子孙又有谁真看见了?

读完《好了歌》,给人一种虚空感,有人可能会读出人生的无意义。既然你所努力追求的这一切——功名、富贵、娇妻、儿孙都靠不住,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再来看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也是在说人生到头来不过白忙一场、没有意义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我们日日夜夜这么辛苦,这么繁忙,到底为了什么?为了谁?意义何在?曹雪芹的《好了歌》是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叩问。

那么,难道《好了歌》真的是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意义吗?

如果单单从这一回这一首诗的字面意思来看,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如果联系整本著作来思考,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

02

《红楼梦》是一部受佛家、庄禅思想影响很深的书,这首《好了歌》就充满了佛家与道家的思想意味。

佛家的哲学是色空,是对色的破除。那么什么是色?佛家认为,人的出生等于人掉进了无边苦海,没有意义。你所立足的世界,没有万物万相,也没有实在性,是一切色相。

简单一点说,世人所追求的本以为具有实在意义的一切,包括功名、富贵、金钱、美女娇妻、儿孙,这一切都只是色相。一切色相都是假象,都是幻影,色即是空,四大皆空。

功名富贵,都是过眼云烟,都是幻影。作者说自己早年的经历是一番“梦幻”其实也有些佛家思想的意味。

王国维借用叔本华哲学,也深受佛家思想影响,认为人最大的错误是你出生了。叔本华把佛教的观点哲学化也彻底化,所以就认定人一出生便注定被欲望所纠缠,就像《好了歌》中世人被功名、富贵、娇妻、儿孙等所纠缠一样,注定要陷入无休无止的痛苦中。

王国维受叔本华影响,也用“色空”的观念来读《红楼梦》,他的《红楼梦评论》开篇就引用了道家代表老子、庄子的话。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这一思想与佛家思想相通,都认定生即错误,生即痛苦,唯有出家修行,才能断其痛苦。

如果以这种世界观、人生观来思考的话,贾宝玉和林黛玉幻化入世,到人世间走一遭就是不对的,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如果作者真这么认为,那也就不会有《红楼梦》的巨著了,第一回唱完《好了歌》就可以结束了。

人人都说《好了歌》反映的是道家和佛家思想,讲的是道家对现实的超脱以及佛家对色相的看破。但却忽略了儒家思想才是《好了歌》的底色和基础。《红楼梦》这部著作的哲学基础不仅仅有道家和佛家,更离不开儒家。

《好了歌》好似句句在解构与批判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世人,但是恰恰正是儒家思想构成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基础。否则的话,故事压根就没必要展开了。

《红楼梦》虽然拒绝仕途经济之路,拒绝“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道统,但是在重亲情这一点上又与儒家息息相通。正是因为有儒家的温情做基础,《红楼梦》所构建的世界才能如此打动世人的心。

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儒家也与道家、佛家不同。儒家是看重生的,“未知生焉知死?”“天地之大德曰生”。很少否定生,明明生了,只能正视生,拥抱生,儒家的哲学问题是如何生。

正是因为有对生的依恋,贾宝玉才会对金钏、晴雯、黛玉的死有大悲伤;而不是像庄子那样,妻子死了却鼓盆而歌。

正是因为有对情的依恋,贾宝玉才会对死去的黛玉“终不忘”“意难平”,宝玉也有他的“忘不了”。

纵观整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有对生的依恋,对情的依恋,更有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对诗意人生的追求。这说明曹雪芹并不是百分百的“释”,也不是百分百的“道”,他还有儒家的追求,儒家的执着。

甚至说,即便是作者在书中明张旗鼓地反叛儒家道统,但他思想的底色与基础依然是儒家的。这就是两千年文化浸染的结果,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作者在开篇就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并用《好了歌》来做主题宣言。那么我们就要问了,既然你认为“情”也是“空”,那么你为什么对情还那么执着?

那些可爱的少女死了,你并非无所谓,并不“鼓盆而歌”,而是哭泣、伤心、流泪,这是为什么?

从这种矛盾现象我们可以知道,《红楼梦》的哲学宣言虽然是色空,但又有中国儒家思想的情深情重夹在其中。

作者曹雪芹的思想,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杂糅。儒家的“执着”与道家的“超脱”、佛家的“看破”在作者这里相融合。

03

虽然人终有一死,但活着必然有活着的追求,情、美、权力、富贵都可能成为人活着所追求的东西,这些都被佛家称为“色”。

再回看《好了歌》,恰恰是被道家、佛家所批评、解构的一切——功名、富贵、娇妻、儿孙,构成了世人的整个人生。否则的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活着还有什么呢?

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曹雪芹并没有做理性的、逻辑性的回答,而是以著作做出了回答。这答案说,意义就是清醒意识,是清楚地意识到权力、富贵、功名等都是幻相,并非人生的根本,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意义。

原来《好了歌》并不是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意义,而是要教会我们“破执”,教会我们“看透”。“看透”本身就是意义。

《好了歌》让我们看到,如果中国文化中只有儒家的“执着”,而没有道家的“超脱”与佛家的“看破”,那么,中国人将活得多么累啊!

但是,“超脱”与“看破”并不等于放弃追求。《红楼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宝玉房里的三等丫鬟小红,她看透人世地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她的这番话不觉搅动了佳蕙的心肠,由不得眼睛红了。这似乎是在说,人最终都要死,不过空忙一场。

话虽这么说,但是她没有放弃在散席之前的任何努力。

当她听说贾芸要来大观园中种花种树时,她巧妙地打听消息实现了在蜂腰桥与贾芸的设言传话,并通过坠儿实现了与贾芸的私相授受。(追求爱情的实现)

当她看到王熙凤招手想找一个人使唤时,她跑得比谁都快,出色完成任务并受到了王熙凤的赏识,从而实现了从宝玉房里三等小丫鬟到王熙凤房里大丫鬟的逆袭。(追求事业上升职)

小红的例子,我相信能够带给你们一些启发。我们要有看破世事的眼光,但更要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因为这才是我们在现实立足的根本。人活一世,不可能没有热爱,有热爱就会有追求。况且,现实生存的境遇也会迫使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所求。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还是要回到人生追求上来,那么“看透”的意义又何在?勇往直前地追求目标不就得了。可是世事无常啊!有多少人的境遇能够是顺利的?

就算是百年一遇的大才子苏轼这样的人,就算他科举考试非常顺利,可是在实现政治抱负的路上却一再受挫,一贬再贬,一生经历黄州、惠州、儋州。如果没有道家的超脱与佛家的看破,就没有苏东坡在逆境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诗文。

儒家的执着,通常情况下会成为我们追求目标的坚定力量。但是人生不应该只有儒家这一个维度,当你经历血雨腥风时,当你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时,当你陷入人生的绝境时,原本的“执着”可能就成了“执念”。这时,道家的“超脱”和佛家的"看破“都将救你于水火。

这时的你就需要”破执“,需要放下,人活着其实也可以很简单。生命本身才是本,你殚精竭虑追求的一切不过是末,是外在之物。

这就是《好了歌》告诉我们的:看透本身就是意义,人生不能没有追求,但也不能本末倒置。

谢谢你的耐心阅读,如果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和启发,欢迎点赞+推荐,转发给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