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文化:退躬(韩)诗解析(142)
发布时间:2025-09-23 16:52 浏览量:2
唯识学传人涂继成(退躬)
著名文化学者涂继成:号退躬,唯识学传人。生于1953年9月9日。少读古籍,师承唯识一脉。随韩文畦修学世间行。平生依实业文化立身,文思广涉儒释道科哲五学。近三十年在川内外公益教学中华传统学术课题。文稿近六百万字。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退躬先生文化观点有“正慧”、“共生慧”等。
退躬(涂继成)先生
书法作品
六十二、《说部菁华》
说部菁华域外求,功同经训好兼收;
陋知心者资开发,始信尘寰是欲流。
书上第四句是“横流”,“横”字错了,因为他是平声,这里该用仄声。“欲”是仄声,这是从音律讲。从意上讲,“欲”更准确的表达了这首诗所指的对象,而“横”字意义模糊。所以这里改一下,纠正过来,“始信尘寰是欲流”。下面我们分句进入。
第一句,说部菁华域外求。
“说部”两个字,是指佛经小乘经典中的一部经,这部经叫《说一切有部》,是小乘经典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原始经典,这部经典是部派佛教没形成之前,称为上座部最信奉的一个根本经典。部派佛教形成以后,上座部主要推崇的就是《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
这个有部,作为小乘教形成的这一部分当时的贵族教徒,他们对这部经是怎么认定的呢?从小乘教的角度讲,它代表了最早原始教义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观点就是人我空,而法我不空,简称我空法不空。就说人,肉体的我,他是由“五蕴”组成的,“五蕴”背后是四大,地、水、火、风。因此,如果把人的筋骨、皮肉、血脉、气息等等全部解剖完,这个人体、肉体的确就是个假的结构器,所以这就叫做人我空。但是,解下来以后,还原给自然界,还剩下的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也称四大种子。这个是不空的,这个是永远存在的。在过去世存在、现在世存在、未来世也存在。时间、空间这些都是永恒存在的,地、水、火、风这些元素也是永恒存在的。只是说由他们组合成不同的、千千万万的结构、形状、事物现象,他们是假的,他们是可以变化的。地、水、火、风这几大元素,时间、空间,过去、现在、未来这些却变不了的。这就是部派佛教,也就是《说一切有部》主张的一个宇宙夲体境界。这是小乘佛教最早的境界。用我们后来的话说,就叫人我空,法我不空,我空法不空。这是小乘佛教第一阶段的根本特征,那么这个特征是通过《说一切有部》来集中体现的。
所以韩老这首诗的第一句话“说部”,就是指的这部经。“菁华”指这部书里面的生命力和美好的这种境界,真、善、美的这种光辉。“菁华”嘛!就是菁菁茂发!“说部菁华”就是这部经的智慧,说这部经的智慧叫“说部菁华”。那么“说部菁华”是哪里求的呢?是域外求的。域外,指的中国之外。那么在哪里呢?在印度。就是这部经的智慧是在中国以外的印度把它请求回来的。
第二句,功同经训好兼收。
就是这部经的教化功能,可以同我们中国的主要文化经典六经,儒家的正统六经所教训、所垂范的文化功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可以兼收并蓄,就像读我们中国自己的六经那样,来吸收里面的营养。第二句是说明这个意思。
就是说佛法、佛经里面的智慧,跟中国儒经、道经里面的智慧,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是可以同时兼收的。这就是韩老在第二句里面要表达的,“功同经训好兼收”啊!那么它凭什么可以跟儒经道经相比呢?第三句就说明这个道理。
第三句,陋知心者资开发。
就说中国读六经、读儒经、道经的这些文人、知识分子和志士、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包括帝王将相,你们都知道做好人,起善心。但是“儒明礼仪陋知心,迂阔无疑远事情。”就是六经教出来的儒家文化学人,他们都不知道人性的底蕴与密码,不知道人心的这一份微妙,对心性的这种迷茫和微妙变化都是粗陋的、简单的、一问三不知的认知状态。不能把人心跟天心沟通,不能把人理和万物之理相应,只知道做个好人,起个善心。(这在佛家就认知为“世间善法”的状态而缺“出世智”的透视!)
但是为什么要做好人?它的终极道理是什么?做好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终极价值是什么?多数都一问三不知,这就叫“陋知心者”。就是对心性的迷茫,对心性的微言大义,知道的很简陋,这叫“陋知心者”。那么对这样一种状态,对这样的一个民族,这个“说部菁华”所代表的佛经,或中国以外的这份智慧,就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引进来,供你开发人性夲有的心性密码,探究心性这份微妙的变化。这就是第三句想说明得为什么跟儒经可以等同,可以进入中国,而且跟圣贤经典一样对待。其最重要,也最根夲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陋知心者资开发”。
第四句,始信尘寰是欲流。
只有通过佛经的这份智慧、觉悟,你才会真正相信:由这个滚滚红尘组成的地球、人间,它是物欲横流、私欲横流、人欲泛滥的世界。不管人类的文明有多少辉煌与灿烂,也不管我们人间有多少千奇与百怪,它的终极来源地,都是来源于人心、人性的欲望冲动。由于这份欲望的冲动,带来了人类活动的种种变化与效果,所以这里面苦乐互根、罪福同步、吉凶参半。这就是人间的辉煌与苦难,互根互动、互变互用,永远纠缠而不得解脱。这是儒家经典解决不了的。
为什么?因为儒家经典它没有去涉略这一步,正如孔子自己所说“天道远,人亊迩”,“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那么佛家经典所产生的觉悟智慧,它可以认识这一步。认识到这一步,解决它也就有了一半的基础。知是行的基础,知然后行,知而后行,行而后增知,以知导行,以行增知。
最后,通过佛家智慧的认知与实践,我们就可以把人类的生命和人间的生活,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点点滴滴,逐步积累,最后一步步升华、改善。这就是人类的希望,这就是人类未来应该走的路,也是这首诗所要引出的话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