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中的“三”和“四”,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5-09-22 08:18  浏览量:2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 “不三不四” 来形容那些行为不正派、样子不对劲的人或事。

但你有没有想过,汉语中有那么多数字,

为什么偏偏是 “不三不四”,而不是 “不一不二”“不五不六” 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从中国传统文化中 “三” 和 “四” 的特殊含义说起。

在古人眼中,“三” 可不是个普通数字。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 “三” 被视为万物生成的关键,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象征。

儒家文化中,“三” 同样地位显赫 ——“三才”天、地、人“三光” 日、月、星“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就连君子修身也讲究 “吾日三省吾身”

可以说,“三” 在传统文化里代表着完整、正当与和谐,是万事万物遵循正道的象征。

“四” 的文化内涵同样丰富深厚。

古人观察到一年有四季更迭,大地有四方疆域,于是 “四” 便有了周全、稳定的寓意

你看,古代文人有 “琴棋书画” 四艺,书房必备 “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经典著作有 “四书”

就连四大美女、四大才子的说法也深入人心。

在人们心中,“四” 代表着方正、齐全与称心如意,所谓 “事事(四四)如意” 正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 “三” 和 “四” 的吉祥寓意,就不难理解 “不三不四” 的含义了。

最具说服力的解释来自《易经》这部古老的典籍中每个卦都有六爻,

其中第三爻和第四爻处在中间位置,象征着正道和大道。

如果一个人或一件事 “不三不四”,就意味着偏离了正确轨道,不在正道上行走。

这种说法在民间逐渐演变为对行为不端者的批评。

从文献记载来看,“不三不四” 的说法在明代已广泛使用。

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七回中就写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这里用 “不三不四” 形容地痞流氓的不正派行为。

后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用过类似表述:“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可见这个成语在明清时期已成为口语中的常用词。

民间习俗中对 “三” 和 “四” 的区分更为讲究,最典型的就是 “神三鬼四” 的说法。

道教认为 “三” 是至高无上的数字,祭祀神灵时要用三牲、三盘果品,跪拜也要磕三个头。

“四” 则被视为至阴之数,与鬼神相关,祭祀祖先时若用四份祭品,就等于把祖先当作鬼来对待,是大不敬的行为。

这种 “拜三不拜四” 的礼仪禁忌,其实正是 “不三不四” 观念在民俗中的具体体现。

还有一种说法与五行思想有关,认为 “三” 属金,代表纲纪与规范;

“四”属木,象征生长与决断,两者结合代表着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

而 “不三不四” 的人就像水火一样,违背规律、没有情义,自然会受到谴责。

这种解释从哲学角度印证了 “三” 与 “四” 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当我们用这个词评价他人时,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简单四个字里,竟藏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了解了这些,再说出 “不三不四” 时,你是不是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