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后咋活更轻松?低欲低调低耗,解锁节能人生
发布时间:2025-09-17 01:41 浏览量:1
这年,我身边一位朋友突然辞了两份兼职,之前他总说“得趁年轻多挣点,不然对不起‘高品质’生活”,衣服非大牌不穿,买菜只挑有机标签,假期必飞国外打卡。
可上个月见他,眼下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说自己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体检单上好几项指标亮了红灯。
这场景让我想起毕淑敏提过的那位朋友,一样是用生命填欲望的坑,到最后才发现,填不满的从来不是生活,是自己没完没了的“想要”。
本来想觉得“低欲”就是委屈自己,后来发现根本不是。
就像我那位朋友,之前总觉得“有了小房子就得换大平层,开了中级车就得盯豪华款”,可真辞了兼职、减少物欲后,他说“终于能好好吃顿早饭,晚上能陪孩子读会儿书了”。
《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现在才算懂了,欲望多了,人就像被海浪推着走的小舟,越追越慌。
钱钟书先生的日子我一直很佩服,家里没什么贵重摆设,满屋子都是书,可他写《围城》时,能对着一张书桌坐一下午,自得其乐;弘一法师更简单,一张床、一席被,却能写出“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句子。
35岁以后才明白,“减少物欲”不是降低生活标准,是把注意力从“拥有多少”拉回“需要什么”,比如我现在买衣服,先想“能不能穿三年”,而不是“是不是今年新款”,反而少了很多纠结,心里也踏实。
当然,也有人说“年轻时不拼,老了会后悔”,可拼的前提,不该是透支自己啊。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快乐要少依赖外来事物”,放在35岁这个节点看,太对了,欲望是无限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在追逐里耗光自己,不如守住“够了就好”的清醒,这才是真正的“质感生活”。
朋友辞兼职后,还跟我分享过一个变化,以前总觉得“没买限量款包就没面子”,现在周末去图书馆待一天,反而觉得“心里满当当的”。
如此看来,低欲不是“不敢要”,是“知道什么该要”,这大概就是中年人该有的智慧吧。
前阵子翻史书,看到晚明沈砚之的故事,挺有感触。
他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诗词写得好,口才也出众,可就是太爱出风头,书院讲课,总打断别人说自己的观点;诗会上,对着别人的作品挑三拣四,言辞还特别犀利。
结果呢?先生们躲着他,老辈们不愿带他玩,最后别说成名了,连个谋生的差事都找不到。
这让我想起《天道》里的丁元英,从国外回来后,没去挤什么名人圈子,反而躲在古城里,每天读读书、听听音乐,饿了就吃根油条、一碗米线。
有人说他“不合群”,可他自己倒觉得“这样才能把心思用在正经事上”。
35岁以前,我也觉得“高调才能让人记住”,可后来在职场上见多了,那些总爱显摆成绩的人,往往容易被嫉妒绊住脚;反而那些默默做事、不抢风头的人,路走得更稳。
村上春树成名后,极少接受采访,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喜站于人前”,莫言拿了诺奖,面对记者也只淡淡说“我不过是个讲故事的人”。
这些人不是没本事,是懂“低调不是软弱,是保护自己”,就像我之前的领导,业务能力极强,可每次开会,总先听别人说,最后再补充几句关键的,反而比那些抢着发言的人,更受大家尊重。
35岁以后,越来越觉得“争”未必能赢,“退”反而能保全。
沈砚之要是能收敛点锋芒,或许就不会四处碰壁,丁元英要是急着融圈子,大概也成不了后来的样子。
很显然,低调不是“不敢表现”,是把锋芒藏在心里,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我之前有个同事,特别爱为小事纠结,客户说一句“方案再改改”,他能琢磨一晚上,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微信群里有人没回他消息,他能反复翻聊天记录,想“是不是哪里得罪人了”。
结果呢?半年下来,他不仅没做出什么成绩,还总说“累得不想动”。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自我损耗”,精力都花在没用的地方,正经事自然没力气做。
35岁以后,才慢慢学会“减少消耗”,比如情绪上,以前跟人吵一架能气好几天,现在会想“这事值得我耗着吗”,气头过了就翻篇,社交上,以前总觉得“朋友越多越好”,现在只跟三五知己来往,那些没意义的饭局、群聊,都慢慢退了。
这样一来,反而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学新东西,整个人都轻松了。
巴菲特大家都知道吧,他从不参加没用的社交,每天固定时间读书、研究投资,有人问他“不觉得孤独吗”,他说“跟值得的人相处才叫社交,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钟南山院士80多岁还能工作,靠的也是“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坚持运动”,从不用身体换所谓的“成绩”。
很显然,35岁以后,健康是1,其他都是0,没了健康,再大的本事也没用。
我现在每天都会留半小时运动,睡前不看手机,周末陪孩子去公园,反而比以前“连轴转”时,效率更高。
搞不清以前为什么总觉得“忙才是本事”,现在才明白,低耗不是“偷懒”,是把精力花在真正重要的事上,少点情绪内耗,少点无效社交,少点身体透支,才能稳稳地走好后面的路。
35岁以后的日子,就像走一条长路,手里的“精力蓄电池”就那么多,省着用才能走得远。
低欲,是不被欲望推着跑;低调,是不被锋芒绊住脚;低耗,是不被琐事耗光劲。
《菜根谭》里说“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其实节能的活法,不是“委屈自己”,是“善待自己”,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活出最好的余生。
希望我们都能在35岁以后,找到属于自己的“节能模式”,慢慢走,稳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