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慰梅笔下的林徽因:父亲的掌上明珠
发布时间:2025-09-22 18:47 浏览量:1
林徽因生来是个艺术家,学的是建筑,职业是诗人。和梁思成一样,她也是在一位强有力的父亲(林长民)影响下长大的。他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风流才子,这两种因素也同样决定了她的性格。林长民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和官吏,他的诗作和书法在他的文化圈子里很吃香。他1876年生于杭州,二十一岁时通过了生员(最低一级)的考试,入杭州语文学校攻读英文和日文。家里为他办了一门亲事,可是当妻子无出时,他就纳了第二个妻子来给他生儿子和继承者。她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在襁褓中、第二个女儿在孩提时代相继夭折。1904年出生的林徽因是唯一活下来的孩子。父亲和他许多同时代的才子一样,东渡日本到早稻田大学读了几年书。1909年他得到政治经济学的学位而毕业。回到中国以后他把他的第二个妻子和女儿接到他的政治生涯开始的上海。当时徽因五岁,她一直在杭州和她母亲住在一起,由一些成人包围着,可是没有父亲和兄弟姐妹。她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她父亲的归来一定使她很高兴,而她那敏捷、聪明、善感的性格也一定迷住了他。也可能是在上海的那些年使他们越来越亲近了。1912年他们又搬家了,这次是搬到北京去。在那里,父亲在几届政府中升迁到很高的官职。但是有一段时间他仍然没有儿子来继承香火。他从福建娶了第二房妾,她很快就给他接连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然后徽因的生活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第二个妾和她的孩子们是住在他们北京的家里很大的一个前院里。这里充满了快乐的孩子们的喧闹。徽因和她母亲则住在后边一个较小的院子里。
在多年以后听她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基兹、拜伦、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沃尔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中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就这样他可能为她对于他所热爱的书籍和喜欢的梦想的灵敏的反应而高兴。他可能编织出一些幻想来。我有一个印象,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住在父亲家里的女学生。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进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通过林长民,徐志摩会见了英国文学家和中国爱好者高尔斯华绥·娄司·狄金森。他十分喜爱徐志摩,在1921年安排徐志摩进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了一名特别学生。狄金森既熟悉剑桥大学又熟悉英国前代和当代文坛巨子,这就给徐志摩开辟了一个新的认识领域。他对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的不懈追求,现已让位于对于诗歌研究和写作的长期献身。他的文学气质终于找到了他将倾注全部感情和使出全部才能的表达方式。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崇拜爱和美,但认为自由是同样重要的。他在徽因身上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幻想着,和她生活在一起,他就能达到他创造力的顶峰。和这样一种前景相比,他对妻子和孩子的义务就轻如鸿毛了。这样,当他知道他在中国的父母将让他的妻子到英国来和他住在一起时,他的反应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她在1921年春天抵达。他们搬进离剑桥大学六英里的骚斯顿的一所租来的房子里。他每天坐公共汽车到学院去上课和上图书馆。他又在门口的一个杂货铺安排了在伦敦的徽因可以寄信来的邮递点,他总是急切地找到这些信并迅速回答。他的妻子住过了夏天并且又怀孕了。秋天他建议她做流产,并去了伦敦,从那里捎话来说他想离婚。在这以后她很快前往德国,她的第二个小孩在那里出生,但很快就夭折了。可能就在这时候,他对徽因说他想离婚,并向她求婚。她爱慕着他,并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的新的感情和向往充满感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婚姻呢?思成曾亲口对我说,不管这段插曲造成过什么其他的困扰,但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徽因的父亲也深深爱着志摩,他显然认为在伦敦住了一年多以后现在已是离开这里伤脑筋的生活、带着徽因回家的时候了。他们坐上船,经过穿越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洋的长途航行,于1921年10月到家。(节选自费慰梅所著《梁思成与林徽因》,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作者:费慰梅(1909-202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人,梁思与林徽因好友。原标题:《费慰梅笔下的林徽因:父亲的掌上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