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病逝后,章含之和乔家儿女出书打笔仗,各执一词,孰对孰错
发布时间:2025-09-22 18:17 浏览量:1
章含之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她既是章士钊的小女儿,也是洪晃的母亲。
章含之和洪君彦
她和第一任丈夫洪君彦的婚姻,仿佛从书里走出的才子与佳人,拥有令人艳羡的一切,更没有人质疑这段婚姻,谁能想到数年后,他们的婚姻却走向了瓦解。
章含之和洪晃
洪君彦因 “出身问题” 遭批斗,章含之转而追逐政治进步,对其流露嫌弃并移情同系教师,洪君彦亦与他人产生纠葛。
1973 年,二人离婚,离婚之际,章含之结识丧妻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数月内便成婚,引发外交圈议论,乔家兄妹深感不适。
1974年初春的“搬家事件”,让这份潜藏的矛盾彻底爆发,乔宗淮趁父亲赴外地疗养,连夜将家中家具、书籍、唱片搬走,称是“为屋子腾地方,替母亲遗物做系统整理”。
但在章含之眼中,这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洗劫:“我推门进去,屋子像被飓风刮过,连床头小闹钟都不见。”
愤怒之下,她拨通时任公安部长李震的电话,将此事定性为“‘十大’期间发生的严重政治事件”。
若非乔宗淮岳父彭加仑从中斡旋,事态险些升级到刑事层面,这场冲突虽被暂时按下,但裂痕已然深种,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了隐患。
1983 年,乔冠华病逝,临终前将旧信交予女儿乔松都,他留下的不仅有未整理的手稿,还有一个因遗产、情感与身份认同而濒临分裂的家庭,两段婚姻的纠葛终成章含之与家人难以磨灭的印记。
乔冠华龚澎夫妻与儿女
乔冠华的病逝,让章含之与乔家兄妹的矛盾失去了缓冲地带,1998年,章含之出版回忆录《我与乔冠华》。
书中的表述堪称“投下惊雷”:她直言“子女反对再婚,很大程度是出于经济利益”,并详细描述“500多张唱片被洗劫一空”的细节。
这番话瞬间点燃舆论,媒体争相报道这场“豪门恩怨”,章含之与乔家兄妹的矛盾从家庭内部彻底走向公共视野。
面对章含之的“发难”,乔家兄妹并未沉默,2002年,乔松都推出《乔冠华和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予以回应。
她刻意淡化财产话题,转而强调“母亲临终嘱托哥哥帮父亲把关”,称乔宗淮的举动只是履行责任;对于“唱片案”,更是直接否认:“家里哪来五百张?不超过三十张。”
书中一句“有人把正常搬家描绘成盗窃”,直指章含之添油加醋,两本回忆录各执一词,将一场家庭纠纷变成了全民围观的“罗生门”,读者在截然不同的叙事中难以分辨真相。
而章含之的人生纠葛并未就此止步,2004年,前夫洪君彦在报纸连载两人婚姻始末,后结集为《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出版。
书中,洪君彦直言章含之“把污水全往我身上泼”“侮辱人格”,声称要“还原历史真相”,此时章含之已重病住院,女儿洪晃对此极为愤怒。
认为父亲在母亲病重时公开家庭隐私“有失体面”,多次恳求其撤回书籍却遭拒绝,父女因此决裂两年,曾经亲密的关系变得岌岌可危。
在洪晃眼中,母亲是“最后一位名媛”,聪明独立却也藏着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母亲的敬爱,洪君彦的举动,无疑在章含之的晚年又添了一道伤痕。
2008年章含之病逝,这场跨越数十年的家庭纷争失去了核心当事人之一,但她留下的回忆录、捐赠的档案,以及与乔家兄妹、前夫、女儿的种种纠葛,仍在引发后人的讨论。
章含之与乔家兄妹的“笔墨战争”,表面看是对乔冠华晚年生活与家庭事件的叙事争夺,实则藏着更复杂的利益考量与时代印记。
两本回忆录虽互相攻讦,却意外地共享着一条隐性时间线,1970年代后期,乔冠华政治声望回落,身体状况也日渐下滑,当外交领域的耀眼光环褪去,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矛盾便浮出水面。
龚澎与乔冠华
对于乔家兄妹而言,母亲龚澎的遗产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家具、唱片,更承载着精神价值与历史认同。
龚澎作为新中国首位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与乔冠华在延安、重庆时期结下的革命情谊,是这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资产”。
章含之的到来,被他们视为对这份资产的“侵占”,父亲的注意力转移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担忧在于,母亲在家庭历史中的分量会被稀释。
这也是乔宗淮急于“整理母亲遗物”的核心动因,在他与乔松都看来,这是对母亲遗愿的履行,而非章含之所言的“利益争夺”。
而章含之的立场同样有着现实依据,作为乔冠华的合法妻子,她在丈夫晚年扮演了照顾者的角色,自然认为自己有权继承与丈夫相关的遗产,包括物质财富与历史叙述权。
她在回忆录中强调“经济利益”,或许是对乔家兄妹排斥态度的反击,既然对方质疑自己的动机,便索性点破双方都不愿明说的利益诉求。
至于将“搬家事件”升级为“政治事件”,除了愤怒,或许也暗含着借助政治身份巩固自身地位的考量,在那个年代,“政治定性”往往能成为占据道德与舆论高地的武器。
这场纷争的本质,正如周边同辈外交官所看透的:“乔家事情,本质上是传统宗法情感与现代婚姻观碰撞,”乔家兄妹秉持的是传统家庭伦理,母亲是家庭的“原配”。
龚澎
其地位与遗产理应得到绝对尊重,继母则是“外来者”;而章含之则坚持现代婚姻观赋予的权利,她与乔冠华的婚姻合法有效,理应享有与配偶相关的一切权利。
包括对家庭事务的话语权,这种观念上的根本分歧,使得双方都觉得自己“占理”,却无法理解对方的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两本回忆录虽充满争议,却都具备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章含之的《我与乔冠华》记录了大量中美建交、上海公报谈判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幕后细节。
尤其是“北京外交二线”的运作情况,为研究新中国外交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乔松都的《乔冠华和龚澎:我的父亲母亲》则填补了乔冠华早年革命经历的空白。
详细还原了他与龚澎在延安、重庆时期的生活与工作轨迹,让读者得以窥见革命伉俪的私人情感世界。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笔仗”反而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互补的视角,没有绝对的“真相”,但不同的叙事共同拼凑出了更立体的历史图景。
随着时间推移,章含之与乔家兄妹的纷争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那些悬而未决的疑问,仍像乔冠华留下的旧信一样,被封存于时光深处。
乔松都曾透露,父亲临终前交给她的几封旧信,如今被锁在瑞士银行的保险柜里,信尾“冠华”二字的笔迹,锋利得如同他当年的外交辞令。
有传闻称,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此后家中事,由你们商量。”若传闻属实,这或许不是一份正式遗嘱,而是乔冠华对家人最朴素的期许。
希望他们能放下分歧,妥善处理身后事,可惜的是,这份期许最终没能实现,章含之与乔家兄妹至死未能和解,甚至在公开场合仍维持着对立姿态。
而当事人的后续轨迹,更添了几分唏嘘,乔宗淮后来继承了父亲的外交事业,先后出任驻外大使、驻联合国副代表,圈内人评价他“学术根底扎实,情商比父亲更稳”。
但面对媒体提及继母章含之,他始终避而不谈,只以“家事已过去”淡淡带过—,是释然,更像是无奈的尘封。
章含之晚年虽活跃于文化圈,却始终未能摆脱争议,女儿洪晃则在父母的婚姻阴影中成长为独立女性,创办杂志、活跃于文化时尚领域,但她与父亲洪君彦的关系,即便后来有所缓和,也始终隔着无法弥补的裂痕。
如今,章含之、乔冠华、洪君彦等核心当事人均已离世,只剩下乔松都、洪晃等后辈,以及那些散落于回忆录、档案中的文字记录。
当家事变成历史,争论“孰对孰错”似乎已没有太多意义,毕竟,每个当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着自己眼中的“真相”,章含之的委屈、乔家兄妹的执念、洪君彦的不甘、洪晃的痛苦,都是这场家庭悲剧中真实的注脚。
乔冠华当年在联合国的大笑,是一个时代的骄傲;而他身后家庭的纷争,则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缩影。
这场跨越数十年的笔仗与恩怨,最终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有宏大的叙事,更有家庭内部的情感褶皱;权力、利益或许能暂时占据上风,但亲情的裂痕,终究需要理解与包容才能弥合。
可惜的是,章含之与乔家儿女,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那些锁在保险柜里的旧信,那些尚未公开的档案,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出答案,但对于已经逝去的人而言,所有的真相,都已为时太晚。
中国政府网——女儿的回忆——记新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龚澎 2009-09-10
中信网——洪晃生父曝丑闻引争议 评论家:往事请放在日记里2009年07月11日 11:44
书摘——洪君彦章含之政治语境下的非正常生活2009-08-01
澎湃新闻——洪晃:上一代交给我的一些我不想要的东西2024-10-19
人民网——史家胡同51号:章含之与乔冠华十年风雨相依(4)——2011年07月24日 15:25
北方网——章含之的传奇人生2008-01-28 11:45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章含之与乔冠华之恋 2008-01-29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