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才子的一首《余生》,短短56个字,乐观通透,尽显人生豁达

发布时间:2025-09-21 18:12  浏览量:3

本期与大家分享的诗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才子——冯班。

冯班生于1614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是著名文学家冯舒的弟弟,兄弟二人从小聪慧好学,才情远近闻名。

只不过,长大后两人的命运有了很大的差别,哥哥冯舒在科举中春风得意,早早踏入了仕途。而弟弟冯班则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在又一次落第后,冯班心灰意冷,最终决意放弃仕途,归隐乡里,以教书治学终老。

冯班学诗,他的老师是明末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钱谦益。

冯班写诗有一个特别的爱好,一旦有了得意的诗句,就喜欢将诗用又高又慢的声调吟诵,名曰钝吟,又自号“钝吟居士”,留存的著作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

除了钝吟,他还有一痴——好哭,几位好友坐在一起把酒欢歌,冯班呢,常常一个人旁若无人地痛哭起来,令满座愕然。

哪怕是一大帮人聚在一起,他也可以想哭就哭,而且哭得特别伤心。也因此得了第二个称号“二痴”,因为他在冯家排行老二。

他之所以痛哭,我想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方面生逢明清易代之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他心怀遗民之悲痛。

一方面,个人的怀才不遇加上半生潦倒,正如古有阮籍效穷途之哭,冯班的哭声里也自然为自己的失意而哭。

但即使生活清贫,他也不愿意屈尊献媚,刻意迎合他人,大家一起讨论诗词,如果意见相悖,他丝毫不会顾及别人的面子,立马拂袖而去。

正是这种不媚流俗、孤傲直率的性格,让他的诗文别具一番雅致风流,钱谦益曾高赞冯班的诗:“沈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余生》,人生漫漫,何以为继?或许这首诗会让你我有所启发。

不养丹砂不坐禅,余生活计滞林泉。

我不想炼丹成仙,也不愿参禅打坐,余生唯一的心愿,就是将自己托付给清澈的泉水与幽深的山林。

开篇两句直接表明诗人的心志,否定道教的长生不老与佛教的离世清修,坚定地选择归隐山林,与大自然相依为伴。

“滞”:说明诗人的心态并非消极困守,而是主动、自愿停留,不难看出诗人对世俗的疏离与对山水的沉醉。

挥戈漫道能回日,炼石由来解补天。

谁说挥戈真能令落日回头?炼石补天,终究不过是远古缥缈的传说。

挥戈返日: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用来比喻排除困难,力挽危局。

漫道:莫道的意思。

冯班生活在明末清初,亲身经历江山易主,家国崩离,作为一个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故国始终是他难以释怀的精神寄托。

昔日的繁华与秩序一去不返,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纵有补天之志,也无回天之力,只能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陷入深深的无力与彷徨。

得丧转头同破甑,兴亡在眼赖残编。

得失转眼成空,如同破碎的瓦甑,不值得在心上挂怀;兴亡历历在目,唯有残存的书卷可作为历史的见证。

“破甑”典出《后汉书》,比喻失去便不值得留恋;“残编”指史书,表示兴亡唯有文字可证。

言下之意,回顾天下的兴亡得失,回顾自己的人生沉浮,不如像对待破碎的瓦甑,将一切置之度外,岂不悠然从容。

霜生两鬓身犹健,草绿花开又一年。

纵然我的两鬓已染上秋霜,我仍然身心健朗——你看草木绽放新绿,你看花儿吐露芬芳,又是崭新的一年。

尾联笔峰陡然一转,从历史沉思回归到生命当下,在历史与个体的对照中,尽显沧桑与豁达。

虽然历经半生风霜,但是心境并不曾颓丧,如同眼前的“草绿花开”一般,让人眼前一亮,对未来洋溢着乐观,满怀着憧憬和希望。

全诗附上如下:

不养丹砂不坐禅,余生活计滞林泉。

挥戈漫道能回日,炼石由来解补天。

得丧转头同破甑,兴亡在眼赖残编。

霜生两鬓身犹健,草绿花开又一年。

明末·冯班《余生》

余生,愿我们不念过往,不惧未来,在平常的光阴中,活出属于自己的辽阔和明亮。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