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诛心之对:古人如何用对联骂人
发布时间:2025-09-20 16:43 浏览量:2
古人骂人,从不用粗鄙秽语,而是借「对联」这一雅致载体,以工整对仗、精妙用典、谐音双关为「剑」,直指对方痛点——或讽无才无德,或批贪腐虚伪,或揭品行瑕疵,句句藏锋,字字诛心。这种「唇枪舌剑」,既是语言艺术的较量,更是人格与立场的交锋,读来既觉犀利解气,又叹古人文字功底之深。
一、谐音双关:借字藏锋,骂得隐晦却扎心
古人善用谐音、歧义,将讽刺藏在字词背后,表面是平常对联,细品却满是嘲讽,让被骂者明知是讽,却难抓把柄,只能暗自憋气。
案例1:解缙讽权贵「无才」
明朝才子解缙年幼时,曾随父赴宴。有位权贵见他年幼,故意刁难,出上联嘲讽: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句)」
「锯」谐音「句」,暗指解缙是「猴儿」,讥讽他年幼无才,不配对对联。
解缙当即回怼,下联直指对方「无德」:
「一马陷身泥内,看畜生怎样出蹄(题)」
「蹄」谐音「题」,把权贵比作「陷在泥里的畜生」,既回应了「对句」的挑衅,又反讽对方才疏学浅、只会刁难,当场让权贵面红耳赤,满座称绝。
案例2:民间讽贪官「刮民财」
清朝有位贪官,上任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还在衙门口贴对联标榜自己「清廉」: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百姓见后,气得连夜在对联旁加了两句,拆穿其虚伪: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尔无寸功,妄占民脂民膏;
天有三尺,岂容你这赃官!」
后两句虽非严格对仗,却以直白的讽刺戳破贪官的伪装,「天有三尺」暗指「天道有轮回」,骂得贪官心惊胆战,不久便偷偷撤下了对联。
二、用典揭短:引经据典,骂得有理有据
文人骂人,尤爱引经据典,将对方的劣行与历史典故绑定,既显自己学识,又让讽刺有「历史依据」,让被骂者无法辩驳——你反驳,便是不懂典故;你不反驳,便是默认自己如典故中的恶人。
案例1:纪晓岚讽和珅「贪腐」
乾隆年间,和珅贪赃枉法,却常装出「文人雅士」的模样。一次和珅建了新宅,想请纪晓岚题字,纪晓岚明知和珅贪心,却故意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
和珅初见以为是夸赞,还四处炫耀,直到有人点破:上联「缺一(八)」,暗指和珅「忘八(王八)」;下联「少耻」,骂和珅「无廉耻」。和珅气得当场撕了对联,却因纪晓岚用「数字缺漏」「道德缺失」的典故暗讽,抓不到「辱骂」的把柄,只能吃哑巴亏。
案例2:郑板桥讽劣绅「欺民」
清代画家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当地有个劣绅,仗着有钱有势,经常欺压百姓,还喜欢附庸风雅。一次劣绅办寿宴,硬请郑板桥题联,郑板桥提笔就写:
「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九;
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众人不解,郑板桥解释:上联「缺八(发)」,骂他「无发(无德,「发」与「德」在当地方言中谐音)」;下联「少耻」,直接点出他「无耻」。劣绅当场气得寿宴都办不下去,却因对联用「数字缺项」「道德缺位」的典故,只能自认倒霉。
三、拆字讽形:拆解字形,骂得形象直白
古人还善用「拆字法」,将对方的姓氏、名字或相关字眼拆解,结合其品行,做成对联,让讽刺既形象又直白,一眼就能看懂,却又充满文字巧思。
案例1:唐伯虎讽「假才子」
明代才子唐伯虎,曾遇一个自称「江南第一才子」的书生,这书生胸无点墨,却爱抄袭他人诗句。唐伯虎见后,写了一副拆字联嘲讽:
「上联:『人』旁有『鬼』,便成『傀』儡,无才无德偏装样;
下联:『木』边加『子』,就是『李』徒,抄诗抄句也称仙」
上联拆「傀」字(人+鬼),骂书生是「无才无德的傀儡」;下联拆「李」字(木+子),暗指书生姓李(当时那书生恰好姓李),骂他是「只会抄袭的徒弟」。书生见后,羞愧得再也不敢自称「才子」。
案例2:民间讽「伪君子」
清代有个秀才,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做尽偷鸡摸狗之事,还经常借「讲学」之名骗钱。百姓看不惯,写了一副拆字联贴在他的学馆门口:
「上联:『士』心为『志』,志在钻营,满口仁义皆假道;
下联:『贝』才是『财』,财迷心窍,一身酸臭尽铜腥」
上联拆「志」字(士+心),骂他「志在钻营,假仁假义」;下联拆「财」字(贝+才),揭他「财迷心窍,满身铜臭」。秀才见后,只能灰溜溜地关闭学馆,离开当地。
四、对比反差:以美衬丑,骂得诛心刺骨
最诛心的对联,往往不用脏字,而是通过「美好意象」与「对方劣行」的强烈对比,让对方的虚伪、卑劣无所遁形——你越标榜什么,就越反衬你缺少什么,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骂法,最能戳中人心。
案例1:苏轼讽「趋炎附势者」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有个官员,见苏轼有权有势,便天天巴结;后来苏轼被贬,这官员立刻翻脸,还到处说苏轼的坏话。苏轼得知后,写了一副对联送他:
「上联:龙游浅水遭虾戏;
下联:虎落平阳被犬欺」
表面是说自己「失势后被小人欺负」,实则把那官员比作「虾」「犬」,骂他趋炎附势、欺软怕硬。那官员见后,明知是骂自己,却因对联写得「悲壮」,只能暗自羞愧,不敢反驳。
案例2:近代讽「汉奸走狗」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汉奸,为了讨好日本人,不仅出卖同胞,还在自家门口贴对联,吹嘘自己「顺应时势」:
「上联:皇恩浩荡;
下联:国祚绵长」
百姓见后,恨之入骨,连夜在对联上加了两个字,变成:
「上联:皇恩浩荡,荡你家祖宗八代;
下联:国祚绵长,长你家汉奸千秋」
通过「加字」的方式,将汉奸的「标榜」与「骂语」结合,既保留了原对联的结构,又用强烈的反差骂得汉奸狗血淋头,大快人心。
对联骂人的「雅」与「锋」
古人用对联骂人,从不是「泼妇骂街」,而是「带着枷锁跳舞」——在工整对仗、平仄协调的规则里,藏尽智慧与锋芒。他们骂的不是「人」,而是「无才之庸、无德之恶、无廉之贪、无耻之伪」;他们用的不是「脏话」,而是「文字的力量」——既让被骂者无地自容,又让后人读之,叹服于语言艺术的精妙,更明白:真正的「诛心」,从不是靠音量,而是靠精准戳中人性的痛点,靠有理有据的讽刺,靠藏在文字里的风骨。
- 上一篇:最上等的风水(此生必读)!
- 下一篇:晁补之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