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永兴文拱武卫村,跨越战火的红色交通站 琼崖革命基层战斗堡垒

发布时间:2025-09-20 03:28  浏览量:2

海口市永兴镇有个“文拱武卫”村,地处羊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家家皆是堡垒户,户户都有交通员,恰似一只红色苍鹰,在古老的羊山大地振翅高飞。这个村既是琼崖革命重要据点,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铸就的基层战斗堡垒。#海口红色地名 #自贸港看海口#

苍穹育才子,英豪卫黎民

在海口市永兴镇乡间,一座巍峨的村门坊赫然矗立,格外醒目。这座四柱三间的新式村门坊,覆盖着朱红瓷砖,阳光洒在砖面时,那抹沉厚的红色便透出庄严大气的质感,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古村的英勇过往。此处,正是素有“文拱武卫”之名的苍英村。

“文拱武卫”,既是镌刻在村门坊上的铭文,也是苍英村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图腾。古往今来,洪、吴、冯、周、符等众多姓氏族的人在此繁衍生息,和睦共融。他们既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又秉承着家国需要时挺身而出,以行动捍卫家族荣耀与国家尊严的优良传统。

苍英村,这座坐落在琼北羊山边陲的小山村,不仅是红色革命老苏区,更是孕育英雄的红色沃土。英勇无畏的苍英人,活跃在琼崖革命各个时期的前沿阵地,用热血与赤诚在琼崖大地上书写下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琼崖革命的基层战斗堡垒

1927年5月,琼崖“四二二”事变的血雨腥风尚未散尽,柯嘉予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悄然潜入府海市郊农村。他们扮作南药商贩,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以收购药材、行医治病为掩护,撒播革命火种。很快,一些村民在他们的感召下,纷纷加入党组织,成为了农会的骨干力量,为府海郊区农村撒下了革命火种。

冯忠弼,苍英村人,早年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影响。琼崖“五四”运动爱国运动的熊熊烈火,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热忱。在柯嘉予、冯白驹等人引导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与同村的黎子良并肩携手,带领苍英村贫苦乡亲创建农民协会,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开办识字班,鼓励男女青年学习新文化、新思想。

1927年夏天,苍英党支部正式宣告成立,冯忠弼任书记,黎子良任农会主席。苍英村三十余名首批党员举起拳头,在鲜红的党旗下立下铮铮誓言,革命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渐成燎原之势。党组织成立后,冯忠弼与黎子良一面动员家家户户参与支前,一面号召村里的热血儿女扛起枪杆,加入革命队伍。在党组织凝聚下,苍英村的村民们拧成一股绳,踊跃投身对敌斗争的革命洪流。

在琼崖革命艰苦岁月里,苍英党支部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和领导当地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府海城乡,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的屠杀革命群众。1929年2月,国民党和地方反动土匪突然闯入苍英村,疯狂屠戮革命人士与无辜民众百余人,熊熊烈火吞噬了140多间民房,140余头耕牛被洗劫一空。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反动派多次袭扰苍英村,全村百姓被迫长期住在山上。

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激起民愤千层浪。苍英党支部在绝境中带领群众攥紧拳头,坚持斗争,同时号召爱国青年参军参战,保卫家园。在苍英党支部的动员下,热血青年、革命群众纷纷参军参战,加入中国共产党。村民们扛起枪,拿起刀,誓死捍卫家园。

抗日战争爆发后,苍英党支部历经波折,失去了众多优秀的党员同志,一度仅剩下三位党员开展工作。即便如此,苍英党支部仍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矢志不渝地坚持抗战,为琼崖革命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

生于苍英村贫苦人家的洪锦鼎,从小在生活苦难中锻炼出坚韧品格。受进步思想感召后,他成为琼崖革命的坚定追随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带头加入琼崖革命武装赤卫队少年先锋队,投身琼山县四区农民运动。1939年5月,他毅然加入苍英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武装游击队,在烽火中奋勇抗击日寇。抗战胜利后,他又奉命潜伏府城马鞍街12号,为根据地秘密转运军需物资。

同是苍英村村民的周挂英,1940年夏入党后,经党支部安排,赴琼崖抗日公学妇女班深造。学成归来后,她常年深入乡村,教妇女读书识字,动员青年投身革命。1947年底,苍英村党员周名诗肩负党支部重托,毅然潜入敌营炮楼。他于九死一生的险境中秘密开展策反,用信仰唤醒良知,成功感召多名国军将士调转枪口,站到人民阵营。

事实上,在琼崖革命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漫长征程中,苍英村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的无名英雄远不止这三位。许许多多的优秀党员、革命群众与有志之士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全力支持革命斗争,让苍英村成为琼崖革命版图上永不褪色的红色堡垒。

解放战争时期,苍英村党支部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46年夏季,苍英党支部组织党员青年和革命群众配合游击队切断通信线路,破坏交通运输道路,让敌军的物资运输陷入瘫痪。1948年下半年,苍英党支部配合永秀党总支和中共府海特别区委,对国民党军政人员展开策反工作。其间,党支部一方面承担起向国民党军官递送信件、散发传单的任务,另一方面全力搜集大量关乎我党及羊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情报。

此外,苍英党支部还带领全村民众日以继夜地筹粮捐款,储物备战;组织三十多人组成支前突击队,严格执行战勤指挥部部署,出色地完成了迎接支援渡海大军的光荣任务。

跨越战火的红色交通站

1931年3月,依托深厚的群众根基,琼山县苏维埃政府在苍英村公庙——班帅庙宣告成立。新当选的苏维埃政府主席冯安全,对琼山县土地革命当前形势、对敌斗争工作和任务,做出了重要指示。琼山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琼山革命斗争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建立起为解除劳苦大众的痛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

苍英村坐落在府海市郊通往儒万山革命根据地,乃至澄迈、定安等县城的交通要道上。随着琼山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苍英村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与良好的群众基础,迅速发展为琼山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刚成立苏维埃政府机关多,人多,事情多,亟需统一协调,尤其是一些重要文件和活动事项的通知需要及时传达,于是琼山县委在苍英村成立了羊山地区交通总站。而苍英村革命群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府海市郊通往革命根据地红色交通线上的中坚力量。

村民们在羊山密林间穿梭传递情报,运送物质,护送文件;或是借着到班帅庙上香的由头作掩护,交接重要情报。就连村口不起眼的婆婆庵,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革命群众传递情报的红色交通站。

在紧张又危险的斗争环境下,苍英党支部深知,要取得琼崖革命胜利,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于是,他们始终与基础扎实的农会骨干保持着秘密联系,在敌人眼皮底下,突破层层布防,牢牢守护住了这条红色交通线。

当时的交通线上,交通员多采用单线联络的方式,彼此严守身份秘密。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让革命火种得以在白色恐怖中安全传递,却也使得许多交通员的名字永远淹没在历史长河。直至新中国成立,人们仍无法准确统计,究竟有多少无名英雄将鲜血洒在了这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上。但无名英雄们用生命镌刻的红色印记,早已深深融入琼崖革命史诗,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坐标。

家家皆是堡垒户,户户都有交通员

地处羊山西北边陲的苍英村,因长期投身残酷的对敌斗争,逐渐成为羊山革命根据地前哨站。这里家家皆是堡垒户,户户都有交通员,革命火种在全村熊熊燃烧。

苍英村南面的苍英山,是一片茂密葱郁的丘陵山地。琼崖革命时期,琼崖独立总队红二团三英等革命队伍曾扎根于此,依托羊山密林的天然屏障,与敌人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山地战,持续打击并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苍英党支部坚强引领下,村民们踊跃支援革命队伍,借助苍英山的地形优势,运送物资、传递情报、转移伤病员,成为革命队伍最坚实的后盾。此外,村民们还与革命队伍在苍英山上垦荒造田,坚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保证根据地的粮食供给。

山不藏人,人藏人。革命斗争最艰难的时刻,村民们更是主动将革命战士、党员干部接到村里隐蔽。每当革命同志来到苍英村,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灶台上总有温热的饭菜,言语间满是家人般的关切。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羊山革命根据地的山林间、战壕旁,总活跃着苍英村村民的身影。从苍英村罗堂巷走出的吴亚三,便是其中最亮眼的一抹红。吴亚三形灵巧如燕,心思机变过人,常年在羊山密林穿梭。无论是传递紧急情报的月夜奔袭,还是潜伏敌后的秘密联络,她总能以最稳妥的方式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

像吴亚三这样的苍英人,远不止一个。他们时刻冒着被抓捕和杀头的危险为党传递情报,接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将热血洒在了古老的羊山大地上,

烽火岁月忆英烈,红色精神代代传

早在90多年前,“红色精神”已如永不褪色的旗帜,在苍英村村民们心中高高飘扬。一代代苍英人遵循着“文拱武卫”的人文精神,保家卫国,造福桑梓。百余年间,英雄先烈们故事在这里处处传颂,忠贞不渝、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今天的苍英,腾飞的苍鹰,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时代华章,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村内设有党员会议室、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演讲台、村民活动室、文化长廊等,以红色文化为底蕴,牢记初心使命,传承革命优良传统,让全体党员接受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苍英村革命史,不仅是一个个荡气回肠的英烈故事,更是一页页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动人篇章,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

#我为海南古村落代言 #阿韬探古村#海口红色地名#海南历史文化#海南自驾游#海口市苍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