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从邢台沙河走出的文学巨匠
发布时间:2025-09-18 20:44 浏览量:2
提起梁实秋,你可能会想到《雅舍小品》里的清雅文字,或是那部耗尽他37年心血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大多数人知道他是文学界的“至圣先师”,却少有人晓得——这位出生在北京的大师,骨子里藏着邢台沙河的根。他的祖父梁芝山是邢台沙河人,官至四品,正是这位老人,让“邢台沙河”成了梁实秋籍贯里抹不去的印记。
一、沙河梁家的“京城娃”
梁实秋的祖父梁芝山是地道的邢台沙河人,当年在官场做到了四品官,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梁实秋的父亲梁熙咸本是河北大兴县人,小时候没了爹娘,幸运地被梁芝山收养。后来梁芝山卸任回乡,路过杭州时恰逢乡试,为了让养子能参加考试,才把家里的户籍改成了浙江钱塘。
1903年,梁实秋出生在北京内务部街的院子里,在11个兄弟姐妹中排老四。虽说生在京城、户籍在浙江,但论祖籍,他始终是邢台沙河的“梁家后人”。
二、清华才子到留美学霸
1915年,12岁的梁实秋考进了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成了妥妥的“学霸”。在校时,他和好友闻一多合作写了本《冬夜草儿评论》,没想到这书竟惊动了远在日本的郭沫若,还收到了郭沫若的称赞来信,这让年轻的梁实秋备受鼓舞。
1923年,20岁的梁实秋坐船赴美留学,先在科罗拉多学院读书,后来又考进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专门研究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在哈佛,他接触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这对他后来的文学理念影响深远。
三、写散文成“典范”,译莎翁创“壮举”
梁实秋一辈子在文坛打拼了五十多年,既是散文家、评论家,又是翻译家、教育家,被人称作“中国新文学的瑰宝”。
他的散文尤其出名,《雅舍小品》更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典范——文字干净有力,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有对人性的思考,读起来不晦涩却有味道,至今仍是很多人书架上的必读书。他一生写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光散文集的出版量,在现代文学史上都算最高纪录之一。
不过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从1930年到1967年,整整37年,他一个人译完了37部剧、3部诗,总共40册。要知道,莎士比亚的作品又多又难,能独力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在当时绝对是“空前盛举”。除此之外,他还译了近30部西方名著,编了30多种英汉词典和英语教材,帮无数人打开了学英语的大门。
四、敢和鲁迅论战,却守着“说话的自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实秋因为文学理念,和鲁迅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他受白璧德影响,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生和人性”,反对把文学当成政治工具,还批评过鲁迅翻译外国作品时的“硬译”风格。
鲁迅当时批评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言辞很激烈。但梁实秋没怎么辩解,直到鲁迅去世多年后,他才淡淡地说:“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这份对“言论自由”的坚守,倒也显出了他的文人风骨。
五、教书17年不跳槽,晚年笔耕不辍
除了搞文学,梁实秋还是个负责任的老师。1949年后,他去了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当英语教授,后来还兼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当时台湾大学多次请他过去任教,都被他回绝了——因为他答应过师范学院的刘真校长:“你在职一天,我就守在这里一天。”就这么守着承诺,他在师范学院教了17年书,还创办了英语教学中心、国文研究所,把学校的名气推到了巅峰。
晚年的梁实秋深居简出,却没放下笔。80多岁了还在写东西,1974年元配夫人去世后,他忍着悲痛写下《槐园梦忆》纪念妻子;1975年,他和韩菁清结婚,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温暖。1987年11月,84岁的梁实秋在台北病逝,消息传到美国,华文作家们都悲痛不已。
六、邢台人的“文化骄傲”
如今,在邢台的文化场所里,常常能看到梁实秋的著作摆在显眼位置。2010年后,邢台文化界重新梳理家乡名人,把梁实秋和另一位国学大师顾随并列为“近现代邢台籍的2位国学大师”——这份认可,既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邢台沙河后人”身份的认同。
这位从邢台走出的文学巨匠,用一辈子的笔耕不辍证明:文化的力量能跨越地域和时代。哪怕他从未在邢台长期生活,但邢台沙河的根,早已融进了他的文字里,成了连接这座城市与文学经典的一道温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