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两度冤狱陷囹圄?聂绀弩的坎坷巅峰人生

发布时间:2025-09-12 01:36  浏览量:3

一位文坛巨匠,半生冤狱缠身。他的笔比枪更让当局恐惧,他的诗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聂绀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名字。他1903年出生于湖北京山,1986年在北京逝世。

作为著名杂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他师承鲁迅杂文风格,被公认为“鲁迅之后杂文第一人”,其独特的“聂体”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早年考入黄埔军校二期,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邓小平、蒋经国等人有同窗之谊。回国后他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生涯。

01 题记

本文记述了著名文学家聂绀弩坎坷而不屈的一生。他半生蒙冤,却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在杂文、旧体诗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的经历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值得我们铭记与思考。

02 文坛多面手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多面手。他在杂文、旧体诗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均有很高造诣。

他的杂文师法鲁迅,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被誉为“当代杂文八大家”之首。

夏衍曾评价道:“我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绀弩为第一人。”

聂绀弩的旧体诗同样独具特色,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诙谐狂狷,被称为“聂体”或“绀弩体”。钟敬文称赞其诗为“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

03 坎坷的前半生

聂绀弩出生于湖北京山县城关一个没落家庭,两岁时生母病逝,后被过继给叔父叔母。养母申氏时常对他打骂,使他童年充满阴影。

少年时代他就开始写诗,在《大汉报》上发表诗作。1924年,他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

后他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邓小平、蒋经国等人成为同学。

回国后,他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训育员、中央宣传部总干事、中央通讯社副主任。“九·一八”事变后,聂绀弩在南京组织“文艺青年反日会”,被反动当局通缉,被迫逃亡。

聂绀弩1932年在日本经胡风介绍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1933年,他因参与日本左翼文化运动被捕,后被驱逐回国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他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创办了《动向》、《海燕》等著名文学刊物,为左翼作家从事文化斗争提供了重要阵地。

1934年,聂绀弩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迅先生逝世时,他作为“十二弟子”之一护卫鲁迅棺木至虹桥万国公墓。

抗战期间,他辗转于上海、武汉、桂林、重庆等地,担任多家进步报刊的编辑,发表了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

05 厄运开端

1955年,全国发动清理“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聂绀弩因与胡风是老朋友而受牵连。1957年,妻子周颖被打成“右派分子”。

聂绀弩因曾帮周颖修改过发言稿而受株连,于1958年初也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与中央国家机关1300多名“右派分子”一起被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

在北大荒期间,聂绀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1958年初冬,他因烧炕时不慎引发火灾,虽未造成重大损失,却被定为“纵火犯”,判刑一年。

06 铁窗诗魂

1967年1月25日,聂绀弩在北京家中被捕,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关进监狱。

直接原因是他的一些诗词稿中有为胡风、丁玲“鸣冤叫屈”的内容,还有人揭发他在私下曾有“恶毒攻击”中央领导人的言论。

先被关在北京功德林第二监狱,后转至半步桥看守所。1969年10月,因战备原因被转押到山西临汾的省第三监狱。

在狱中,聂绀弩仍然坚持创作诗歌,作有《武汉大桥十首》等作品。他与狱友包于轨、李世强等人志趣相投,相互赠诗勉励。

07 艰难的营救

聂绀弩的妻子周颖为营救丈夫四处奔走求告。她找到曾任山西省法院审判员和时任临汾监狱监狱长等愿意为这冤案受害者帮忙的人。

转机出现在1975年底,中共中央下达了“对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一律宽大释放”的文件。

监方释放这类人员时已上报名单中有一人病死未销,于是聂绀弩就被以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为由,作为顶替名额上报。

经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聂绀弩于1976年10月10日以“特赦”获释,由周颖从监狱中接回北京。

1979年三四月间,聂绀弩的“反革命罪”和“右派分子”相继得到平反改正,恢复名誉、级别、工资及中共党籍。

1980年聂绀弩、胡风和萧军在北京留影

他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后又任全国政协委员。

然而,晚年聂绀弩遭到了沉重打击:他的独生女儿聂海燕在他出狱前因感情问题服毒自杀。

他回到北京后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写下了《惊闻海燕之变后又赠》:“膝下全虚空母爱,心中不痛岂人情。”

聂绀弩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杂文、旧体诗和古典文学研究。

他的杂文被誉为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著有《聂绀弩杂文集》、《寸磔纸老虎》等作品。

在旧体诗创作上,他开创了独特的“聂体”,诗集《散宜生诗》深受读者喜爱。他还出版了《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对《水浒传》等古典小说有深入研究。

楼适夷在《说绀弩》中写道:“聂绀弩是一个才子,一个独立特行出类拔萃的才子。他的《散宜生诗》是千古绝唱,不必说他所有的著作,就是这一本小小的诗册,他也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不朽的地位。”

聂绀弩逝世后,家乡京山县采取了多种方式纪念这位杰出的儿子。原京山二中改名“绀弩中学”,京山县图书馆设“聂绀弩作品陈列室”。

2003年聂老诞辰100周年之际,京山县惠风诗社更名为“绀弩诗社”,以学习他追求真理不畏强暴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

聂绀弩的一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和对文化的热爱。

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将继续影响后世读者。

聂绀弩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1979年,聂绀弩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党籍和名誉。他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后又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尽管晚年病卧在家,他仍然整理出版了多部著作,给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6年3月26日,这位文学巨匠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4岁。

他的一生,正如钟敬文所言:“怜君地狱都游遍,成就人间一鬼才。”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历史资料和文献编写,旨在客观呈现聂绀弩先生的生平和成就,仅供学习研究之用。如有事实表述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