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叹世》两首《警世》:句句戳破时代焦虑,道尽人生输赢答案

发布时间:2025-07-23 01:49  浏览量:1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吴县人。

他出身商贾,少年天才,十六岁中府试第一,二十九岁摘得应天府解元桂冠。然而命运骤转,次年因科场舞弊案牵连入狱,贬为小吏,自此绝意功名,纵情诗酒书画。

他是艺术天才: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山水人物画开创新风,书法取法赵孟頫而自成一格。

也是文学叛逆者:以俚语入诗颠覆传统,《六如居士集》中口语化诗作成为市井文化奇观。

这位被民间传说神化的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实则一生困顿,却在困顿中活出了通透与旷达,其作品恰是他坎坷人生的精神注脚。

这组《叹世》、《警世》诗,创作于唐寅人生低谷期。

科场案(1499年)后,他看清官场倾轧的残酷,又经历宁王谋反的惊魂(1514年),对人性与世事产生深刻怀疑。

诗中反复出现的“傀儡”、“浮生”、“醉时狂”等意象,正是他目睹权谋争斗、生死无常后的精神写照。

他既渴望超脱,又难舍烟火,这种矛盾在诗中化作对功名的否定、对知足的推崇,以及对“忍”与“痴”的辩证思考。

《叹世》之一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赏析:

这首诗像位老者在炉边闲谈,说的是朴素道理,却能让浮躁的心渐渐沉静。

开篇两句,直击人心,道尽多少追名逐利者的困局。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以市井俚语道出进退之道。

劝人懂得审时度势,就像职场中不必事事争强,感情里不必强求圆满,留一分余地,反能得一份自在。

生活中见过太多为求富贵不择手段之人:有人为晋升熬白了头,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有人为聚财算计一生,临终却带不走分文。

生死有命,聚散无常,与其为无法掌控的事痛苦,不如珍惜眼前的“小确幸”,比如一杯酒、一幅画、一首刚写成的诗。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赏析:

倡导不争哲学,反对算计害人。

名句“冤家宜解不宜结”成为后世处世箴言;“生事事生”、“害人人害”以回环句式深化因果报应之理。

“万事由天莫强求”与首篇呼应,却更添一层对“机谋”的警醒。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恰如农人见好就收,不贪多求全,方能年年有余。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道尽世间烦恼的根源:纷争如同滚雪球,越纠缠越大。

“冤家宜解不宜结”是看明白了:人生短短数十载,与其把精力耗在仇恨里,不如转身追寻真正值得的事。

邻里因一尺宅基地反目成仇,同事因一句闲话结下梁子,到最后都成了彼此的枷锁。

职场不是战场,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人生不是竞赛,快乐比“成功”更珍贵。

唐寅的“莫强求”、“常知足”,何尝不是一剂治愈焦虑的良药?

“退一步不是输,是为自己留条路”,历经世事方知,这才是处世的大智慧。

《叹世》之三

忙忙展枕逐鸡栖,碌碌梳头鸡又啼。

傀儡一棚真是假,骷髅满眼笑他迷。

昨朝青鬓今朝雪,方始黄金又始泥。

幸有一杯酧见在,有诗还向醉时题。

“傀儡”喻人被命运操控,“骷髅”化用佛家白骨观,讽刺世人沉迷表象。

开篇两句,像一幅市井风俗画:天还没亮就忙着起床,刚梳好头,鸡又开始打鸣。

寥寥数字勾勒出世人的忙碌常态:清晨被闹钟叫醒,匆匆洗漱赶地铁,夜晚拖着疲惫回家,次日又重复同样的循环。可这些“忙碌”,真的有意义吗?

“傀儡一棚真是假”的比喻尤为辛辣,就像职场中为讨好领导强装笑脸的我们,社交场上为维持人脉说着违心话的我们,早已成了被欲望操控的傀儡。

所谓“人生”,不过是上帝的一场傀儡戏,那些被名利迷了眼的人,就像看戏入了迷的观众,忘了自己也是戏中人。

纵使人生如露亦如电,但若能珍惜眼前的一杯酒、一首诗、一段相聚的时光,便不算辜负。

与其被“忙碌”推着走,不如停下来,喝杯茶,吹吹风、看看云!

《叹世》之四

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赏析:

该诗直面生死终极命题,否定长生幻想,批判碑铭虚名,以“浮生如梦”“终须散场”收束,呼应佛教空观。

秋日赏菊时读这首诗,更添几分苍凉。

唐寅写这首诗时,已近晚年。

他坐在桃花庵里,对着菊花举杯,清醒时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狂”和“痴”,为了功名撞得头破血流。如今再看,那些“狂”与“痴”,都成了过眼云烟。

唐寅的“散场”不是绝望,而是释然,就像他在《桃花庵歌》里写的:“花落花开年复年,闲依花甲醉花前”。

人生本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重要的不是终点有多少鲜花,而是沿途看过多少风景。如今每逢生日,不再纠结年龄增长,而是盘点这一年读过的书、遇过的人,便觉“散场”之前,已足够精彩。

《警世》之一(四句版)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赏析:

该诗以自然意象喻世事无常,倡导以隐忍豁达应对是非,提倡“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

唐寅把人生比作一艘挂短篷的小船,在风浪中漂泊不定。

他见过太多的“月缺月圆”、“风向转变”:有人昨天还被皇帝宠信,今天就被打入冷宫;有人昨天还穷得揭不开锅,今天就因一笔生意暴富。

他28岁中解元时万人追捧,30岁戴枷时路人唾骂,对“是非入耳”有切肤之痛。

曾以为牢不可破的友情,可能因一次误会渐行渐远;曾觉得永远鲜艳的爱情,或许在柴米油盐中褪色。

学会在纷纷扰扰中留一片清净给自己,方能在无常世事中站稳脚跟。

《警世》之二(十六句版)

措身物外谢时名,着眼闲中看世情。

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

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

说与明人应晓得,与愚人说也分明。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圆月还缺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但凡行事要知机,斟酌高低莫乱为!

乌江项羽今何在?赤壁周瑜业更谁?

赢得我时何足幸,且饶他去不为亏。

世事与人争不尽,还他一忍是便宜。

举世不忘浑不了,寄身谁识等浮沤,

谋生尽作千年计,公道还当一死休;

西下夕阳难把手,东流逝水不回头。

世人不解苍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赏析:

从“措身物外谢时名”的超脱,到“乌江项羽今何在”的史鉴,最终归于“还他一忍是便宜”的生存策略。当写到“装疯脱宁王府”的经历时,唐寅用行动证明“忍”不是懦弱,而是蓄力待发。

“但凡行事要知机,斟酌高低莫乱为”!这是唐寅的肺腑之言。他曾因“不知机”卷入科场案,又因“乱作为”差点丢了性命。

项羽乌江自刎,周瑜英年早逝,那些曾以为能掌控一切的强者,终难敌命运的洪流。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人精心规划了十年后的生活,却因一场意外不得不改道;有人从未刻意强求,反而在不经意间收获惊喜。

“赢得我时何足幸,且饶他去不为亏”。这两句,是唐寅的“处世哲学”。他曾被人算计,却从未想过“报复”;他曾被人嘲笑,却总说“笑一笑,十年少”。

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计较得失,只会困住自己。

读这首《警世》,让我们明白:所谓“聪明”,不过是“别让自己活得太累”;所谓“成功”,不过是“活得安心、睡得踏实”。

唐寅的这组《叹世》、《警世》诗,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生命教科书”。

他用“叹世”道尽世间的荒诞与无常,用“警世”传递处世的智慧与温度,最终指向一个朴素的真理:

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能把握”的每一份温暖与安宁。

读唐寅的诗,就像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友对坐饮酒。

他没有说教,只有故事;没有大道理,只有真性情。

人生如戏,何必太真?不如放下执念,喝杯酒,写首诗,在烟火人间,活成自己的“清醒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