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魂缘何归首阳 (杨水河)
发布时间:2025-09-20 04:46 浏览量:1
圣魂缘何归首阳
——泛舟钩沉于史海之二十三
杨水河
圣魂者,圣人之属也。圣魂归来者,多圣地也。故国古来,无不讲究魂归故里,无论圣贤先哲、达官贵人,亦或走卒贩夫,布衣百姓。当然,或远走天涯,大漠海外,或征战异域,马革裹尸,只能是眺故魂飘,抱憾难归。
可心心念念之中,只要有一线希望,友朋或后辈们,都会不舍千方百计,不吝千言万语,不惧千山万水,不畏千辛万苦,也要实现夙愿,陪先辈亲人走向乡梓,使他们归卧祖土,无憾长眠。这不,日前又一批赴朝作战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在运/20搭载、歼飞护航、机场最高礼遇(涌喷虹形水门)相迎,沿街至烈士陵园万人的崇敬、致礼与瞩目中,荣归祖国怀抱,隆重安葬,彪炳千秋。他们非圣似圣,他们的英灵辉同日月。
如同万千烈士之英灵一样,一位圣魂之骸也是跨越了山重水复,出湘江,下长江,经襄阳,向洛阳,急急匆匆,如愿以偿地归到了偃师首阳山下,拥向了沧桑杜楼的怀抱之中。
崇烈、迎亲与其魂归中,不禁突然想到了比邻笔者桑梓之地(首阳山前的偃师首阳山镇香峪村)、同居首阳山前的杜甫园;想到了浩浩历史长河中诸圣之一的诗圣杜甫、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自幼丧母,常年在外为官的杜闲(曾任朝议大夫、兖州司马)顾不上他,杜甫跟随姑母长大。杜甫才华卓异,为诗如史,思接千载,笔连八方,接踵诗仙,启迪诗魔(诗王)。却命运多舛,落魄一生。继他的“三吏”“三别”之后,又因仗义执言,“不识时务”,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担任左拾遗时,上疏为宰相房琯求情犯上而遭贬谪。
身处“安史之乱”之时、又遭贬被谪的杜甫君,“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更加穷困潦倒。“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只得飘零四方,近乎乞讨。忍饥挨饿,苦风凄雨,攀山涉水,流落蜀川。苦吟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拳拳期盼的却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辗转蜀、湘、鄂,以起居或酷热、或寒极的扁舟破篷为家,赖以故朋旧友接济为生。
虽早已深陷饥寒交迫,可他腹中那颗赤子之心,依然火热地体恤着万千苍生,向往着百姓安康的太平盛世。寒江苦舟上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大喜过望后不久,于贫病交加之中的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时,59岁的杜甫,死于陪他走完孤苦一生、生命尽头的那条破船上。
诗圣杜甫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省巩义市(原称巩县)站街镇南瑶湾村,其家族郡望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附近),故杜甫自称“少陵野老”。他曾游历河洛中原,长河大川,与诗仙且长者李白,曾会面共游洛阳风物天地。为官京城长安,居家曾迁徙陕西一带(安史之乱期间,避难至陕西富县羌村,即今富县茶坊街道羌村)。漂泊陕、川、湘、鄂等。病死湖南耒阳(另有他说)。本应魂归故里(或祖籍湖北襄阳,或出生地河南巩义),但为何既没有葬于祖籍,又没有下棺入圹于巩义故地,而是西迁未远的邻县偃师呢?论追祖没回原籍,说迁徙也没有归家乡故里,如说为官之地,也没有葬之陕西。那又为何呢?
若详说诗圣杜甫的葬墓之地,绕不开一个没法不说的人,即生长于洛阳的又一大才子——元稹。元稹才情俱佳。既才华过人,诗文不输当世且传颂千古,与诗魔白居易共同开创新乐府运动,世称大唐“元白”。又感情丰富,夫妻恩深。不仅留下过悲叹追念糟糠之妻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还传说与才女薛涛(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人称“文妖”,在大唐诗坛上有“孔雀”的称号,还发明了“薛涛笺”)的卿卿我我,风流艳事。同杜甫一样,元稹才高八斗,却命运多舛。或宫廷政治斗争,或遭忌受陷,多次被逐出京城,贬谪边远。
杜甫去世后,其孙杜嗣业在迁葬(杜甫初葬湖南耒阳;也有他死于湖南岳阳、葬于平江说)途经荆州时(当时元稹被贬谪于此),请求元稹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对于诗圣杜甫的“史诗”成就与不世名望,元稹仰慕之极;对杜甫屡不得志、落魄穷困,他更是同病相怜,感同身受。且同为河南老乡。盛情难却之下慨然应允。也就是于唐代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元稹在荆州为杜甫撰写就了墓志铭。此情《旧唐书》中亦有记载。
元稹在墓志铭中高度评价杜甫的文学成就,称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并强调杜甫在诗歌创新上的独特贡献。不妨选其三二,稍作体验:
“叙曰: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
(今说大意为)“我读到杜子美诗文时,知道了有大小会合聚集啊……”
(原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今说大意为)“至于杜甫(子美),可谓上承《诗经》《楚辞》,下融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精髓,言辞超越苏武、李陵,气势压倒曹植、刘桢,兼具颜延之、谢灵运的高洁与徐陵、庾信的华美,集古今诗体之长,独占众人所专。”
(原文)“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今说大意为)“若论李白,其诗豪放不羁,乐府歌行或可与杜甫比肩;但如铺陈叙事、声律排比,动辄千言百句而气韵深沉、对仗精工,李白尚不及杜甫门墙,何况堂奥?”
(原文)“铭曰: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音:扁)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前山。呜呼!千载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
(今说大意为)“于元和癸巳年某月吉日,将杜子美安葬于首阳山前。呜呼!千年之后,人们会说:这是文坛先贤的古墓。”
这样,如上“铭”之所指,杜甫也就安葬于首阳山前。当然,也不是说杜甫最终的安葬之地,如同风水先生一般的元稹,所选(地)所点(穴)。受托为杜甫撰写墓志铭之前之初,该安葬之地应是元稹征询、听取或与杜甫子嗣、家人商量的结果,或是彼此英雄所见略同的一致选择,也或是他们在葬制、风俗、风水等综合因素比较后,“取其上”的共同意见。
依照叶落归根、子孙归祖的亘古由来,一定意义上,先辈为祖,母娘为家。偃师首阳山下本就是杜甫家族的祖坟之地。今天我们拜谒杜甫园,自东向西,由北朝南(依山脉地势,北为上),掩于苍松翠柏、绿草花丛中第一座墓与碑,便是杜甫先祖杜预的。杜预为西晋名将,官拜当阳侯,即杜甫的先祖。然后是杜审言之碑与墓。杜审言,著名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即杜甫的祖父。接着穿过林荫小迳向西,折南,才露出了“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再环顾四周,尚有相关单位与人士拜立的碑刻等。杜甫生前曾在这里修筑土室居住,并写下《祭远祖当阳君文》。有先祖、祖父在上,诗圣之身、漂泊一生的杜甫,不能不算叶落归根了吧。
与杜甫出生地巩义紧邻的偃师,居河洛之中,应是唐代之洛阳的京畿之地。武则天临朝的相当长的时期里,洛阳属当仁不上的大唐帝都,“圣神皇帝”、后加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的武则天,专为其母在于偃师之西的唐寺门修建了大福先寺。偃师地处洛阳盆地,北依首阳山,南临洛伊河,风光旖旎,皇脉宝地。故而,自西晋的杜预起,杜甫家族墓群均优选此地,借宝永福。
还有重要一条不能不提及的是,古都偃师,三华(夏、商、汉魏)聚荟,累累帝都。这里是夏之根(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夏都遗址);这里是商之都(商代帝都西亳,今偃师县城稍西为商都城遗址);这里还是汉魏之京(今汉魏故都遗址博物馆四周,即西汉的立都之地,东汉的兴盛之地,北魏的隆起之地)。无论才俊元稹,杜甫先辈与子嗣,还是在天之灵的杜诗圣:神州大地,四海之内,谁人不知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福之贵,天下无二。
巍巍北邙的东段又谓首阳山。此山岭峻,浩气长存。于之上下左右:上有商之气节之士伯齐叔夷的凛然风姿(杜甫园门前便是由首阳山伸而南行的齐夷路);下存“大嚇一声,拔剑殉国”的秦末齐国壮士田横的刚勇墓碑(他殉难地之村名为吓田寨。原谓“嚇”或“赫”,日久当地方言将“嚇田寨”或“赫田寨”,念成了“吓田寨”);东有抗击“安史之乱”大英雄、又书法翘楚颜真卿的浩气墓园;西留吕不韦冢、魏文帝曹丕陵与司马懿冢,还有映入眼帘的煌煌汉魏故都……不胜枚举的如此天赐良壤厚土,谁会愿意错眼舍之的呢?
躯赴首阳,魂归先祖,冥冥之中的诗圣之夙愿切切、心向往之?还是笔者故乡偃师胸纳天下、造化之幸呢?
作者简介: 杨水河 、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 一百五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 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 三等奖 。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和《年岁无负》三部散文(随笔)集,并被 洛阳市图书馆 、 三门峡市 图书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