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太尖,越“钝”福越深?

发布时间:2025-09-19 21:23  浏览量:1

老话说得好:“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老子早就点明,太过尖锐的东西,反而难长久。

说话太尖,容易伤人;才华太露,容易招妒。
人这一生,不是越“尖”越好。
有时候,收住锋芒,显得“钝”一点,反而是真智慧。
懂得收,知道让,学会稳,路才走得远。

一、说话别太尖
荀子讲得明白:“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话太硬太冲,伤的是人心,坏的是交情。
言语见修养,也关系祸福。说话太刻薄的人,往往福气薄。
话温软一些,福才能留得住。

明朝那个解缙,从小就聪明,可就是嘴太锐利,招来了大祸。
他当官之后,动不动就直言朝政,一点不给人留情面。
同僚诗写得普通,他笑人“笑杀街头小儿”;别人字不好,他说“不如村塾蒙童”。
有一回朱元璋和大臣议事,解缙居然当面说:“陛下某些决策,实在不够英明。”
满朝都吓一跳,皇帝再惜才,也只能让他先退下。
后来朱棣做了皇帝,解缙还是老样子,嘴上没个把门,最终被下狱灌醉,埋进雪里活活冻死。

《易象钞》里说:“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生处处牢。”
说话懂得节制,才是真有修养。
言语温和的人,知道照顾别人感受,不图一时痛快乱说话。
他们用体谅代替指责,用包容化解纷争。
这样的人,别人才愿意尊重信任。
管住嘴,就是修心。当我们说话不带刺,这世界也会对我们更温柔。

二、才华别太露
曾国藩说得好:“好露者无真气,好显者无真才。”
爱显摆的人,往往缺底气、少真本事。
才华一拿来炫耀,就变廉价了,甚至成了负担。
树太突出,风先吹它;人太冒尖,众口难调。
谦逊一点,才能少招人嫉妒、少惹麻烦。

清代诗人李调元有回参加宴会。
当时很多才子高谈阔论、互相吹捧,都想借机出名。
李调元虽然名气大,但不爱交际,没人认出他。
有个才子为了炫耀,竟公开说:“我比李调元还有才!”
还说了不少贬低李调元的话。李调元一直安静听着,没吭声。
后来主持人请大家用“大块”和“玉珠”写一副对联,末尾还得是“起”和“来”。
才子们顿时哑火了。
这时李调元起身提笔写下: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
巧妙骂了那些说大话的人。大家这才知道他就是李调元,刚才那个吹牛的,羞得头都抬不起来。

郑板桥说过:“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张扬的人,往往内心空,要靠别人认可来填满。
真正有才的人,从来不靠显摆证明自己。
他们清楚,高调惹事,低调攒劲,才是正理。
人生高度,不看你张扬什么,看你沉淀多少。
收住锋芒,脚踏实地,才能静悄悄地成就自己。

三、人“钝”一点,格局更大
《老子》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有格局、有智慧的人,反而看着不精明,甚至有点“钝”。
其实这不是傻,是通透,是定力,是不为小事烦恼。
被人无意冒犯,“钝”一点,笑一笑就过去,反而显得心胸宽。
越“圆钝”,越从容,格局也越大。

东汉时,每年年底祭祀后,皇帝会给太学博士每人赏一只羊。
羊有肥有瘦,怎么分成了难题。
有人建议杀了分肉,有人说要抓阄,吵个不停。
这时甄宇走出来,默默牵走了最瘦最小的那只。
大家一看,都不好意思争了,纷纷效仿,很快分完了羊。
这事传到光武帝那儿,皇帝十分欣赏,赐他“瘦羊博士”的美称。
他也更受敬重和爱戴。

老话讲:“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做人“钝”一点,不是笨,是不把聪明浪费在计较上。
心宽了,很多事自然就小了;眼光远了,得失也就不重要了。
这份“钝感力”,能帮你避开琐事纷扰,攒足底气,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