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精英阶层思想腐朽了,没有了为国为民之心
发布时间:2025-08-27 18:45 浏览量:1
精英的自我沉沦:讲一讲王莽和他的“体面人”朋友们
你说,家里要是出了个才子,是喜还是忧?这世上不缺聪明绝顶的“体面人”,可精英混得好,大家沾光,若一旦走歪,全族都得跟着冒汗。咱们老话讲“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真要是遇上了烂掉的骆驼,那味儿,大的人都发怵。
说到精英阶层,有个人不得不提——王莽。你要是站在两千年前的长安街头瞧去,王家可是赫赫有名的“老钱”门第。王莽自幼就被捧在“天之骄子”的圈里——家族里出过无数功勋,亲戚们不是太后就是丞相。说白了,从小沾染的就是精英的味道。可这样的背景,到底是给了他底气,还是把他盯死在一个看不见的牢笼里?
王莽年轻时其实比谁都“像模像样”。人节俭得出名,衣服磨破了还照穿,送礼也总是规规矩矩。那会儿,舅妈王太后常常夸他“贤良”,不少权贵都觉得,王家终于出了一根又正直又本分的好苗子。王莽也喜欢表现自己“不一样”——请馆里高士聊学问,脑子里装的不是如何捞钱,而是怎么“安天下”。可谁成想,这种人,有时候最容易在翻云覆雨里长出另一副模样。
得势那阵子王莽也是人情世故都摸得很明白,嘴甜,圈子熟,钱到位,人缘那是相当好。可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咬上了味口,要撒手可难了。人前还装模作样地节俭,背地里小算盘打得啪啪响。他喊着“以天下为己任”,其实心里念的还是自家江山——或者说,是王家、也是自己的。坊间有句话,说精英玩的,就是“舞台上的面子、账本里的里子”。王莽就是这样的人。他看似关心百姓疾苦,画的大饼都甜,百姓吃不着,自己先把油给舔了。
权力在他手上越来越大,天下事却愈发脱了缰。有些人为他鼓掌:说他要“革新”,说他敢“推新政”。可新政出的快,民心散得更快。王莽自己也未必没迷糊过——你要是真抄着记下他的折子,想必能看出几分认真。但当体面的“精英圈”只剩自家人自说自话,朝廷里头再牛的将军学者,成了点头的木偶,这“聪明”就成了自嗨。
其实社会这东西,从没那么简单。精英主义的好处,当然谁都明白。要是精英能时刻想着自己是“为众人抱薪者”,那真是造福一方。可中国这些年,说到底,出事不少就出在太多精英“只问家产,不问天下”。王莽指着苍生说:“我要让贫者有田!”结果呢?新政一纸下,田没分到,闹出民怨。一场看似为公的改革变成了“自家瞎折腾”。利益自肥,伤起底层,最知冷暖的百姓怎么会看不穿?
说起来,当年长安城里那些门阀望族,王莽的“精英同盟”们,个个神采飞扬,时不时还周末聚一聚,喝个酒,聊的都是自家子弟的前程。可一旦利益相冲,桌上笑脸就全散了,朋友变成死对头。精英一旦集体守着蛋糕,百姓连馒头渣都捞不到。这日子,哪还过得安稳?
最可怕的是,所谓“精英圈子”的腐蚀,从来不只是花天酒地。它挑明一点,就是把自己绑成一个小圈,然后拼命把外人关在门外。你也不能怪谁,毕竟人性这东西,都是先救自己。王莽固然有过苦心——但当他走到“身边全是自家兄弟”的地步时,命运就注定了要被历史的浪头冲得七零八落。新朝在他的手里塌了,他自己也落个身败名裂,下场比谁都惨。
其实我们自己身边也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故事。谁没碰见过一两个“高知高能”,开口闭口“国家前途”,背地里盘算盘算盘算盘算盘算手里的小便宜,结果最后亲众离了心,还要装一副“我是为你好”的样子。人人都知道精英阶层应该起到榜样作用,应该守底线,可真要面对选择的时候,天平总不自觉地往自己这边沉。
你要说,这王莽和他的“体面人”们,就没一个好人吗?其实不尽然。精英里有真心思家国的,也有早想借权谋私的。问题是,这个圈子一旦集体迷糊、集体沉沦,那最后无论你起点多高,终究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老百姓都看得明白。你权力大,那是因为大家信你能为众人遮风挡雨。可一旦只顾自家小账,哪怕你坐龙椅,底下也全是空心人。社会最大的悲哀,往往不是没精英,而是精英忘了初心,死守着自家围墙不撒手。
有时候我想,王莽临死前,会不会也想起小时候爬过的王家后院、奶娘手里炖过的那一碗甜汤?那些曾经满怀期待看着他的亲人,那些跟他一起仰望星空的朋友,会不会也恨铁不成钢地叹一声气?
这事儿,三言两语难说清。人性本就不完美,精英的困兽犹斗更带着许多骨子里的悲哀。国家的命运、百姓的希望,全系在几个人的念头上,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不敢下定论。
只希望,以后看见哪个“人中龙凤”,能多点清醒,少点自私吧。人心这东西,会走偏,也能走正。指不定哪天,历史又给个机会,也许能换个走法。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