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名由来唠唠的河南省项城市的历史往事

发布时间:2025-09-19 08:55  浏览量:1

今天咱们说说项城这地界的村子,名字起的学问在哪里,里头藏着老辈人过日子留下的印子。

咱先唠唠李寨镇的大范庄和小范庄。老范家是在明朝初年那会儿,从山西析州搬过来的。他们刚来的时候,瞅见这儿有座庙,就在庙西边搭屋子、开荒地住下了。后来家里添丁进口,人多住不下了,一部分人就挪到庙东头去住。这么一分,村子就成了两块:庙西边是老祖宗最先落脚的地儿,叫"老范庄";庙东头因为靠着庙,就叫"范庙"。再往后,年岁久了,庙可能也塌了,但"范庙"那边人越聚越多,村子越发越大,反倒比"老范庄"还兴旺,就改叫了"大范庄"。原先的"老范庄"呢,就成了"小范庄"。你看,这村名的变化,记下的就是一家人怎么一步步扎下根,又开枝散叶的过程。

说到李寨镇,这名儿本身也有讲究。它早先不叫李寨,叫"韩李寨"。那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事儿了。当时后韩庄有个叫韩万益的,和小李庄一个叫李红的,俩人一合计,说要合伙建个寨子。怎么建呢?李家拿出了自己村子的地皮,韩家呢,就出建寨子需要的所有花费。寨子修好了,就取了两家的姓,叫"韩李寨"。后来叫着叫着,顺口了,就简化成了"李寨"。这事听起来简单,但透着咱这老辈人做事的那股子实在劲儿和合作精神——你出地,我出钱,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成事。

再说说永丰镇。这地界现在名字吉利,"永丰",永远丰收,是庄稼人最朴实的盼头。但它早先的名儿,可有年头了。老名字叫"百冢埠",也有叫"柏冢埠"的。这名儿怎么来的呢?老辈人传下两种说法。一说古时候这儿是"太昊之墟",地界上的大古墓有上百个,所以叫"百冢埠"。另一说就更有些文墨气了,说是《太平环宇记》这本古书里南顿县志那部分有记载,这儿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应玚他们家的祖坟地,当年柏树多,长得好看,风景好,所以叫"柏冢"。这名儿用了不知多少年,一直到宣统三年,官府一纸文书,给改成了"永丰"。这名儿改得好,说出了庄稼人世世代代心里头最惦记的事。

永丰镇还有个村叫"张古冢村",这名儿来得更直白,就是因为村边有个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子也就这么叫开了。项城这地方,历史悠久着呢。

丁集镇那边的村名,故事也不少。像陈营村,听名字就知道,老陈家最早在这儿安的家。到了明末,田家、吕家也搬来了,觉得该改个名,叫"文庙"吧。可老百姓不买账,还"陈营、陈营"地叫,没办法,这名儿就没改动。你看,地名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老百姓口口相传、叫惯了的,那才是它真正的名字。

丁集镇的幸福集村,名字改得最有意思。清朝乾隆年间,老张家从鸽子楼搬到这儿,以杀猪为生,村子就得了个名叫"杀猪庄"。这名儿一叫就是二百多年,直到1973年,有人觉着这名字不太雅观,才改名叫"幸福集"。从"杀猪庄"到"幸福集",不只是名字变了,更是时代变了,人对生活的向往也变了。

还有个甘庙村,明朝初年的时候,甘姓人家在这儿建村,还修了庙,所以叫"甘庙"。村子靠着南北通衢的大道,成了个集市。做买卖的生意人嫌弃"甘"和"干"同音,觉得不吉利,就把这集市叫"翘集"。后来甘姓人家没了,张、时、马几姓人家搬进来,村名却留了下来。到了1974年,集市挪到了幸福集,甘庙就只是个村名了。这里头能看到老辈人做买卖的忌讳和讲究。

朱庄和张小楼,则都是移民的故事。朱姓祖先是从山西洪洞那边迁过来的,先是到了河南淮阳,明朝万历年间又搬到项城高寺东边汾河北岸一个叫刘庄的地方,后来一部分人分到了袁阁。到了明天启元年,五世祖从袁阁来到现在这地方建村,开始叫"朱小庄",后来才改叫"朱庄"。张姓人家也是明初从山西洪洞来的,一开始住在张老家,后来分到张营、高寺,最后在清乾隆五十五年从张营搬到这儿,盖了楼房,村子就叫"张小楼"。咱们很多中国人的家族迁徙史,就是这么一步步走出来的,村名就像一个个路标。

高寺镇的名字,听起来就有点文化味儿。古代这儿有个高丘,叫"高阳丘"。《太平环宇记》里说,应玚兄弟自比是高阳氏才子,所以叫"高阳丘"。后来在这高丘上建了座寺,叫"高丘寺"。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又修了寨子,叫"高丘寺寨",最后简化成了"高寺"。一个地名,从古说到今,有典故有来历。

南顿镇的名字更古老。《太平寰宇记》里有记载:"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个顿国,被陈国逼迫,向南迁移都城,所以就叫了"南顿"。几千年前的历史事件,还在地名里留着记忆。

范集镇的程营村,讲的是另一个角度的移民故事。明朝时候,程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到这儿,建了个村子就叫"程营"。后来到了清朝,村子北边又建了个新村,原来的"程营"就改叫"前程营",新村子自然就叫"后程营"了。后程营的村民其实姓赵,是从大王庄迁来的,他们自己本来想给村子起名叫"小赵庄",但乡亲们习惯按地理位置称呼,就叫成了"后程营"。可见有时候,大家约定俗成的叫法,比官方或者本家起的名字更有生命力。

三店镇的田集村,名字记录了一段地理和商业的变迁。清朝时候,罗姓从山西洪洞迁到这里定居。刚来时,村子叫"河南村",因为靠着码头。后来渐渐形成了集市,而且田姓人家居多,就改名叫"田集"了。码头、集市,都透着生活的烟火气。

新桥镇的南村村,名字和一座桥有关。这儿紧靠着泥河故道,原来河上有座木桥。明朝弘治年间,泥河南岸有家姓王的大户,和泥河北岸有家姓孙的大户,两家结了姻亲。为了走动方便,他们把原来那座木桥向西挪了七百米,重新建了一座新桥,得名"新桥"。来往的商贾都从这儿过,久而久之,桥两岸形成了集市,就叫"新桥集"。这个村因为位于泥河故道南岸,新桥的南部,就改称"新桥南村"了。

王明口镇的柳杭村,名字改得雅致。明末清初,王氏一族从干河堰南迁,见谷河两岸柳树成行,就在此建村定居,取名"柳行"。到了清朝末年,村里出了个秀才,觉得"行"字不如"杭"字雅致,建议改成了"柳杭"。一个字的改动,反映了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文化的力量。

项城的村名,就像一本翻开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也映照着这片土地的现在和未来。这些名字不会说话,却又道尽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