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承赞是原莆田县人
发布时间:2025-09-17 23:56 浏览量:1
莆田宋代《莆阳比事》有“漆林书堂,在郡北蒜岭南,即唐少府监翁巨隅家塾。子谏议大夫承赞、水部员外郎承祐、犹子秘书监郎袭明,皆于此肄业成名。已而承赞衔命至闽,与侍郎萧顷同寻旧书堂,顷有诗。”
漆林这个地方,在唐朝时隶属于莆田县文秀乡,如今则归福清市新厝镇管辖。因此,有人误以为历史名人翁承赞不是莆田县人。但实际上,从唐朝一直到北宋,漆林这片区域始终都归莆田县管辖,这里的人也一直都是讲莆仙话。根据《兴化府志·山川考》中“待宾里·南山”条的记载:“南山位于蒜岭旁边,过去属于本县(即莆田县),如今已划归福清县。唐代的水部员外郎翁承裕的墓地就在那里。翁承裕是翁承赞的弟弟,是莆田人,世代居住在漆林,其位置在当今蒜岭的南边、江口桥的北面。宋朝时莆田县的边界是到蒜岭为止,而现在的边界则划到了蒜岭以南、江口桥的中线。”
同书“漆林书堂”条也记载说:“漆林书堂,位于莆田县东北方向五十里处的蒜岭以南。(原书注解补充道:)在宋代,莆田县的边界是到蒜岭为止的。”关于翁巨隅家塾的记载:翁巨隅,字仲方,是翁承赞的父亲,莆田县人。唐朝大中年间,军阀朱全忠(朱温)逼迫唐哀帝将皇位禅让给他,翁巨隅便弃官避难,从长安(西安)迁居至福建莆田的漆林定居。
翁巨隅曾任大理司直,迁光禄大夫,累增光禄少卿,后归闽辅佐王审知任监军。唐成通中,在漆林创“漆林书堂”,聘名师为子授课,俱登高榜。家塾: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相传周代以二十五家一闾,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后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子弟的私塾,或兼收亲友子弟。 〔宋〕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 “臣闻朝廷开学校,建儒官,公教育于上;士子辟家塾,隆师友,私淑艾于下。自古而然矣。”衔命:接受使命。〔宋〕苏轼《送北朝生辰等使副相逢传宣抚问口宣制》:“卿等衔命出使,徂冬涉春。”侍郎萧顷:字子澄,唐五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朝进士。历官度支巡官、太常博士、右补阙,累迁吏部员外郎。后梁时历给谏、御史中丞、礼部侍郎,拜中书门下平章事。
萧顷尝于梁开平四年(910)衔命为闽王册礼使,翁承赞为副使,赴闽册封。并与承赞寻访漆林书堂旧址。顷有诗:《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钮车故国世应稀,昔日书堂二纪归。手植松筠同茂盛,身荣金紫倍光辉。入门邻里喧迎接,列坐儿童见等威。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全唐诗》七二六卷)。但作者讹为“萧项”。今人注本俱讹为“莆田人”,至有移花接木谓萧项“为莆田首位登相者”,是謬传。
附:【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曾祖翁轩,唐元和年间(806-820),入闽为官,定居漳州。祖翁何,迁莆田,又迁长乐郡福唐(今福清)。大中十三年(859),出生于莆田县文秀乡光贤里。父翁巨隅,曾任恭王府谘议参军、少府监。孙翁鉴、翁载、翁希愈。从子翁乾度,官左补阙,有子六人:翁处厚、翁处恭、翁处易、翁处朴、翁处廉、翁处休,相继登宋建隆、开宝、雍熙进士第,时称“六桂联芳”。少时,攻读甚勤,立志功名。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擢为探花使。翌年,又中博学鸿词科,授职为京兆尹参军。
学问渊博,文词清丽,朝贵众口赞誉,官职逐步升迁,累官秘书郎、右拾遗;留京多年,萌生归思。以使节身份回到福州,备受王审知的礼遇,加以挽留,因朝命在身,不能久留,即回长安复命。但已深感王审知的知遇之恩。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朱全忠对归顺的唐朝旧臣颇示笼络,擢为谏议大夫。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朱全忠知翁承赞前曾使闽,与王审知有旧,便派为副使,再次赴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二度回到福州,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便产生终老故里的念头,但因王命难违,只好重回开封。复命后,朱全忠以其抚辑闽疆有功,擢升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因见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杀掉好多文人学士,难与为治,毅然辞官返里。
王审知求之不得,立即拜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并将翁承赞的出生地乡名改为“文秀”、里名改为“光贤”,以示褒宠。翁承赞亦赋诗表示要竭诚报效王审知的知遇。在为相期间,辅佐王审知整饬吏治,发展经济,特别是建议在福州设立供庶人入学的“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各州、县也广设庠序,做到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有书塾,海隅闭塞的民智为之一开。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卒,为其撰写墓志铭。王审知的不肖子孙腐化堕落,为争位而自相残杀,翁承赞回天无力,只好独善其身,辞官归隐建安郡。工诗,诗风端重典雅,为后人所称道,与同时的黄滔、徐寅齐名。同黄滔交谊最深,《黄御史集》中有赠翁承赞的诗多首。
《重刊兴化府志》论曰:吾莆自郑露倡学,历二百余年,至唐贞元间,始有林蕴、林攒之忠孝,既已论著于前,无以尚矣。其他以文行著名于载籍者,若蕴之父披,举明经,尝著《无鬼论》。披子藻,砺志力学,举进士为莆首倡。而许稷、徐寅、翁承赞及仲昭之始祖御史公,相继起而和之。其后族祖校书公又自福唐迁莆而居,是亦莆人也。按旧志称,稷及寅皆文词精丽,承赞及校书、御史二公,所著诸集,俱载唐《艺文志》,而御史公集至今尚存,莆文章家推为初祖,盖至是而莆之文物始渐盛,然亦仅有数人耳。而吴司业源《名公事述》,于寅则有所贬议,于承赞则无所记述,是盖犹有所憾也。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著有《谏议昼锦宏词》前、后集,年久散佚。现传世者系其后人所辑刻《昼锦堂诗集》,计48首(收入《全唐诗》37首)。
辛文房称其诗“高妙”,并谓其诗“以兵火散失,尚存百二十余篇,为1卷。秘书郎孙郃为序”(《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翁承赞集》1卷。已散佚。《全唐诗》卷703编其诗为1卷。《全唐诗·补遗》四补其诗1首。又有文2篇,见《文史》第28辑。翁承赞的《书斋谩兴二首》至今广为传育。后唐长兴三年(932)去世,葬在建安新丰乡,追谥“忠献”。后入祀莆田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