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好友:才子本想当官,去亲近皇上,却被命令剃度为僧

发布时间:2025-08-06 18:46  浏览量:1

北宋神宗时期,有个翰林学士叫苏轼,字子瞻,道号东坡居士,老家是西川眉州眉山县。

有位佛印禅师,出身不一般,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人,原名叫谢端卿,字觉老。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通晓古今学问,还懂佛道两家知识,以博学闻名。

有一次,谢端卿进京赶考,苏东坡听说了他的才名,经常和他聊天,特别敬重他。

两人经常一起喝酒作诗,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天,天气大旱,神宗皇帝下令在大相国寺举办大型斋会,祈求降雨,让苏东坡写祈祷文,并主持这场斋会。

苏东坡得提前三天到寺里住下。

谢端卿听说这事儿,就问苏东坡:“我想让你带我进寺,见见皇上,行不行?”

苏东坡觉得有他作伴挺好,就说:“这有啥难的?你扮成侍从,在斋坛上做事,皇上过来时就能好好看看了。”

谢端卿一听,非常高兴。

他借来行头,打扮妥当,跟着苏东坡进了相国寺。

苏东坡已经跟寺里的住持打好了招呼,等皇上到了,谢端卿就以侍从的身份上殿干活,没事时就陪苏东坡在清净的房间里聊天。

举办斋会那天,主持和尚五更就敲钟召集众人。

寺里香烟缭绕,灯烛明亮,彩旗飘扬,乐器声不断,场面非常隆重。

苏东坡上香拜了佛像,就回僧房休息了。

早斋刚吃完,就传来皇上驾到的消息。

苏东坡经常见皇上,倒不慌张,可谢端卿却脸发烫,心怦怦跳。

他定了定神,走到大雄宝殿,混在侍从里,做些添香、剪烛之类的活儿。

没多久,神宗皇帝到了,苏东坡和众僧排班跪拜迎接,然后陪皇上进了大殿。

皇上亲自上香,拜了三拜,之后由主持引着到了方丈室,坐上御座。

众人叩见完毕,皇上夸奖苏东坡写的祈祷文好。苏东坡赶紧拜谢,说不敢当。

主持请皇上喝茶,捧茶盘的正是谢端卿。

原来,谢端卿在大殿行礼时人太多,没看清皇上。

他想一睹皇上尊容,就特意扮成捧茶的侍从,一直走到皇上跟前。

他偷偷看了一眼,见皇上气度不凡,吓得不敢多看,赶紧退下。

可神宗皇帝却注意到了他。

见这人长得方面大耳,浓眉大眼,身材高大,和别的侍从不一样,皇上觉得他不一般,就问:“这个侍从是哪里人?在寺里多久了?”

住持事先没问过谢端卿的底细,一时答不上来。

还好谢端卿有胆识,磕头回答:“臣叫谢端卿,是江西饶州府人,刚到寺里出家。能见到皇上,非常荣幸。”

皇上见他回答得干脆,很高兴,又问:“你懂佛经吗?”

谢端卿说:“我从小读书,对佛经也略知一二。”

皇上说:“既然你懂佛经,就赐你法名‘了元’,号‘佛印’,现在就在我面前剃度为僧吧。”

谢端卿学问和苏东坡不相上下,本来是来赶考想当官的,哪愿意当和尚?

可皇上的话就是圣旨,违抗就是死罪。他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磕头谢恩。

住持带着谢端卿到正殿拜了佛祖,再回到皇上面前,按规矩剃了头。

皇上还赐了他一件紫罗袈裟,礼部官员当场给了他一份度牒,上面写着佛印的法名、籍贯和剃度日期。

谢端卿穿上袈裟,像一尊活罗汉,捧着度牒再次谢恩。

皇上说:“你既然成了僧人,就协助主持办好斋会。以后好好遵守戒律,说不定能当这寺里的主持,别玷污了佛门,辜负了我的心意。”

说完就起驾回宫了。

苏东坡和众僧在寺门外跪拜送别后,继续办斋会。

从此,谢端卿就成了佛印,大家都叫他印公。

因为是皇上赐的剃度,大家都很敬重他。

宋朝时,剃度出家不容易,一份度牒要花很多钱,可佛印一分钱没花就得到了,要是真侍从,肯定高兴坏了。

可佛印是被逼的,心里郁闷了好一阵子。

后来他在相国寺研究佛经,精通了佛理,慢慢把功名富贵的念头放下了。

他本是高僧转世,悟性高,所以从儒转佛,很快就适应了。

苏东坡是想做大事的人,想法不一样。他觉得是自己连累了谢端卿,让他成了和尚,在佛门清苦度日,肯定会恨自己。

虽然佛印守戒严格,但苏东坡总觉得他只是表面上装的,心里肯定动摇过,所以经常在聊天时试探他。

可佛印心冷如铁,一点破绽都没有,苏东坡就是不信。

后来苏东坡因为写诗得罪了宰相,被贬了好几次。到哲宗元祐年间,他又被召回当翰林学士。

这时佛印云游回来,还在大相国寺住,年纪不算大。

苏东坡一见他,想起当年剃度的事,就劝他:“要是你愿意还俗当官,我一定推荐你做个好官。”

佛印根本不同意。

苏东坡就开玩笑说:“不毒不秃,不秃不毒。越毒越秃,越秃越毒。”

佛印笑了笑,没回应。

一天春天,苏东坡正在家里闲坐,仆人来报:“佛印禅师在门口。”

苏东坡赶紧让人请他进来。没多久,佛印到了堂上,和苏东坡行礼后,仆人就奉上了茶。

喝完茶,苏东坡让仆人把后园的亭台打扫干净,邀请佛印一起去坐。

仆人摆上了酒和菜,给两人倒上酒。

喝到第三轮,苏东坡说:“席间没音乐,不够热闹。我家有个歌女,让她唱几曲助助兴吧。”

说完就让仆人去传话。

没多久,佛印就听见有人唱歌,声音清亮动听,唱的真好!

佛印听完,说:“太厉害了!”

苏东坡说:“大师何不写首词?”

佛印说:“请拿纸笔来。”

苏东坡让仆人拿来文房四宝。

佛印心里想:“唱得这么好,人长得怎么样呢?”

就提笔写了一首《西江月》:

“窄地重重帘幕,临风小小亭轩。

绿窗朱户映婵娟,忽听歌讴宛转。

既是耳根有分,因何眼界无缘?分

明咫尺遇神仙,隔个绣帘不见!”

写完后,苏东坡大笑:“大师的词里,可惜没见到人啊。”

就让仆人把帘子卷起来一半。佛印一看,只看到那女孩露出一双小脚。

佛印心里想:“虽然卷了一半帘子,可帘钩太低,还是看不清她长啥样。”

苏东坡说:“大师既然看到了,再写首词吧。”

佛印就又写了一首《品字令》:

“觑着脚,想腰肢如削。歌罢遏云声,怎得向掌中托。

醉眼不如归去,强把身心虚霍。

几回欲待去掀帘,犹恐主人恶。”

佛印觉得没写够,又写了四句诗:

“只闻檀板与歌讴,不见如花似玉眸。焉得好风从地起,倒垂帘卷上金钩。”

佛印写完诗,苏东坡大笑,让手下把帘子全卷起来,叫那女孩出来。

女孩从里面走出来,向佛印深深行了个礼。

她姿态端正,站在亭前。佛印一看,不光唱得好,人长得也真美。

苏东坡让仆人倒酒,又叫那女孩:“过来,给大师斟酒。”

他对佛印说:“这女孩小名叫琴娘,从小在我家,精通音乐,会弹古琴,还懂不少才艺。大师今天既然见了,不如再写首佳作?”

佛印这时已经有八分醉意,说要回去。

琴娘劝道:“禅师再坐会儿,多喝几杯吧。”

佛印听了苏东坡的话,拿起笔又写了一首《蝶恋花》:

“执板娇娘留客住,初整金钗,十指尖尖露。

歌断一声天外去,清音已遏行云住。

耳有姻缘能听事,眼有姻缘,便得当前觑。

眼耳姻缘都已是,姻缘别有知何处?”

写完后,苏东坡特别高兴,叫琴娘唱这首词劝酒,两人又喝了几杯。

佛印喝得大醉,没意识到词里的话有些不妥。

‬3

天晚了,苏东坡让仆人把佛印扶到书院,安排他睡下。

心里却盘算:

“我一直想劝这和尚还俗当官,他都没答应。

今天他对琴娘有调戏的意思,要是能让他和这姑娘成了事,他就出不了家了。

到时候抓住他的把柄,逼他还俗,不怕他不从!这主意好!”

于是他把琴娘叫到跟前,说:

“你懂那和尚词里的意思吗?

最后两句‘眼耳姻缘都已是,姻缘别有知何处?’这和尚没安好心,他喜欢你。

你今晚去书院陪他,必须成事,回来拿凭证。

明天我赏你三千贯钱当嫁妆,帮你找个好人家嫁了。

要是不成事,明天就让管家婆打你二十竹板,赶你出府。”

琴娘听了,吓得浑身发抖,说:“遵东人命令。”

她走出房间,迈着小脚,红着脸,来到书院。

佛印已经醉得人事不省,躺在凉床上,墙上的灯还亮着。

琴娘没办法,坐在他身边,用纤细的手去摇,可佛印就像石柱、泰山一样,怎么也摇不醒,鼾声如雷。

不多说,琴娘从初更摇到五更,佛印还是没醒。

她心里慌得厉害,忍不住哭了,心想:“要是今晚不成事,明天被打还被赶走,可怎么办啊!”

眼泪正好滴在佛印脸上,他突然惊醒,睁开眼,借着灯光看到身边有个美女。

佛印大吃一惊,问:“你是谁家女子?大半夜来这干什么?”

琴娘又惊又喜,红着脸行礼说:

“我是白天唱歌的琴娘,听禅师词里有喜欢我的意思,所以夜里悄悄来,想和您行夫妻之事,求您别拒绝。”

佛印听完,连忙说:

“姑娘你错了!我昨晚蒙学士招待,喝多了胡说,那词没别的意思。

你赶紧回去,要是被人看见,我的清白就全毁了。”

琴娘却不肯走。

佛印见她坚持,就说:

“哦,我知道了,一定是学士让你来为难我!

我修行多年,只以诗酒自娱,没有世俗杂念。你说实话,我就救你,不然没办法。”

琴娘哭着说:

“确实是学士让我来的。要是您肯和我成事,明天赏我三千贯钱,还能嫁个好人家;

要是不肯,明天就打我二十板赶出去。求大师救救我!”

说完深深下拜。

佛印听了大笑,说:“你别愁,我救你。”

他从书袋里拿出纸,桌上正好有笔墨,写了一首《浪淘沙》: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缘。分明醉里亦如然。

睡觉来时浑是梦,却在身边。此事怎生言?岂敢相怜!

不曾抚动一条弦。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

写完还觉得不够,又写了四句诗:

“传与巫山窈窕娘,休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琴娘拿着词和诗,回到堂中交给苏东坡。

苏东坡看了,特别高兴,亲自去书院,见佛印盘腿坐在椅子上。

他说:“好啊,好啊!真是得道的高僧!”

也赏了琴娘三百贯钱,让她选个好人家嫁了。

从此,苏东坡更敬重佛印,让他做了幕僚,就算妻妾在旁也不避讳。

佛印常常用佛理开导苏东坡,让他渐渐有了信仰。

后来苏东坡临终时很平静,传说成了正果,至今被称为坡仙,这多亏了佛印的点拨。

——完——

感谢阅读、点评、点赞、转发!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本文改编自《三言两拍》,为虚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