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的香港在繁荣,“本土”的香港在衰退
发布时间:2025-08-23 21:59 浏览量:2
2025年的香港,正处在一种极为独特的状态中。一边是港交所锣声不断,资本市场热闹非凡,港股IPO募资额创下近年新高;另一边却是中环、铜锣湾、旺角等核心地段商铺关门潮汹涌,餐饮零售生意冷冷清清。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方之珠”,似乎正活在两个世界里。
一个是“国际”的香港,依旧闪亮;一个是“本土”的香港,日渐黯淡。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香港正在借由制度优势继续向全球资本中心迈进。而普通市民的生活,却在高租金、高物价、低消费的现实中苦苦挣扎。
那么,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香港到底是繁荣了,还是正在衰退?又是什么导致了这座城市出现如此割裂的现象?
疫情之后,香港的旅游业本该迎来复苏,但现实远不如预期。2023年全年,香港接待游客3400万人次,相比2018年超过6500万的顶峰,几乎腰斩。内地游客是香港旅游的主力军,占比曾高达五分之四,可是在疫情之后,哪怕通关了,游客也没有如潮水般回归。
许多内地游客表示,香港已经不再有吸引力。过去的购物天堂,如今并不比内地电商便宜,代购利润微薄甚至不够车票钱。
服务态度差、消费体验差,也让很多人“宁愿去哈尔滨也不去香港”。曾经热闹非凡的庙街,如今冷清得连小贩都不愿摆摊。
而在香港本地,服务业的衰退更加明显。2025年上半年,近300家店铺关门,其中七成是餐饮业。就连拿过米其林一星的新斗记都撑不下去,这在几年前几乎不可想象。旺角、铜锣湾等地商铺空置率最高达到12.1%,比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还要糟糕。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坦言,生意比疫情期间还差。餐饮、零售本就依赖人流和消费力,而如今的香港,物价高、服务差、竞争激烈,消费者更倾向于“北上消费”。今年4月,四天复活节假期,香港居民出境1050万人次,相当于每个香港人出境1.4次。
这场“消费出逃”,正是香港本地经济无力留住人心的真实写照。香港人用脚投票,选择了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吃喝玩乐。
内地消费体验更好,价格更实惠,还有高铁、地铁无缝对接,香港的本地服务业根本留不住自己的居民。
而另一头的“国际”香港,却是另一番天地。2025年港股IPO首发募集资金超过1273亿港元,是2021年以来的新高。生物科技、互联网企业纷纷在港上市,港交所制度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早在2018年,港交所就允许未盈利的创新药公司上市,这项政策如今结出硕果。
创新药企通过香港上市,快速突破融资瓶颈,也有了与国际药企谈判的筹码。这种制度优势,使得香港依旧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虽然本地零售凋敝,但在港交所的金融大厅里,锣声依旧清脆。
这就是香港的割裂现实:线上金融繁荣,线下生活萧条。一个靠制度吸引全球资金,一个靠服务拉拢本地人和游客。两种模式,一荣一枯,形成鲜明对比。
香港政府自然也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为了吸引游客,提出了“夜经济”、“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一系列新概念。同时要求服务业提升礼貌,改善游客体验,还计划恢复“一签多行”,鼓励深圳居民多次入港消费。
尽管有努力,但影响有限。年轻游客更爱自由行,不再热衷跟团旅行。这世代的内地游客不再迷信香港大牌,他们更在意个性化、社交媒体打卡和本地文化体验。
而香港的服务体验却没有跟上时代节奏。有内地游客说普通话被白眼、押金被多收、汇率被坑,这类事件屡屡曝光。即使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经济的下滑不仅仅体现在旅游和零售,香港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电影《浊水漂流》揭示了香港“在职贫穷”的困境——有工作的人也入不敷出,租金贵、开销大,年轻人根本存不下钱。老年人更为艰难,大量无福利保障的老人只能靠政府救济金生活。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土地垄断、楼价高企,还有一部分是历史遗留。英殖民时期的土地政策,早就埋下了隐患。很多人把矛头对准内地移民,说他们“吃穷了香港”,但事实并非如此。
数据显示,大陆新移港居民只占领取救济金人群的5%。把贫困问题归咎于内地人士,本质上是转移矛盾、掩盖真相。除了经济问题,教育和思想层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过去几年,香港部分人受外部势力蛊惑,对内地抱有敌意,甚至攻击内地游客,这直接影响了香港旅游、消费、就业等多个环节。
如果不是中央果断推出国安法,香港可能还沉浸在动荡与撕裂中无法自拔。如今稳定下来,经济才有恢复的可能。可惜的是,本地的“烟火气”依旧没有回来。
为了吸引人才,香港还推出了“高才通”政策,吸引内地高学历、高收入人才。这项政策短期内确实吸引了不少人,但数据显示,两年签证到期后,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不续签,或者虽续签但不常居住。
原因也很简单,香港生活成本高、房价贵、教育资源紧张。很多人只是“利用政策”,拿身份、读大学,然后回到内地发展。甚至被本地人称为“高考移民”,引发不满。
港府为此不得不修改规则,要求未居满两年的人才子女不享受本地生待遇。这也说明,香港本地的竞争资源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
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地城市的崛起让香港压力倍增。上海、北京、深圳的GDP早已突破万亿大关,服务业、金融业、科技创新全面开花。上海今年GDP已突破5万亿,服务业占比近八成,吸引了大量人才。
而香港,不管是经济体量还是人口基数,都逐渐被内地城市反超。曾经香港引以为傲的“国际中转站”地位,也在逐渐被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新兴战略区所取代。
东京的衰退也给了香港一个镜鉴。曾经GDP过万亿的东京,如今经济连年收缩,人口流入减少,产业老化。香港若不及时转型、回归实业、改善民生,恐怕也会步东京后尘。
如今的香港,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金融工具,而是让本地人重新看到希望。不只是股市繁荣,更是街头巷尾的烟火、年轻人眼中的光。只有当“本土”的香港也能繁荣起来,这座城市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
香港的未来,并不是注定要走向衰退。只要它能牢牢依靠祖国,优化民生政策,回归实业经济,改善服务体验,真正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这一切,既关乎香港的命运,也关乎中国的全局发展。
信息来源:
30年前,香港GDP是上海的5倍,东京GDP是上海的4倍,现在呢?
2025-08-11 14:12·莱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