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进京赶考是怎么雇马车出行的?讲究特别多
发布时间:2025-09-15 09:57 浏览量:2
有些人被影视剧所误,认为古人进京赶考是一件轻松而又浪漫的事情,说不定还有才子佳人式的浪漫邂逅。其实这些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真实状况要复杂很多。
我们就以林伯桐的《公车见闻录》为例,说说古人是怎么出行的。南方的举人进京赶考,一般是长江以南水路为主,长江以北大多雇马车赶路,坐马车出行的讲究就特别多。
一般来说,南方的举子,坐船到了江苏淮阴以后,就弃舟登岸,改走陆路。他们一般会每人雇一辆马车,直接从淮阴坐到京师。这段陆路行程往往要一个月以上。
要雇一辆马车,首先看马的状况。对马的要求,一要健壮,二要安静沉稳。那些瘦弱的马,和那些人一靠近就暴躁不安的马,一定要排除,路上容易出事。
雇什么样的马车,还要看车轮。一般“井”字轮毂的车轮比较结实,而辐条比较多的“花鼓轮”样子好看,承重能力却不如井字轮。
在雇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备地方“车蠹”。《公车见闻录》里特别写道,在举子的船只靠岸,准备换乘马车走陆路时,一些人就开始在码头向向船里窥探。在举子们搬运行李时,他们也过来搭一把手,“沿途忽献殷勤作向导,卑礼甘言,此即车蠹也。”
《公车见闻录》介绍了应对的办法,举子们要很生硬的说,自己有熟悉的车行,不需要向导,斥退他们,让他们远一点。举子们切不可让他们接触到贵重的东西,也不能跟着他们去雇车。
后世的车站,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吗?
《公车见闻录》还列出了信得过的八大车行:纪家,姜家,南李,张蕴山,高家,胡记等等。这说明,古代也颇有品牌意识。
如果几位举子一同进京赶考,需要很多马车,则选择同一家车行,而且只开一张票据。大家捆绑在一起。“一切俱相互照应,且免车夫于途中相互推诿。”如果一定开几张票,则写明白所有的车一路同行,大家都到目的地才结尾款。
车票上还要写明白,马车要按照驿道正常的路径行驶,要在约定的时间到达相应的驿站。如果客人劳累,自己提出休息一天,要补偿车行一天的草料费和车夫的误工费。
车夫在途中会索要“小费”。
《公车见闻录》中说,“车行三日,未有车夫不求给酒钱者。”举子们为了旅途顺畅,一般都会给一点,还画一个大饼,到了京师还会赏车夫很多钱。书中说,一般情况下,每五天赏车夫一些酒钱。遇到了恶劣天气,如车轮陷在雪地里,车夫想办法脱困之后,举子们还会额外赏一些酒钱。
举子们怎么住店呢?
一般是雇一头毛驴,派出一个举子或者仆人骑这毛驴打前站。这个人要走在队伍前面几十里,先去探店,看到合适的店赶紧定下来,并站在路旁等候,以免大队伍晚上没地方住。
打前站的人要跟店家讲明,一共有多少个人住店,上房几间供举人们住宿,普通大房一间,仆人和车夫共几人住在一起,马车几辆,准备好哪几项饭菜,准备热水洗脸。车夫的饭菜由车行支付,不用举人们负责,以免因伙食问题发生纠纷。
举人们会派出一个仆人睡在马车上,以免财物遗失。
第二天四更时分,车夫就起床喂马。马铃声自然也把举人们吵醒了,于是他们也起床洗脸,准备赶路。
这时候天往往还未亮,他们会派出一个仆人提着灯笼,走在队伍的最后,防止有贼人偷偷割断车尾捆绑行李的绳索行窃。
在旅途中,不免有人喝醉了酒,《公车见闻录》里说,千万不能让这个在马车上酣睡,车速快,野风吹进来容易感染风寒。对于醉酒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行让他下车,跟着队伍步行十里左右,把酒气散掉一部分才让他坐车。
书里还详细介绍了上车和下车的注意事项。马车备有小板凳,上车的人需踩着小板凳上车。要骡马完全站住不走了,马车上的人才可下车,严禁跳跃,以免跌伤。
以上是《公车见闻录》里关于雇马车出行的一些注意事项,古人出行确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接下来,我还会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