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 | 文章要经得起细读
发布时间:2025-09-15 09:14 浏览量:2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你是否有过类似体验:一本书、一篇文章,多年后重读,竟然读出以前未曾察觉的细节和深意。
好茶需细品,美酒要慢酌,好的文章同样如此。精读细读,才能感悟作品背后的气象万千、文字深处的真心巧思。那么,好文章为何总能经得起细读?
文字构成大大小小的世界。人是语言动物,文字编织意义之网。如“二十四史”见证中华文明悠远,长篇著作描绘时代风云、勾勒人心人性。巴尔扎克认为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曹雪芹以诗词、梦境、暗语等建构了奇幻大观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问,道出人生抉择的不易。
即便短文随笔,也能纸短情长、意趣盎然。王羲之《兰亭集序》因书法传世,也因死生之叹打动无数读者。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0来字,那夜的月色与友情,却让后人怀想千年。
文字,从不定于一义,而是向无数读者、各个视角敞开。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沉淀结晶。不同于流水线上的速成品,“有嚼头”“有后劲”的作品,往往是作者思想的提纯凝结、情感的集中投射。司马迁忍辱负重创作《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志,终成一家之言。对于唐宋八大家散文,有人作出这样的评价:韩文如海,柳文如泉,欧文如澜,苏文如潮。一篇篇文章、一行行文字,既有个体的际遇感发、落笔书写,也有宏大历史的风云跌宕与洞察见解,自然愈读愈见其深致。
好文章自带生长属性。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好文章可伴人一生,恰似蒋捷笔下的《虞美人·听雨》:少年读时如登歌楼,字句皆新;中年再读,世情百味渐次浮现,悲欢俱在其间;及至暮年重温,沧桑阅尽,字字通透。文字未变,却映照一个人生命的转场,成为“人生之书”。
好文章不止经得起一个人反复读,也经得起许多人共同读。比如《山海经》,有人当神话故事读,也有人当地理志去研究,陶渊明则写出了十三首组诗。如鲁迅评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每个人以独有的生命体验走进文本,也会看见不同的风景。
中国文学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好文章如匠心构筑的江南园林,或门小庭深、曲径通幽,或方寸之间、别有洞天,每一次“游园”,都可能有新发现、新惊喜。
与此同时,四时读书也各有其境,如张潮《幽梦影》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时空流转,读者心境随之而变,故能常读常新。
“旧书不厌百回读”,经常与好文章会面重逢,可以在熟悉的字句里,读出新意,也能照见新的自己。
在这个信息奔涌的时代,我们要有速览的能力,更要保持细读的定力和耐心。那么,又该如何细读?
于字里行间见深意。孔子修订《春秋》,微言大义,以一字定是非,被称为“春秋笔法”。杜甫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述己志,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斟酌一个“绿”字,贾岛反复“推敲”,以及“一字千金”“一字师”等典故,皆显现锻字炼句苦吟功夫。
读经典佳作,需要从字眼、笔法看起,体悟其中的心思用意。如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清代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批《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再读,正因读出了文章字句里的意味、意思与意义。
在品读吟诵中得语感。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情之所至,还需借声律节奏抒发。这不仅关乎创作,也适用于阅读鉴赏。古代读书推崇“吟诵”,民间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东晋王珣读《采薇》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沉浸诗境,反复吟诵,不知不觉间叩断脚下屐齿。
不止于诗,经典文本的意趣,常隐于字句节奏之间。好文章是有声响的,叶嘉莹就认为诗词非吟诵不能尽兴。很多时候,读者沉吟、学生诵读,声气渐通,文心自现,遂与作者、与自我内心悄然照面共鸣。
把薄书读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细读还需重回历史现场,知人论世、设身处地,真正洞察文字背后时代与命运的回响。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我们不止心羡雪中风雅,也可读出遗民孤寂、故国忧思。
据说,苏轼读《汉书》,先用自创的八面受敌法读多遍,再抄写三遍。最初是每段抄三个字为题,第二遍是每段抄两字为题,最后是只用一字,不仅强化了记忆,更懂了文章道理。古时,有的大儒治学“专守一经”,核心就是通过对一本经典的细读诠释,实现义理相通、实践体认,甚至开宗立派。
最后,把厚书读薄,写出自己的“文章”。好文章不只限于辞采与结构,更在于启发思考、照见自我、滋养生命。古人讲“六经注我”,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说的就是通过细读体悟,将各方智慧融入个人的经验思辨,最终化为自己的识见与行动,从而走向更丰盈、充沛的人生。
革命年代,不少青年正是读懂了《共产党宣言》中的理想之火,毅然踏上救国救民之路;今天,不少党员干部从《之江新语》中汲取实干为民的智慧;还有“Z世代”的年轻人开始迷上路遥,将《平凡的世界》作为“枕边书”……都是将文章读进人生,以思考照亮前行之路。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信息越纷繁,时间越匆忙,细读就越显珍贵。此刻的你,最想再次打开、与之深度对话的,又是哪部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