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殷秀梅:程志并非我前夫,我的法国丈夫已75岁
发布时间:2025-09-14 19:07 浏览量:2
说起殷秀梅,那可真是耳熟能详。她一开嗓,声音里仿佛藏着大地的雄厚和天空的灵动,唱进了千家万户的心窝,可比她歌声更绕口的,是关于她婚姻的传闻。
前些年却在网上闹了个“绯闻乌龙”—说她和程志曾是夫妻。一个是女中音的金嗓子,一个是男声的“国家队”,演过情侣更是多年搭档。
哎,真的假的?事实上,这段“婚姻”从没存在过。真正陪她走过后半生风风雨雨的,是那个75岁的法国男人,一个当年在飞机上冲她说“你好”的老外。
那么,这个乌龙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呢?而殷秀梅的故事,要从三段情缘说起:一次草率的婚姻,一份被误解的友情,一段说走就走的跨国爱情。
这年头,观众爱看戏,更爱把戏外看成真。尤其是遇上殷秀梅和程志这样的搭档组合,在台上共歌一曲《伤逝》,唱到动情之时眼神交汇的细腻程度,让台下观众都有些分不清真假了。
他们俩虽然年龄差了整整十岁,却是同一届的同学。国家恢复高考不久,百废待兴,文艺圈也正慢慢苏醒,两人就是此时考入央音的。
殷秀梅天生一副洪亮嗓门,人又机灵,是那种站在人群里不出声也自带光芒的人。而程志,家境好气质稳,穿西装都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一个是学院里出了名的“才子男高音”,两人一搭眼神,合作就来了。
从当年的照片来看,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但有没有超出友谊的感情,除了当事人恐怕也没人能说得清。
那时候,还没流行“CP”这个词儿,但殷程组合默契的联袂献唱,硬是让观众嗑出了爱情的味儿。
2004年,殷秀梅在节目中聊起自己年轻时那段短暂婚姻。或许是谈话有跳跃性,也或许是剪辑的原因,播出的时候把不相干的婚姻和友情串在了一起,导致一大批人因此产生误会。
再后来,有媒体在报道殷、程的新表演,标题使用了比较吸引人眼球的“默契似夫妻”。这下子,“误会”大军又扩大了。
于是有人翻出了那个旧视频,评论区也炸了锅:“哎呀,说的就是程志吧?”随着网络的兴起,这个“乌龙”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可谁能想到,这段婚姻压根和程志没关系,真正的前夫姓冯,也是个搞音乐的。那时候,殷秀梅住在单位的宿舍里,身边没有亲人,演出归来总是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发呆。
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没想太多就答应了,觉得“先组个家再说”。这段婚姻开始得非常仓促,相识不久就领了证,说白了那是一场寂寞中的冲动。
等真正住在一起之后,各种不合适就暴露了出来。实际上,结婚当晚新娘子就后悔了,后悔不该为了“人生的按部就班”“到了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儿”而嫁人。
自然地,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不过数月就匆匆结束了,没什么纠纷,也没留下过多的痕迹。可也正因此,才让对内情不熟悉的观众有了误会的空间。
于是,那些“拼图观众”开始发功,拿节目、拿舞台、拿过往照片,拼出一段并不存在的婚姻。
程志,是知己,他们走过舞台的辉煌,却没踏进感情的边界。而她的爱情故事到几年之后才开始,那么一个中国国宝级女歌唱家,怎么成了法国人的妻子?
1996年的那个夏天,北京飞往兰州的航班上,殷秀梅坐在靠窗的位置,和好友聊得起劲,声音明亮清晰。就在不远的座位上,有个外国男人悄悄侧过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他叫菲利浦,1950年出生,法国某大型跨国公司的高层。这天,他刚从广州办完事,要飞兰州考察,原本一趟再普通不过的行程,结果却在高空中碰上了“心动场面”。
他风度翩翩,但汉语水平几乎为零,当时唯一能说的中文是“你好”。经过秘书的介绍,才知道这位吸引了他全部注意的女士竟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歌手。
当时的殷秀梅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用蹩脚的汉语和她打招呼的“蓝眼睛”不仅专门去看了她的演出,还动用私人关系拿到了她的联系方式。
几天后,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他,菲利浦,邀请她吃饭。那顿饭成了灾难现场,两人语言不通,交流全靠猜,一个中文有限一个法语为零,全程靠比划和微笑维持气氛。
情况着实尴尬,这顿饭之后很长的时间他们也就没有再联系,仿佛这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直到一年后的某天,电话响起,竟然是菲利浦。
他这次说得一口虽然带有法国腔调但很流利的中文:“我想请你喝咖啡。”原来这一年,他找了一位学播音的学生当老师,苦练中文。
他不是为了升职加薪,也不是为了商务谈判,只为能再跟那个高贵而温柔的女人说上几句话。果然,再出现时,惊艳了殷秀梅。
这一回,他们终于真正聊上了。菲利浦说,自己第一次看到殷秀梅时,就觉得“她和我认知的女性完全不同,有艺术的光,也有家的味道。”
可殷秀梅不为所动,她的第一段婚姻草草收场后,身边也不乏追求者,有演艺圈的名流,也有其他领域的精英,但都被她礼貌拒绝了。她不想再被感情束缚,也不愿冒险让生活翻船。
更何况,这次追她的,还是个外国人。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文化不一样,习惯不一样,走不到一起的。
她的拒绝不带犹豫,可菲利浦的追求,也没中止。那时候的菲利浦,用现在的话说,是“高情商+行动派”:不执着纠缠,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了殷秀梅的生活里。
他会出现在她的演出中,不打扰、不示爱,只是坐在观众席上静静鼓掌;他买了她每一张专辑,还专门请人逐句翻译歌词的意思……
殷秀梅则开始慢慢放下戒备,很多爱情,开始得热烈,结束得仓促;但这场爱情,是冷静中酝酿的热烈,是尊重中的靠近。
1998年初,菲利浦正式求婚。中式烛光晚餐、温馨美好的氛围、真挚的男人,这一切拼在一起,怎么不让人心动?她笑了,笑得像个毫无保留的女孩。
同年10月,两人在菲利普的老家举办了一场隆重而浪漫的婚礼。双方的亲友到场祝贺,就连我驻法的工作人员也送上了祝福。
结婚之后,她不再一个人回到空荡的家,而是每天都有一张桌子上摆着丰盛的饭菜,一句问候:“你回来啦?”
有人说,爱情是年轻人的游戏。可殷秀梅觉得,不管什么年纪,碰上那个愿意人到中年还刻苦学外语只为能顺畅交流的人,才知道什么叫“爱”。
这一段婚姻,没有火花四溅的冲动,有的是沉稳细水长流;没有浪漫的誓言,有的是每天清晨的一个吻和一句:“你太美了。”
这种“高音之外”的生活,让殷秀梅在舞台下,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宁。但生活哪能没有磕碰?即便是这样完美的爱情,也有需要磨合的地方。
比如,殷秀梅喜静,但法国人则大多天性爱热闹,每逢周末就组团开party。菲利普一到节假日就“神出鬼没”,一度惹得殷秀梅生气,不过,这些问题最终都被化解了。
但有一样,即便是歌唱家,遇到了也感觉棘手,那就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都难解的婆媳问题。是的,哪怕是不常见面的跨国婚姻,也会出现婆媳不和。
1988年5月,殷秀梅到里昂与未来公婆的初次见面还是挺愉快的。但这趟行程却是败兴而归,原因就是准婆媳俩在婚后的去路上出现了重大分歧。
婆婆希望儿子能回到自己的身边,连婚房都给他们准备好了。可是殷秀梅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在国内的事业呢?何况她当初在接受求婚的时候就已经说好要定居北京的。
两人性格都很强硬,结果是不欢而散,殷秀梅甚至提前结束了法国之旅。这还没完,不久后,她竟然看到了准婆婆给菲利普发的“劝分信”。
2000年,殷秀梅赴法演出。在工作的间隙,她按照我们的习俗买了漂亮的康乃馨送给婆婆,结果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冷脸。
经过公公的解释,她才知道原来在法国这种花的寓意并不好。一次文化差异造成的尴尬事件,让本就不富裕的婆媳情更糟糕了。
殷秀梅的性格较为强势,家里大小事都是以她的意见为主,菲利普还给她起了一个外号。2004年,他们回法国期间,这个外号被婆婆知道了,她觉得儿子被欺负了。
当妈的心疼孩子,又没忍住“劝离”了,惹怒了殷秀梅。她俩之间就是这样,隔一段时间就要闹一些不快,让菲利普夹在中间苦不堪言。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2004年,公公得了癌症,求医无果。在此期间,殷秀梅不仅给老人找医生、买昂贵的药品,还尽全力照顾直至公公 。
正是这段经历让一直有隙的婆媳俩放下了恩怨,儿媳觉得孤单的婆婆有些可怜,婆婆感动于媳妇儿的无私关照。她们,终于和解了。
2006年,殷秀梅把婆婆接到了身边,有时间就陪她去看演出、吃地道的中餐,担心她寂寞还介绍同龄的的老先生……两年之后,思乡的婆婆选择了回法国。
一段跨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文化、两种生活方式的磨合。而殷秀梅的婚姻还要面临一次真正的抉择:一个想留在中国,一个想回法国,怎么选?
2010年,菲利浦的任期到了,公司准备调他回总部。这并不是一次短期调动,而是一次“定居型”的安排,他带着调令回到家,一边脱下西装,一边对妻子说:“我们该回法国了。”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面临工作调动。好几年前,公司就有意调他回去,但那时他结婚没几年,又和妻子有约定,就放弃了。但这一次,他自己也想念故土了。
殷秀梅了解丈夫的想法,可又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和亲友。犹豫了3个月,她最终还是点头同意回里昂定居。
好景不长,殷秀梅就受不了了。她在国内时常有演出,经常进行法国-国内的长距离旅程,次数多了,疲惫感非常严重。
2011年9月,殷秀梅郑重向丈夫提出回国的想法。2014年,菲利普亲眼见到了妻子开演唱会的盛况,他被一位和自己同龄的歌迷感动了,也终于理解了妻子要扎根祖国的原因。
这段跨国婚姻,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有的只是两个中年人用耐心、包容和迁就,磨合出的一种独特的幸福方式。
友情提示: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