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联韵里的千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5-09-14 04:10  浏览量:1

江津,这座拥有1800多年置县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便文风昌盛、翰墨飘香。“联圣” 钟云舫在此留下气吞山河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等传世佳作,为这片土地烙下了深刻的楹联文化印记。漫步江津,无论是山水之间,还是街巷院落,都能感受到那蕴藏千年的楹联文化魅力。今推出“联话江津”专栏,欢迎广大文艺家共话“联圣故里”的精彩故事,投稿邮箱:jjwy523@126.com。

现推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区楹联学会会长王达政的作品《江风联韵里的千年文脉 —— 江津滨江路诗联长廊的楹联记述》,让我们一同品读这份流淌在江风里的文化韵味。

江风联韵里的千年文脉

——江津滨江路诗联长廊的楹联记述

江津的山水之间,楹联文化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滨江路蜿蜒于长江之畔,从几江大桥延伸至鼎山脚下,既是市民休憩的好去处,更是一条流淌着诗联雅韵的文化长廊。从四面山的奇联、江公享堂的皇联,到钟云舫的“天下第一长联”,每一处墨痕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而在这众多文化印记中,漆钢先生以隶书题写的“联圣故里”景观石,如同一枚厚重的印章,为江津的楹联文化盖上了最鲜明的注脚,诉说着“联圣”钟云舫与故乡的深厚羁绊。而其中集雅亭的飞檐与长联文化墙的墨痕,在江风晨雾中晕染出江津独有的文化底色,这些联语背后,都藏着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故事。

“联圣故里”景观石:一方顽石载千秋

▲“联圣故里”景观石

在滨江公园诗联长廊内,一方黝黑的大型景观石静静伫立,石上“联圣故里”四个大字沉稳古朴,笔力千钧——这是当代书法家、江津走出的漆钢以隶书题写的杰作。漆钢的隶书兼取《曹全碑》的灵动与《张迁碑》的厚重,“联”字竖笔挺拔似鼎山耸峙,“圣”字横画舒展如几水江波,“故”字捺脚带起温柔的弧度,“里”字结构紧凑如乡关,四字浑然一体,既显“联圣”的威严,又含“故里”的温情。

这方景观石的设立,源于江津人对钟云舫的深切缅怀。2018年,江津为彰显“联圣”文化,特邀漆钢题写“联圣故里”。漆钢研习钟云舫楹联多年,深知其在江津人心中的分量,为此三易其稿:第一稿过于刚硬,少了“故里”的亲和;第二稿偏于柔美,缺了“联圣”的风骨;第三稿在江边静坐三日,观长江奔流、听乡音杂沓,终成此作。他说:“写这四个字,要让看到的人想起钟云舫的硬气,也想起江津的水土。”

景观石侧面,刻着钟云舫的生平简介,来往行人驻足凝视,指尖拂过冰凉的石面,仿佛能触到百年前那位才子的笔温。这里成了江津人的“文化地标”——孩童在此认读“联圣”二字,老人在此讲述钟云舫的故事,外地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将“联圣故里”的名片带向远方。

名联环绕:“联圣故里”的文化佐证

“联圣故里”四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江津遍地的名联共同铸就。从钟云舫的长联到四面山的奇联,从江公享堂的古联到滨江路的新联,每一副都是“故里”二字的生动注脚。

▲朝源观景观墙

朝源观奇联:“联圣故里”的别样才情

四面山朝源观的“善芽长长长长长长~长;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以其多音多义的诡谲,成为楹联界的“未解之谜”。这副奇联与“联圣故里”的文化气质一脉相承——江津的楹联,既有钟云舫的豪迈,也有此等奇巧,足见这片土地对文字艺术的包容与创造力。

▲江公享堂景观墙

江公享堂皇联:“联圣故里”的文脉根基

江公享堂的“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虽为明宪宗题赠江渊,却道出了江津“文运昌盛”的渊源。从明代辅相江渊到清末“联圣”钟云舫,文脉绵延数百年,“联圣故里”的称号,是历史对这片土地的厚赠。

▲《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

钟云舫长联:“联圣”的底气所在

曾经悬挂在藏联阁内钟云舫1612字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是“联圣”称号最硬核的证明。钟云舫在狱中以血泪写就的长联,将江津的地理、历史、民生熔于一炉,其篇幅之巨、用典之巧、情感之烈,前无古人。周浩然书写的长联悬于阁中,与“联圣故里”景观石遥相呼应,仿佛在说:此地之所以为“故里”,正因有此等奇作传世。

新联补续:“联圣故里”的当代回响

▲集雅亭

集雅亭内,钟云舫的“江渚帝膏流,山巩六鳌归御座”与另一幅“云影波光,探幽觅胜循风雅”相映成趣;长联文化墙上,文正的“奇联皇联长联,千秋遗韵;”更是直接点出江津楹联的传承。这些新老楹联共同编织出“联圣故里”的鲜活图景:这里不仅有过去的荣光,更有当下的坚守。

▲集雅亭

集雅亭:双联映江,风雅自来

滨江路中段的集雅亭,是长廊的点睛之笔。“集雅亭”牌匾为已故江津书协主席、书法家林健先生书写,厚重的隶书在其笔下却显得那么清雅,别有一种气质。曾记得当年林健书写此匾时,共书写了27张腊笺宣纸,可谓用心至极。

这座六角攒尖的凉亭,飞檐翘角如振翅欲飞的江鸟,亭柱上悬挂的两副楹联,一古一今,相映成趣,道出了江津“万里长江第一要津”的地理与人文密码。

其一、钟云舫撰、漆钢书联:

江渚帝膏流,山巩六鳌归御座;

津梁天汉问,云开双鹤掖仙桥。

这副嵌名“江津”的楹联出自“联圣”钟云舫之手,是他为江津量身定做的“地理赋”。钟云舫一生眷恋桑梓,对江津的山川形胜了如指掌,笔下的江与山,总带着几分磅礴的仙气。

上联“江渚帝膏流,山巩六鳌归御座”,以“帝膏”喻长江水,说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如天地滋养万物的“膏泽”,浸润着江津的每一寸土地;而四周的群山则像六只巨鳌,稳稳拱卫着这片土地,仿佛百川归海般“归”向江津这个“御座”——暗指江津在川东水路中的核心地位。钟云舫惯用“六鳌”“御座”等意象,既显气势,又暗含对家乡的自豪。

下联“津梁天汉问,云开双鹤掖仙桥”,则将视线投向天空与桥梁。“津梁”即渡口桥梁,江津因“津”得名,自古便是水陆要冲;“天汉”指银河,诗人想象着在此询问银河的来处,浪漫而豪迈。待到云开雾散,双鹤仿佛从天际飞来,“掖”(搀扶)起一座“仙桥”——或许是指江津的长江大桥,或许是指连接天地的想象之桥,将人间烟火与仙境巧妙勾连。

漆钢先生以行楷书写此联,笔力遒劲中带着灵动,如江水流淌般自然流畅。漆钢深谙钟云舫楹联的气势,落笔时注重字与字的呼应,“流”字的舒展、“巩”字的沉稳、“开”字的轻盈,都与联意相得益彰,让观者在品读文字时,更能感受到笔墨间的江风山韵。

这副联挂在集雅亭南侧,面朝滨江路,背靠长江,每当江风拂过,亭角铜铃轻响,仿佛在吟诵钟云舫笔下的“江渚”与“云鹤”,让人恍惚间看见这位清末才子凭栏远眺的身影。

其二、作者撰、林健书联:

云影波光,探幽觅胜循风雅;

尊贤崇圣,茹古涵今蕴道真。

与钟云舫的古雅相对,西侧亭柱上的这副现代楹联,更贴近“集雅”二字的本意。作者是江津本地文化爱好者,深知滨江路诗联长廊的初心——让市民在山水间感受风雅,在文脉中汲取力量。

上联“云影波光,探幽觅胜循风雅”,直接描绘了集雅亭的环境:江面上云影浮动,波光粼粼,游人在此探寻美景、追寻雅趣,恰合“集雅”之名。下联“尊贤崇圣,茹古涵今蕴道真”,则点出长廊的文化内核:尊崇先贤、仰慕圣人,既要吸纳古代的智慧,也要包容今日的思考,最终沉淀出“道真”(真理与本真)。这副联语平实中见深意,将“风雅”从文人雅事扩展到大众共享的文化生活,让集雅亭不仅是“观景台”,更是“文化驿站”。

书法家林健以行楷书书写此联,字形端庄古朴,笔画厚重沉稳,与“茹古涵今”的内涵相呼应。林健书法平和大方,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老人带着孩子在此认字,年轻人驻足拍照,都能从这方方正正的字迹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两副楹联一古一今,一豪一婉,在集雅亭形成奇妙的平衡。晨练的老人会在此打太极,江风卷着联语的墨香掠过衣襟;放学的孩童会缠着家长讲解联中典故,“六鳌”“双鹤”的故事就此埋下种子。集雅亭真正成了“风雅”的聚集地,让文化在日常中自然生长。

长联文化墙:三“联”映三“美”,文脉续千年

从集雅亭沿江上行,不多时便可见一面二十余米长的文化墙,青砖黛瓦间,镌刻着江津诗联的精华,人称“长联文化墙”。其中最显眼的,是文正撰、漆钢书的一副楹联,寥寥数语,道尽了江津诗联文化的精髓与地域魅力。

文正撰、漆钢书联:

奇联皇联长联,千秋遗韵;

山美水美人美,百世流芳。

“奇联”“皇联”“长联”,是江津楹联文化的三大名片。“奇联”指四面山朝源观“长乘”联;“皇联”指明宪宗题赠江渊“江公享堂”门联,系实物留存,成为当地人的文化骄傲;“长联”则直指钟云舫那副1612字的临江城楼联,堪称楹联史上的巅峰之作。这“三联”跨越千年,留下“千秋遗韵”,是江津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家底。

下联“山美水美人美,百世流芳”,则将视角从文化转向这片土地的灵魂。江津有鼎山叠翠、四面山云海,是为“山美”;长江蜿蜒而来,清波浩渺,是为“水美”;而更美的是江津人——从钟云舫的硬骨铮铮,到当代人的热情好客,“人美”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三美”与“三联”呼应,让文化有了扎根的土壤,也让山水有了人文的温度。

书法家漆钢再次操笔,以行书写此联。与集雅亭的行楷不同,此处的笔触更为奔放,“奇”字的斜钩如利剑出鞘,“长”字的捺笔似江流奔涌,“美”字的收笔带着温柔的弧度,将“联”的气势与“美”的灵动完美融合。整副联语刻在文化墙中央,左侧是钟云舫长联的节选,右侧是历代文人题咏江津的诗句,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如今,长联文化墙成了滨江路最热闹的地方。傍晚时分,家长带着孩子逐字认读,“爸爸,什么是‘长联’?”“就是咱们江津有位才子,写了一副特别长的对联,比课文还长呢!”;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等待夕阳为“文化墙”镀上金边,让“千秋遗韵”与“百世流芳”在镜头里定格;外地游客则会拿出手机扫码,听语音讲解“三联”的故事,感叹“原来江津不只有花椒,还有这么深的文化”。

长廊故事:江风里的传承与新生

滨江路诗联长廊的楹联,并非冰冷的刻字,而是活着的故事。集雅亭的钟云舫联,每到汛期,江水上涨时,“江渚帝膏流”便成了实景,老人会说:“这是钟先生预见了今日的江景。”长联文化墙的“三美”联,常被本地导游用来开场:“大家看,这副联说尽了江津的好,咱们今天就从‘联’里走,去寻‘美’里来。”

更动人的是普通人与楹联的羁绊。有位退休教师,每天都会来集雅亭抄写王达政的联语,他说:“‘茹古涵今’这四个字,是我教学生的准则。”有对年轻夫妇,在长联文化墙前拍婚纱照,背景正是“山美水美人美”,他们笑着说:“要让孩子知道,家乡的文化有多棒。”

这些楹联就像一个个锚点,将江津的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钟云舫的笔墨穿越百年,在漆钢的笔下焕发新生;楹联传承人的文字扎根当下,为未来埋下伏笔。江风拂过长廊,吹动的不仅是树叶,还有那些刻在墙上、记在心里的联语,它们在代代江津人的口中相传,在游客的赞叹中远播,最终成了这座城市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文化记忆。

走在滨江路诗联长廊,看江水流淌,读楹联生辉,忽然懂得:所谓文脉,不过是前人把心里话刻在墙上,后人把心里话续在风里,一唱一和,便成了千年。

编辑:胡佳兴: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总编辑:黄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