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音赏舞:舞剧《孩儿枕·家和兴》:于民俗烟火中探寻“家文化”
发布时间:2025-09-13 17:59 浏览量:1
舞剧《孩儿枕·家和兴》:于民俗烟火中探寻“家文化”
近年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舞剧创作热度持续攀升,民族舞剧《孩儿枕·家和兴》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该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曲阳县人民政府出品,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汲取灵感,在舞台上徐徐铺展了一幅关于“家和万事兴”的动人画卷,还入围了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
然而,这部作品在收获诸多赞誉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 《孩儿枕·家和兴》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瓷艺、传统舞蹈及戏曲元素巧妙融合,讲述了制瓷工匠曲三杰与窑官之女谢白花的情感故事,深入诠释了定瓷文化与“家文化”的内涵。该剧采用章回体结构与长卷式铺陈手法,分为四个章节,以一对夫妻、一件瓷枕、一户人家、一段真情串联起戏剧线索,并运用喜剧方式展开叙事。剧中,“孩儿枕”拟人化形象“瓷灵”的“虚”与其他人、事、物的“实”相互补充,这种空间切换的艺术处理,让观众能够较为直白地理解舞剧的表达。
同时,剧中“长舌妇”这一角色加入类似话剧的有声台词对话,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为舞剧增添了真实且真挚的生活气息。 在舞蹈语汇方面,该剧深入挖掘河北秧歌,如井陉拉花、冀东地秧歌、沧州落子的动作特征,将抖肩、翻腕、扭臂等动作转化为富有市井气息的肢体语言。舞者通过端肩、错肩、绕肩等肩部动态,以及走高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营造出浓厚的烟火气;胯部的提、掀、坐、转等动作,充满生活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喜感。
此外,舞剧对演员功底要求颇高,而成功的角色塑造也确实丰富了舞剧的内涵,提升了其艺术美感。例如,舞者塑造“瓷灵”这一串联全剧结构的角色时,借助提炼自井陉拉花的“小碎步”,展现出充满活力的状态,并且“瓷灵”通过发喜糖与观众互动,打破了传统舞剧的镜框式表演形式。再如,由“喜”“怒”“哀”“乐”构建的“四小龙套”,采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喜剧风格的角色扮演方式,在剧中招婿环节,与曲三杰依照投壶之规争娶谢白花,场景幽默风趣,这种夸张化的艺术处理手法令观众捧腹大笑,“四小龙套”化自冀东地秧歌之丑角,却在此处让观众产生影视剧中“江南四大才子”的形象代入感,为舞剧增添了不少欢喜色彩。
不过,《孩儿枕·家和兴》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从剧情来看,故事线索相对简单,尽管清晰的故事线给予了舞蹈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也导致剧情缺乏足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在舞剧发展过程中,部分情节的推进显得较为平淡,难以充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容易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审美疲劳。例如,曲三杰和谢白花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缺乏一些具有冲击力和戏剧性的情节冲突,显得过于顺利和平淡,未能充分展现出两人感情的深厚与来之不易。
在舞蹈编排上,虽然对河北秧歌等民间舞蹈元素的运用独具特色,但在整体的舞蹈风格融合上,还存在一定的生硬感。部分舞蹈段落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自然,转换略显突兀,使得舞蹈的整体连贯性受到影响。例如,群舞场景与主角的独舞、双人舞之间的过渡,有时缺乏合理的逻辑和流畅的衔接,给人一种拼凑的感觉,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舞蹈整体。
另外,该剧在主题深度的挖掘上也尚有提升空间。“家和兴”这一主题虽然明确,但在表现过程中,更多地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等层面,对于“家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家庭伦理、家族传承以及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缺乏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讨与展现,导致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较为浅显,难以引发观众更为深刻的思考。
尽管《孩儿枕·家和兴》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在文物主题舞剧的创作上依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尝试。希望在未来的打磨与修改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剧情、优化舞蹈编排、深化主题,从而使这部舞剧能够更加精彩,为观众带来更为优质的艺术享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摄影:张静,祖忠人)
- 上一篇:赣超赛场唱响“四色”江西
- 下一篇:心情不好时,请翻烂《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