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大宗师——郭沫若

发布时间:2025-08-22 02:56  浏览量:1

他没有私敌,只有公敌。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甲骨四堂之巨璧,思想家、书法家、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与鲁迅齐名,鲁迅去世后,郭沫若当之无愧成为新文化第一旗手、一代文化大宗师。

郭沫若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和领袖,他与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在两条主线上密切配合,同频共振,相随始终,相得益彰。

毛主席曾在延安党的会议中毫不吝啬地赞扬郭沫若,称他是鲁迅先生的继承人,是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

一.叛逆少年: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

1897年,4岁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

1901年,长江上游的大山里的家塾已采用长江口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二.文坛猛将:

1.留学东洋:

1914年,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1918年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

2.爱国抗日: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留学期间,开始接触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

3.文学青年:

1919年,创作小说《牧羊哀话》。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三叶集》出版;完成译作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6月,与成仿吾(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郁达夫(著名作家)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

1922年3月15日,主持创办的《创造季刊》问世;同年,译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完成。

3.新诗歌运动奠基者:

1897年4岁,就开始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接触了一些新学知识,这对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1919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引起中国诗坛关注。

1921年,28岁,第一本新诗集《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该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开山诗作。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显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新诗集。

1923年春,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39年,论著《石鼓文研究》出版,该作品搜集《石鼓文》拓本复原和考释《石鼓文》的十首四言诗,考证出《石鼓文》的产生时间是秦襄公八年。

4.反封建历史剧的开创者:

1923、24、25年,分别创作、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聂嫈》原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但在她身上散发着“五四”时期革命女性(如秋瑾)的时代气息,她实际上就是用历史和现实联合而成的一个统一而完整的象征性形象。

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该剧突出了反对暴政,团结御侮的主题,鞭挞了秦韩狼狈勾结,歌颂了除暴牺牲的爱国志士的英雄形象。

1942年1月,郭沫若十天写完历史剧五幕《屈原》剧本。由陈鲤庭执导,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首演。该剧以战国时期屈原的政治挫折为主线,影射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现实。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1942年2月,完成五幕历史剧《虎符》,该作品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同年,完成历史剧《高渐离》《孔雀胆》。

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该作品讲述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

1944年春,完成历史论著《甲申三百年祭》,总结农民起义领袖小胜就骄傲、大胜就忘乎所以、甚至走向反革命历史教训。刘邦、朱元璋、李自成、蒋介石、汪精卫就是典型。

国共两党部队主力军都是农民。作品被毛主席高度赞扬,并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教育全党不要学李自成,切忌小胜就骄傲,大胜就忘乎所以,甚至走向反革命的历史教训。

三.投身革命:

1.坚信马列: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等出席上海创建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

1921年8月,郭沫若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浪漫而狂放不羁的郭沫若在诗集的序诗中以才子加无产阶级的口气宣言:我是个无产阶级:因为我除个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

1924年春,再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并提倡马克思主义文学。从此确立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

1926年3月,被瞿秋白推荐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结识了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7月,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31年,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列史学奠基人:

1929年,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写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完成发表论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3.孤胆英豪:

1927年3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一个月,蒋介石的行营政治部主任、亲信、国军中将郭沫若,对蒋介石的反革命狼子野心洞若观火。他以革命家的敏锐确认:手握重兵的蒋介石磨刀霍霍将断送中国革命。而共产党的多数高层、苏联顾问团、国民党左派很多人却浑然不知。

1927年4月9日,在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前三天,郭沫若洋洋万言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武汉《中央日报》发表。10日《湖南民报》转发,郭沫若公开与蒋介石决裂,大胆冒死公开揭露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反革命行径,郭沫若的文章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江南北、在革命与反革命阵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4月25日,共产党领导的九江市数万人集会声讨蒋介石在上海炮制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行大会,会上散发了郭沫若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蒋介石勃然大怒,下令开除党籍,悬赏三万大洋要郭沫若项上人头。

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白色恐怖下,几十万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革命左派、革命群众血流成河人头落地。

面对死亡的威胁,有些人逃跑躲避、脱党叛党,尽可能撇清与共产党的关系。

人面兽心的教育家蔡元培提供大屠杀名单,蔡元培与无耻之徒吴稚晖等与蒋介石密谋策划反革命政变,堕落文人胡适拥护蒋介石反革命政变成功,从此追随蒋介石至死不移。

4.武装革命:

8月1日,无党无派的郭沫若毅然与中国共产党张国焘、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一起领导八一南昌起义,郭沫若为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是人民军队创建的主要参与者,在起义军撤退途中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苦其心志:

1.翻译:

1928年2月,为躲避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追杀,郭沫若得到中共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帮助离开上海,化名旅日,行动受警方监视。

1928年,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翻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4年,翻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1年,翻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

2.创作:

1929年,创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

1932年,完成论著《创造十年》。

1934年,完成论著《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

1936年,完成历史小品集《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完成论著《创造十年续编》。

3.甲骨领军:

甲骨四堂之鼎堂郭沫若,成为后起之秀集大成的领军人物。

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其中,《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包含了关于韵读、诠解字词、行款及释读方面的研究。

1932年,完成论著《金文丛考》。

1933年,完成论著《卜辞通纂》、《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其中,《卜辞通纂》是综合性的关于甲骨文字的作品。

1934年,完成论著《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按西周分代、东周分域的方式收录了三百多篇铭辞拓片和摹片,这是标准的史料整理和著录。

1937年,完成论著《殷契粹编》。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我大学老师陈连庆先生被学界称为活字典。他对郭老佩服的五体投地。赞叹郭老天资聪明,一时翻译不出、或缺字缺段落的甲骨文,郭老的判断事后证明往往正确。

五.投奔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崇美恐日的大学者胡适反对冯玉祥抗战、反对共产党抗战、反对东北人民抗战,配合蒋介石鼓吹抗战必亡。

1935年,东北抗战如火如荼,季羡林却躲在自己的“天堂”德意志法西斯国家悠闲悠哉。林语堂也躲在海外不肯回国。还有些文人、资本家、权贵逃避到殖民地香港或海外。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叛变投靠日本帝国主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舍弃在日本的安乐窝只身一人归国投入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

11月27日,淞沪会战失败,上海失守而离开上海,到香港、广州继续组织抗日活动。

1938年4月,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同年,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0年4月,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任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六.国务政治家:

1.促进和谈: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反对独裁专制,呼吁民主政治;夏,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

2.国务活动:

1948年,因考古学领域的成就,当选为第一届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年3月,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组织评选评选该院首批院士,郭沫若受到了邀请,令人没想到的是郭沫若没有出席。虽然郭沫若没有出席,投票给他的科学家和学者还是投票给他,这足以证明郭沫若在二十世纪的学术领袖地位。

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民间文艺究研会理事长;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

1951年12月,获苏联“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1952年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

1953年,波兰科学院院士。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获苏联科学院院士称号。

1969、1973年第九、十届中共中央委员。

1970年代初,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陪同西哈努克亲王旅游新疆,临天山天池被约请现场挥毫对联一幅:“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 郭沫若一句诗词佳句使得天池驰誉中外。

亲王知道郭沫若是大诗人,在天山,亲王请郭沫若现场赋诗一首,大才子郭沫若气定神闲,一步未动现场即兴朗诵一首:

战友高棉远道来

天山山麓花盛开

万马奔腾撼大地

春风阵阵走惊雷!

有中央新闻纪录片为证,文革时期每次演电影之前加演中央新闻纪录片,当时我是中学生,记忆犹新,赞叹不已。

曹植、李白七步诗成佳话。唐宋两朝的史青五步诗、柳公权和寇准三步诗青史留名。这些都是传说而已。无法考证。

大诗人郭沫若现场未动步即兴赋诗一首,有中央新闻纪录片为证。郭沫若年轻时代,对曹植《七步诗》颇不以为然。

1978年春,抱病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继续当选中国文联主席。

七.笔耕不辍:

郭沫若从1948年以后兼职巨多,公务极其繁忙,但时刻不忘文人本色,即使文革时期,也有多部重要著作发表。毛主席一针见血批判郭沫若:《十批》不是好文章,劝君少骂秦始皇。

1945年,论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完成论著《少年时代》,自传《革命春秋》、《天地玄黄》。

1948年,完成长篇自传体散文《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该作品讲述作者武汉会战时期的经历。

1952年2月,论著《奴隶制时代》出版,该作品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在史学界得到共识,也得到毛主席的首肯。大专院校中小学教材都以郭沫若的历史分期为统一标准。

1953年,完成论著《屈原赋今译》。

1954年,完成论著《管子集校》。

1955年1月,完成诗集《访日杂咏》。

1957年,17卷本文集《沫若文集》开始出版。

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蔡文姬》作品一反历来把曹操固定成为白脸的奸臣形象,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位雄才大略政治家的形象,写出了他重才举贤、治国韬略,对民族大统一历史发展的贡献 。鲁迅、毛泽东也都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从此全国各界对曹操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60年1月,完成四幕心血力作历史剧《武则天》。1962年在北京公演100多场,引起巨大轰动,把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武则天解放出来,武则天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女皇帝。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武则天的陈旧看法。

1962年,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

1961年8月,论著《文史论集》出版。

1962年,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

1963年,诗集《东风集》、《蜀道奇》出版。论著《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出版。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1969年,完成历史论著《李白与杜甫》。。

1971年,恢复因“文革”而停刊的《考古学报》、《文物》、《考古》3种学术刊物。

1972年,《甲骨文合集》恢复编辑工作,任主编。

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7年,诗集《沫若诗词选》出版。

1978年6月12日,去世前,文集《沫若剧作选》出版。

八.葬在大寨:

生在乐山大佛脚下,葬在大寨虎头山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郭沫若逝世,他有资格葬入八宝山,他生前遗嘱: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骨灰作为肥料撒在大寨肥田。

郭沫若小小的纪念碑矗立在农民副总理陈永贵墓的旁边。

大寨是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生产方式的代表,正是他一生理想之所系,所以郭沫若纪念碑后的自题诗《颂大寨》也就不难理解了。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这首看似是打油诗,其实是押了入声韵的古体诗,至于为什么这么浅显,因为这是给农民看的,郭沫若与人民心心相通,他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郭沫若由一代文化巨人到身居高位,却从未落井下石去整人。他没有私敌,只有公敌。